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如何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重點在于科技創新的價值化、產業化。而科技成果轉化就是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關鍵“橋梁”,也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支撐。
近年來,我省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不斷完善,但仍面臨基礎研發薄弱、原創成果不足、成果轉化不暢、價值實現不利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省科技創新與產業投資形成閉環。
要打破科技鏈與產業鏈的轉化“堵點”,更好地實現創新成果的高質量轉化,應聚焦產業所需、研發創新、轉移轉化、生態優化等關鍵環節重點發力,持續壯大國資力量、強化資本賦能、暢通轉化渠道、健全體制機制,讓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雙向奔赴”。
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緊貼產業發展,明確“轉什么”的導向。要讓供給端和需求端精準對接,立足我省產業基礎和優勢短板,重點圍繞“7+28+N”產業鏈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開展技術攻堅、成果應用;要讓科學家和企業家緊密結合,以實驗室為龍頭,以產品為標志,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努力激活傳統產業新動能、增創新興產業新優勢、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二是強化企業作用,解決“誰來轉”的問題。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把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動權交給企業,圍繞科技創新全過程全鏈條,以概念驗證中心為關鍵節點,健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開展研發,支持企業加強科研能力建設,主導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向和產業化模式。尤其是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關鍵作用。
三是集聚各方資源,找準“如何轉”的方法。應聚焦研發、轉化等關鍵問題,多措并舉暢通轉化渠道。在資源整合、資產劃撥、資金注入、實際出資等方面綜合施策,壯大我省國資軍團綜合實力;進一步發揮國資基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作用,豐富擔保、保理、信用增信等金融工具箱,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基金矩陣,構建“科技 +產業 + 金融”新黃金三角,支持科創企業成長;重點布局技術轉移、概念驗證、中試基地等關鍵節點和平臺,創建未來場景應用實驗室,推動技術前端轉化和超前孵化。
四是優化創新生態,實現“轉得好”的效果。圍繞科技、產業協同發展目標,大力支撐基礎融合、人才復合、機制耦合。基礎融合重服務,搭好高校、科研院所等基礎研究策源地與產業項目、市場需求之間的橋梁,確保基礎研究和產業落地相匹配;人才復合重保障,出臺并完善人才招引政策,構建人才保障和招引培育的搖籃,打造既懂科技又懂產業的人才隊伍;機制耦合重探索,建議學習借鑒上海、浙江等先進地區和國內外創新平臺經驗做法,探索構建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容錯、免責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誤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