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撫遠“紅海小鎮”的蔓越莓在直播間銷量翻番,當樺南大碗麻辣燙在拼多多平臺月銷量破萬——在“東方第一城”,共青團佳木斯市委以組織優勢為紐帶,以青年電商為支點,聯動10個縣(市、區)構建全域助農網絡,讓三江平原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全域聯動構建“數字星火矩陣”
在“平臺經濟+互聯網經濟”疊加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下,佳木斯農村青年電商創業熱情日益高漲,然而資源分散、渠道不通等問題隨之浮現。共青團佳木斯市委聚焦農村青年電商的難點堵點,牽頭組建青年電商聯合會,成立青年電商服務中心和青智網絡學校,配備標準化直播間12間、沉浸式場景體驗區5個,累計培育電商經營主體22家,帶動農副產品累計利稅突破1.04億元,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大的青春動力。
共青團佳木斯市委以“全域聯動”工作思路,創新建立“1+10+N”電商服務體系,在市級層面組建青年電商聯合會,在下轄的10個縣(市、區)設立青年電商服務站,在重點鄉鎮建設團組織電商服務點,形成覆蓋全域的四級電商服務網絡。在富錦市萬畝水稻田旁,團組織將直播間搬進稻田里,打造助農直播的“稻夢空間”;在同江市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團組織聯合海關、商務部門打造中俄青年電商人才孵化平臺,培育跨境直播人才12名;在向陽區鐵西早市,返鄉青年“東北小刨”通過戶外直播的形式將東北的市集文化傳遞到全國各個角落……各縣(市、區)因地制宜構建特色電商生態,佳木斯全域青年電商格局漸次成型。
文化賦能鍛造“新農人IP集群”
在數字經濟浪潮中,共青團佳木斯市委創新實施“青創IP孵化計劃”,通過組建由MCN機構、非遺傳承人、高校導師構成的培育聯盟,系統性聯動打造30余個特色助農IP。從建三江“水稻記錄者”的田園紀實,到“金師傅大豆腐”的匠心傳承,再到“老王啊”的東北幽默,這些繁星點點的IP矩陣在短視頻平臺織就璀璨的助農銀河。
樺南縣“90后”主播袁瑩的成長軌跡印證了這套培育體系的實效。在共青團的資源對接下,她將合作社的山珍木耳、鮮食玉米等特色農產品匯聚成“袁溜溜農產甄選”IP,從直播空間搭建到產品包裝設計,從話術培訓到流量扶持,專業團隊的賦能讓她如虎添翼。鏡頭前,她用東北人的直爽展現黑土地的魅力——透亮如琥珀的木耳在清水中舒展,新磨大米在蒸汽中晶瑩剔透、米香四溢,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視化展示。
當打包好的農產品禮盒摞成小山,袁瑩翻閱著滿屏好評會心微笑。“蒸出來滿滿的米香”“木耳泡發后分量足、雜質少”——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點贊,既是對新農人專業度的認可,更是共青團“IP集群戰略”的生動注腳。如今在佳木斯,越來越多像袁瑩這樣的青年將黑土地的饋贈轉化為 “流量密碼”。
多元培育充盈“人才蓄水池”
為破解人才短缺難題,共青團佳木斯市委積極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路徑,通過政校企聯動打造立體化培育體系。建立省內首個“共青團電商人才飛地”,與黑龍江起時科技開展“定制培訓”合作。創新“3+3”培育模式:3次理論集訓+3輪頂崗實操,累計培養出200余名具備全鏈路運營能力的“新農商”。聯合佳木斯大學、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所等機構實施“高素質青年農民”培育計劃,已孵化出“峰然科技”“七彩金雞”等12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并多次在“創青春”“挑戰杯”等賽事上斬獲殊榮。
湯原縣建立的“鄉村全面振興青年夜校”,開發出“農產品短視頻爆款邏輯”等4門課程;同江市推動“邊民互市+直播電商”模式,組織6名赫哲族青年組建“跨境直播團”,不僅豐富了邊境貿易形態,更帶動了本土農產品品牌化升級,為農民開辟了增收新路徑。
當晨光灑向東極廣場,撫遠市跨境直播達人已開啟新一天的“東極魚市”之旅;當數字大屏閃爍在佳木斯數字創意產業園,青年創客們正在調試“黑土優品”AI選品系統……從松花江畔到烏蘇里江岸,共青團佳木斯市委正以組織化、專業化、生態化的創新實踐,書寫著青春智慧與黑土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答卷。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