以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為起點,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歷十多個年頭。省級廣電媒體作為媒體融合創新的主力軍,多年來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以技術體系重構為支撐,扎實推進融合戰略轉型,基本完成從單一傳播機構向現代傳播體系的轉變,構建精品內容為本、先進技術賦能、智能服務拓展一體推進的融合發展模式。
一、省級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取得的成就
在機制優化層面,建立適應新業態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垂直領域運營架構,項目制、工作室制、主理人制等創新機制激活組織效能,形成適應全媒體傳播的新型管理模式。
在技術應用層面,深度創新人工智能、大數據、超高清等先進技術應用,構建覆蓋內容生產、傳播分發、數據運營的“智媒”技術體系。
在傳播格局重構層面,建成“移動優先、多屏聯動”的新型傳播矩陣,形成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社交媒體協同發力的內容生態。
在社會服務層面,打造“新聞 + 政務 + 服務”綜合平臺,優化信息資源配置,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顯著增強。
在產業生態方面,突破傳統廣告依賴模式,形成“廣電 + ”多元營收體系,深度參與數字經濟產業鏈,培育眾多新型文化消費場景。
從整體來看,省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仍然面臨著基礎不夠牢固、動能不夠強勁的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破解發展困局,實現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融合轉型,成為省級廣電媒體的重要課題。
二、省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突圍路徑分析
媒體深度融合是一種打破媒體原有技術結構、業務形態、組織構成、生產方式、運營模式等舊有格局,建立新生態的破舊創新過程[1]。為更好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省級廣電媒體要打破思維局限和路徑依賴,緊密結合自身特性和行業實際,堅持臺端融合發展理念,以做大做強自主可控的新媒體平臺和影響廣泛的新媒體頭部賬號為著力點,從打造大型融合項目、拓展鏈接全民點位、做大做強品牌IP、強化全媒科技賦能等方面持續發力,突破融合發展瓶頸。
(一)打造大型融合項目,構建破圈傳播超級引擎
省級廣電媒體傳統“單點作戰”生產模式已經難以應對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競爭,打造能夠產生全網影響的大型融合項目可以成為破圈發展的核心突破口。大型融合項目通過整合頻道頻率、新媒體端和線下資源,形成集團作戰強大合力,打造具有強勢記憶點、即時互動性、深度參與性等特點的優質內容。例如,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創新性戲曲文化節目《戲宇宙》,將戲曲與搖滾、說唱、歌劇等潮流文化跨界融合,運用VR/AR等技術為傳統文化創新賦能,使作品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深度激發全民跨圈層討論,助力傳統戲曲文化傳播[2]。廣西廣播電視臺打造的音樂綜藝節目《新民歌大會》,以廣西最“出圈”的秀美山水、民族文化等為創作底蘊,在突破傳統表演框架的同時,在新媒體平臺發起全民挑戰賽,延伸話題“這輩子總要去廣西一趟”激發全網參與熱情。截至2024年7月底,兩季節目全網播放量29.3億次,在移動端和大屏端共同造就民歌融合傳播新景觀[3]。
省級廣電媒體要深度整合傳統端和新媒體端優勢資源,建立臺網端微協同作戰機制,集中力量培育能夠產生強烈社會關注的現象級優質融媒項目,以此突破用戶圈層壁壘,鞏固提升省級廣電媒體在用戶注意力市場中的覆蓋度、權威性、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自有平臺和新媒體賬號用戶規模和用戶黏性再上新臺階。
(二)拓展鏈接全民點位,構建全域覆蓋傳播生態
在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平臺以其更具靈活性、年輕態的表達形式,吸引絕大多數年輕用戶關注,傳統廣電媒體的話語權和傳播力受到挑戰。在此情境下,延展傳播觸點是破解省級廣電媒體受眾單一化和老齡化困局的重要舉措。例如,北京廣播電視臺自有新媒體平臺“北京時間”創新服務模式,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將豐富的服務資源和各方面人群所需所盼結合,推出“接訴即辦”“康養醫療”“勞動就業”“法律咨詢”“動物智慧服務”等80余項覆蓋群眾生活場景的便民服務。同時,客戶端整合《養生堂》《博物館之城》等優質節目資源,形成“日常辦事 + 文化消費”的復合場景,在解決用戶實際需求的過程中逐步構建媒體與用戶共生的生態,促進用戶從“偶然使用者”到“長期依賴者”的身份轉化,實現客戶端使用頻次增長和用戶圈層拓展。
省級廣電媒體要充分應用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實施“空間重構 + 場景再造”布局策略,深挖與不同類型人群日常生活、興趣愛好密切關聯的生活場景,打造更多接地氣、有活力、能共情的內容產品,推出走進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的融媒服務,實現破次元、跨界別、跨地域傳播,使省級廣電媒體自有新媒體平臺成為用戶日常生活中的剛需服務和高頻應用。
(三)做大做強品牌IP,創造品牌化運營核心資產
全媒體時代,IP是打破圈層壁壘、創新多場景傳播的有力抓手,也是讓正能量產生大流量、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的重要支點。培育品牌IP需要做好“轉化存量”和“挖掘增量”,前者是指不斷升級原有經典節目,讓“老樹開出新花”,推動傳統節目從“生存型內容”向“影響力IP”躍遷;后者要深挖優勢賽道,打造更多元新鮮、更具特色活力的廣電融媒品牌。例如,北京廣播電視臺社會民生類節目《向前一步》,聚焦北京城市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和痛點,搭建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推動市民生活困難問題有效解決,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7次被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為進一步深化民生服務品牌和提高社會服務質量,自2024年以來,北京廣播電視臺根據節目內容改編推出自制劇《向前一步》,節目還聯合“北京時間”打造“向前一步走”直播節目,以多種形式、多元渠道的放量傳播,讓臺端品牌欄目、網端重點節目相互賦能,也讓“向前一步”IP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省級廣電媒體要以“做優品牌、放大效益”為理念,重視品牌IP的開發和運營,以IP思維重構內容生產邏輯,實現從“做節目”到“造IP”的轉變。品牌IP也是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品牌資產的重要依托,省級廣電媒體要以品牌IP為核心進行多業態布局,發揮媒體優勢,擴大IP傳播力和影響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四)強化全媒科技賦能,構筑智慧傳播技術底座
廣播電視媒體是科技創新的產物,目前廣電行業正在推進系統性變革,科技創新應用不僅是提質增效的工具,更是重塑行業價值、重構新型傳播生態的戰略支撐。省級廣電媒體要補齊融合發展短板,應將科技創新應用作為重要驅動力。近年來,各地省級廣電媒體紛紛布局AIGC技術應用,聚焦“智能生產 + 智慧傳播”兩大方向,一方面基于技術的革新,增強內容的趣味性與互動性,讓受眾產生沉浸感和互動感;另一方面,利用先進技術構建智能分發網絡,讓融媒產品更精準觸達更廣泛用戶。“人工智能 + 超高清”也是省級廣電媒體重點發力的創新應用領域,例如,北京廣播電視臺歷史人文節目《檔案》,依托北京衛視4K超高清頻道播出優勢,創新推出“時間檔案館”,在超高清技術助力下實現高質量人屏互動,并通過AI動態修復技術,讓百年前的影像煥發新生,在為用戶帶來更優質視覺體驗的同時,增強用戶的深度參與感。
省級廣電媒體要主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深化技術、內容與場景的多維融合,以創新科技驅動融媒發展技術底座重構、組織流程重建和內容產品重塑,加速從“融媒”向“智媒”發展,為用戶提供更智能、更精準、更便捷的視聽服務體驗。
三、結語
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在于其能打破傳統生產模式,構建全面的立體傳播矩陣,占據傳播主流地位。省級廣電媒體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不斷深化資源整合與協同共促機制,以建設成為“強大的宣傳輿論陣地、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重要的文化創新載體、有效的社會治理抓手”為目標,加快實現向新型主流媒體轉型升級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楚新,李一凡.以深度融合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4,31(11):5-14+126.
[2]張同岳.山東衛視《戲宇宙》節目打造新時代戲曲傳播新樣板[J].傳媒,2024(14):69-71.
[3]曾慶雯,鄭華雯.實景創演秀《新民歌大會》的創新表達與破圈傳播路徑探索[J].傳媒,2025(3):17-18,20.
(作者李秋萍系北京廣播電視臺研究室編輯)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