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網絡經濟從業者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突出。本文梳理我國網絡經濟從業者權益保障現狀,針對網絡經濟存在的法律滯后、平臺責任缺位、監管碎片化及維權意識薄弱等問題,提出完善法律法規、豐富保險類型、強化平臺監管、優化維權路徑及推動社會共治等對策,為筑牢從業者社會保障底線、促進網絡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經濟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產業融合與全球化資源配置,催生了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不僅為社會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機會,也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然而網絡從業群體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突出。為此,本文在研究網絡經濟從業者權益保障的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提出相應對策,為網絡經濟從業群體權益保障實踐提供參考。
一、網絡經濟從業者權益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關系認定困難" " 網絡經濟用工模式通常涉及多個主體,包括網絡平臺、外包公司、報酬發放主體等,部分平臺企業可能將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從業者與外包公司簽訂協議,脫離傳統勞動關系的用工模式,使得用工主體界定比較困難。此外,與傳統工作方式相比,網絡經濟工作崗位不固定,工作片區不固定,工作時間碎片化、隨機化,靈活程度高,平臺對從業者的管理較為松散,從業者可以自行決定全職、兼職方式,去留難度小帶來人員頻繁流動。這些都造成勞動關系認定困難。
(二)勞動權益保障不足" " 部分互聯網企業采用外包形式,將企業本應承擔的社會保險費繳納和勞動風險分擔等法律義務剝離,導致從業人員陷入勞動無保障的境地。此外,部分平臺通過算法優化和按件計酬的方式間接增加了工作時長,讓從業者陷入“高強度勞動、低權益保障”的就業環境。例如,外賣騎手每天配送任務繁重卻無任何工傷保險保障。缺乏基本保障加劇了職業的不安全感,迫使勞動者以損害健康為代價來維持生活。平臺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將經營成本轉嫁給勞動者,從業者失去了工時、薪酬等基本權益保障,加劇了勞資關系失衡。
(三)平臺規則不透明" " 大型互聯網企業借助技術和數據優勢加大了對市場的控制,通過將經營成本轉嫁給從業者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從業者無法獲知算法決策邏輯,更難以對不合理的勞動條件提出異議。這種對市場的控制與技術壟斷,形成了“平臺主導規則、從業者被動依附”的格局,削弱了從業者對自身權益的議價能力,扭曲了勞資關系。例如,網約車企業通過算法控制派單,利用“大數據”差異化定價,導致從業者被迫接受高強度勞動卻無法獲得合理報酬或社會保障。
(四)維權渠道不暢" "在與平臺協商方面,部分互聯網企業存在協商渠道流程繁瑣、自動化客服反饋等現象,影響維權協商效果;互聯網企業大多通過技術實現對從業者權益的侵犯,導致很多情況下無法有效核查隱蔽的權益侵犯行為;從業者常因被歸為“靈活就業”而難以通過勞動仲裁申訴權益,而司法訴訟則面臨周期長、費用高等現實阻礙,導致部分網絡經濟從業者在個人權益遭到侵犯時往往選擇沉默。維權渠道不暢的問題,可能進一步助長部分互聯網企業對從業者權益的漠視,形成“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從業局面,破壞網絡經濟中的公平。
二、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規滯后" "現行勞動法律體系是以傳統勞動關系為基礎,圍繞工廠制、全日制用工模式構建,難以適應平臺經濟下的靈活用工特點。例如,《勞動合同法》對勞動關系的認定主要依賴“從屬性”標準(如固定工作場所、受雇主直接管理等),但平臺用工模式具有工作時間彈性化、接單自主性強、勞動場所分散等特征,導致大量靈活就業人員難以被認定為勞動關系主體,進而無法享受社會保險、最低工資保障等法定權益。盡管司法實踐中部分法院嘗試突破傳統標準,如上海法院根據實際用工情況認定勞動關系,但法律整體滯后仍使大量從業者陷入勞動關系認定難的困境。
(二)平臺責任缺失" "部分互聯網企業通過復雜的用工結構規避傳統用人責任,將風險轉嫁給從業者。例如,部分平臺通過“外包協議”或“承攬合同”模糊勞動關系,甚至要求騎手注冊為個體工商戶,以切斷法律上的雇傭關系。這種“去勞動關系化”策略導致從業者在工傷、社保、欠薪等問題上維權困難。盡管司法部門已對部分“隱蔽用工”行為進行糾偏(如否定強制個體工商戶注冊的合法性),但平臺算法管理的不透明性(如派單規則、獎懲機制)仍使從業者處于被動地位,平臺責任邊界亟待明確。
(三)監管機制不健全" "當前,監管體系存在“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的問題,勞動、市場管理、網信等部門職能交叉,導致綜合執法效率較低。例如,勞動部門負責勞動關系認定,網信部門監管算法規則,而市場管理部門則關注平臺經營合規性,這種分割式監管難以形成協同效應。此外,技術監管能力不足,技術壟斷的現實面前對從業者權益的侵犯問題缺乏有效監測手段。例如,平臺通過算法壓縮配送時間、設置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間接加劇從業者超時勞動和安全隱患,但現有監管工具難以對此類情況實現精準監督和干預。
(四)從業者維權意識薄弱" "部分網絡經濟從業者缺乏法律知識,維權意識薄弱,加之其分布分散、流動性強,從業者主動維權情況相對較少。例如,外賣騎手多通過眾包平臺接單,彼此間缺乏固定聯系,傳統工會組織難以覆蓋此類群體,導致集體勞動權益(如議價權、休息權)保障缺失,外賣騎手為維持收入常選擇“自愿”放棄休息或社保,進一步加劇權益受損風險。盡管政策層面已提出推動行業工會建設,但實際落地仍面臨組織成本高、代表性不足等挑戰。
三、加強網絡經濟從業者勞動權益保障的對策
(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權益邊界" "針對勞動關系認定困難問題,首要任務是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網絡經濟各類從業者的法律身份、權益邊界。具體而言,通過修訂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將網絡經濟從業者納入法律保護范圍,明確其勞動者地位,保障其享有與傳統勞動者同等的社會保障、最低工資等基本權益。
(二)增加保險類型,豐富保障選項" "構建“基礎保障+靈活補充”的保障體系。首先,政府應推動平臺企業為從業者繳納社會保險,確保其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其次,鼓勵發展商業保險,細分險種,針對性開發適配零工經濟特征的商業保險產品,通過保費補貼、稅收抵扣等政策引導平臺與從業者共同參保,同時探索“按單計費、即用即保”的輕量化投保模式,為從業者提供更豐富的保障選項。
(三)加強平臺監管,推動落實主體責任" 針對平臺規則不透明、利用技術優勢侵犯從業者權益等問題,應加強平臺監管,落實平臺企業的責任。政府相關部門應要求平臺企業公開派單邏輯、考核標準及獎懲等相關規則,防止技術成為互聯網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的工具。同時,應建立平臺企業責任追究機制,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從業者權益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確保平臺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四)優化維權機制,暢通維權渠道" 為解決網絡經濟從業者維權渠道不暢的問題,應優化維權機制。首先,建立便捷的投訴渠道,通過簡化程序、縮短周期,確保從業者能夠方便快捷地反映問題。其次,加強行政介入,對侵犯從業者權益的行為進行及時核查和處理。此外,還應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為從業者提供法律支持,降低其維權成本。同時,鼓勵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參與維權工作,形成多方共同參與的維權格局。
(五)加強行業自治與社會監督,推動行業規范發展" "為促進網絡經濟從業者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有必要加強行業自治與社會監督。鼓勵平臺從業者組建區域性、行業性工會或協會,通過集體談判機制與平臺協商工資結構、保險方案等關鍵權益事項,規范行業行為,扭轉個體議價能力弱勢。例如,近日京東宣布為騎手繳納社保,是業內的一大突破。同時,鼓勵媒體、公眾等參與監督平臺企業的用工行為,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
四、結語
網絡經濟的發展還會催生更多的就業模式。保障從業者權益是網絡經濟時代社會公平與法治建設的重要課題。建立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多方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多措并舉補齊網絡從業者勞動權益保障短板,為網絡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濰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