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eding of a Wheat Variety Hemai 19o2 and Its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IAN Shunshun',GUO Fengzhi1,LIN Kun',WANG Chong2,REN Zichao1, WANG Yingdang',LI Sitong',GUO Lingyun',YUAN Yang1, WANG Huifang (Hez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eze274ooo,Shandong;Hez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Heze2740oo,Shandong;Cao CountyAgriculture and RuralBureau,Cao County2740oo,Shandong)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常年種植面積約2335萬 hm2 ,占我國耕地面積的 20% ,養活了我國 40% 的人口[2]。中國是世界小麥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小麥年產量約1.3億t,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 17% ,雖低于單季種植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等,但比小麥出口大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高出70%[3-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對小麥生產加工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供需矛盾失衡給小麥育種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挑戰,因此,培育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優質、綠色小麥新品種意義重大[。
菏麥1902是菏澤市農業科學院以大穗型品種泰農18為母本、多穗型小麥品種臨麥6號為父本選育而成的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小麥品種,2023年12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審麥20230004。該品種產量三要素協調,豐產穩產性好,在山東全省高肥水地塊具有良好的推廣利用前景。
1選育過程
菏麥1902選育系譜見圖1。根據高產、穩產的育種目標,2012年以泰農18為母本、臨麥6號為父本雜交配組,單粒點播,該組合表現出了較強的雜種優勢,苗期繁茂度好,越冬抗寒性、苗期分蘗力強,生長發育中期兩極分化快,成穗率高,結實性好,被定為重點組合。2012-2013年度 F1 種子全部混收、混脫。2013-2015年度 F2~F3 稀播成小區,株距 20cm 以充分發揮高產豐產的潛能,經田間鑒定,選擇結實性好、大穗、落黃好的優良單穗300穗,混合脫粒。2015-2016年度 F4 稀播,選擇300株綜合性狀優良的單株,每個單株選擇1個單穗,中選穗單獨收獲、單獨晾曬、單獨脫粒,經室內考種保留籽粒多而飽滿、腹溝淺、大小均勻、品質角質、無黑胚、色澤度佳的單穗118個。2016-2017年度 F5 種植成穗行,多次進行觀察穗選,標記選擇苗期繁茂度好、分蘗力強、越冬抗寒性好、生長發育中期兩極分化快、成穗率高、抗病抗倒性強、落黃好、產量要素協調、豐產性好、結實性好的穗行11行,育成穩定品系,中選穗行分別收獲、單獨晾曬、單獨脫粒,經室內考種保留產量高,籽粒飽滿度好、腹溝淺、大小均勻、品質角質、無黑胚、色澤度佳的穗行材料5個。2017-2018年度進行新品系產量比較試驗,選擇豐產性最好、產量表現最突出、綜合性狀最好的品系,正式命名為菏麥1902。2019-2020年度參加菏澤市育種創新聯盟組織的小麥品種(系)對比試驗。2020-2023年度參加山東省小麥新品種高產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3年12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審麥20230004。

2 品種特征特性
2.1農藝性狀菏麥1902為半冬性小麥,越冬抗寒性好,幼苗半匍匐,株型緊湊,抗倒性強,熟相較好。生育期229d,株高 82.3cm ,畝有效穗數42.2萬穗,分蘗成穗率高達 49.6% ;穗長方形,穗粒數39.3粒,千粒重 47.3g ,容重 785g/L ;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
2.2抗病性2022年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山東省小麥新品種高產組區域試驗材料進行接種鑒定試驗,菏麥1902表現為中抗白粉病,中感條銹病,高感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因此在栽培過程中,應重點防治葉銹病、赤霉病和紋枯病。
2.3品質性狀2021年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菏麥1902籽粒蛋白質含量 13.9% ,濕面筋含量 32.9% ,沉淀值 26mL ,吸水量 61.3mL/100g ,穩定時間 2.35min ,面粉白度78.8。綜合各品質指標,該品種為中筋小麥。
3產量表現
2020-2022年度參加山東省小麥新品種高產組區域試驗,2年該品種每 667m2 平均產量 637.1kg 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 5.50%;2022-2023 年度進行高產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 592.0kg ,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 5.58% 。
4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4.1適宜種植地區 菏麥1902 適宜在山東全省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
4.2精細整地精細整地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結構,還能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從而提高播種質量和出苗率。整地過程中應實行機械深耕,要求耕地深度在 25cm 左右,以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下扎,增強小麥的抗逆能力。機耕機耙相結合,使土壤達到\"深、透、細、平、實”的標準。“深”是指實行深耕,以改善土壤通透性;“透”是指耕透、耙透,促進土壤上下層均勻疏松;“細”是指土壤細碎,地表平整,避免土壤板結而影響播種均勻性;“平”是指地塊平整,便于灌溉和機械化作業;“實”是指土壤上松下實,表層疏松利于種子發芽,下層緊實利于根系扎根。通過精細整地可以有效防止跑,同時促進肥料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對于秸稈還田的地塊,整地要求更為嚴格。秸稈還田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的重要措施,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播種質量和出苗率。因此,秸稈需徹底粉碎,長度一般不超過 5cm 并均勻撒布于田間。隨后通過機械掩埋和耙平壓實,將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合,避免秸稈堆積影響播種。
4.3種子處理小麥播種時要保證 90% 以上的出苗率,做到一播全苗。因此,要采取科學有效的種子處理措施,從源頭上確保種子的健康性和發芽能力。
4.3.1種子晾曬曬種處理是播種前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及時曬種可以有效殺滅潛伏在小麥種子表面的病原菌和蟲卵,降低病蟲基數,減少病蟲害的傳播風險。同時,曬種還能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促進種子在播種后快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加速萌發過程。
4.3.2種子篩選種子篩選是確保播種質量的基礎工作。在播種前要加強種子的篩選工作,去除癟粒、爛粒、病蟲害粒等,這些劣質種子不僅發芽率低,還可能成為病害傳播的源頭。通過精選籽粒可以保證種子的完整性和發芽活性,從而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的整齊度。
4.3.3種子包衣藥劑包衣處理是防治病蟲害、提高種子抗逆能力的重要手段。藥劑包衣可以通過拌種或包衣機處理實現,常用的藥劑有 40% 辛硫磷、2% 戊唑醇干拌劑等。這些藥劑能夠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達到降低病蟲基數、減輕下一年度病蟲害的目的。藥劑處理時需嚴格按照推薦劑量操作,避免過量使用導致藥害或環境污染。此外,藥劑包衣還能在種子表面形成保護膜,延緩藥效釋放,延長防治效果。
4.4播種管理
4.4.1播種時期適期播種能保證小麥順利越冬,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為實現高產穩產做好準備。菏麥1902適宜播期為10月5-20日,在日平均氣溫14~16°C 時播種有利于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為小麥的高產穩產創造有利條件。
4.4.2播種量適宜的播種量能夠確保小麥在生長發育階段構建合理的群體密度,以充分利用光能,并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和營養物質,提高產量和品質。菏麥1902每 667m2 適宜播種量為 9~10kg ;在實際生產中,若因天氣或其他原因導致播種推遲,每推遲1d,播種量應增加 0.25kg ,但最多不宜超過 20kg ,以避免因密度過大導致通風透光不良,增加倒伏和病害發生的風險。通過科學調控播種量可以實現小麥群體的合理分布,為高產穩產提供保障。
4.4.3播種深度適宜的播種深度能夠確保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促進種子吸水萌發,同時避免因播種過深而導致出苗困難,或因播種過淺而導致種子暴露地表。菏麥1902的播種深度應控制在 3~5cm 之間,并在播種時做到行距適中、播量準確、深淺統一,不漏播、不重播。
4.5合理施肥因地制宜,合理施肥,遵循“底肥施足,追肥適時、適量”的原則。底肥多施用有機肥,通過科學方法施用肥料不僅可以實現小麥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求,還能提高肥料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底肥的施用是小麥施肥管理的基礎,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耕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時軟化土壤,為小麥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一般地塊每667m2 可施用腐熟堆肥 1000~3000kg 或商品有機肥300~500kg 。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還需以合理的比例配合施用氮、磷、鉀等無機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對于每 667m2 產量 500kg 以上的中高產田地塊,全生育期需施純氮 15kg 、五氧化二磷 10kg 氯化鉀15kg 。氮肥有助于小麥分蘗、增加穗數和粒數;磷肥能夠促進根系發育,從而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促進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長;鉀肥能促進形成壯稈,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在缺鋅、缺錳或缺硼的地區,還需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肥料,如每 667m2 可施硫酸鋅或硫酸錳 1~2kg 。
磷、鉀肥和微肥通常在施底肥時一次性給足,以滿足小麥全生育期的需求。而氮肥則需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發育情況分量供給。通常以小麥生長發育所需氮肥總量的 70% 作為底肥在整地時均勻撒施,以滿足苗期和分藥期的養分需求;剩余30% 的氮肥可根據苗情及長勢,結合越冬水、拔節水和灌槳水酌情追施。例如,越冬前追施氮肥可以促進小麥安全越冬,拔節期追施氮肥有助于增加穗數和粒數,灌漿期追施氮肥能提高籽粒飽滿度和千粒重。
4.6水分管理小麥水分管理一般包括越冬水、拔節水和灌槳水。科學的水分管理不僅能夠滿足小麥生長發育階段的需水要求,還能夠促進土壤環境的改善,形成良好的田間小氣候,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增強植株抗倒抗逆能力。
越冬水越冬水可以提高地溫、沉實土壤,確保麥根和土壤充分接觸,增保溫,促進麥苗安全越冬。冬灌以日平均氣溫穩定在 3°C 左右,夜凍晝消時最佳,此時澆水能夠有效防止土壤溫度劇烈波動,避免凍害的發生。每 667m2 澆水 40m3 左右,澆水后待土壤不沾腳時劃鋤,以起到松土保、彌實土壤裂縫的作用,避免因透風導致根系損傷和死苗現象發生[]。
拔節水合理澆灌小麥拔節水可促進根系生長,形成上下均勻一致的根系結構,為小麥高產穩產夯實基礎。對于群體偏小、個體長勢偏弱的麥田要早澆拔節水,而對于群體偏大、偏壯的小麥則要遲澆,一般每 667m2 澆水 40m3 ,具體可根據田間情和植株長勢靈活調整。拔節水的澆灌還需注意與施肥相結合,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灌漿水 灌漿期是小麥籽粒形成和干物質積累的重要階段,此時充足的水分供應能夠促進光合產物的轉運和積累,提高籽粒品質和產量。灌漿水可根據麥苗長勢和土壤墑情適時適量澆灌,澆水時避開大風天氣,以防小麥倒伏。此外,灌漿水的澆灌還應與病蟲害防治相結合,以免因田間濕度過大而導致病害蔓延。
4.7病蟲草害防治病蟲草害防治是小麥田間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需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控制麥田病蟲草害,確保小麥穩健生長,盡可能發揮增產潛力。
苗期主要防治金針蟲、蟠蛄、螃螬等,這些害蟲直接危害小麥根系,易導致幼苗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可通過拌種或包衣處理顯著降低病蟲基數,減輕危害。
小麥3葉1心后是田間化學除草的關鍵時期。闊葉雜草(豬殃殃、薺菜等)可使用雙氟磺草胺、唑草酮、芐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等藥劑復配兌水噴霧防治,禾本科雜草(雀麥、看麥娘等)則可用氟唑磺隆、炔草酯等藥劑兌水噴霧防治。化學除草需根據雜草種類和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藥劑,并嚴格按照推薦劑量使用,避免發生藥害或造成環境污染。
小麥拔節期的主要防治對象是紋枯病和麥蜘蛛。紋枯病危害小麥莖基部,易導致植株倒伏和減產,可使用井岡霉素、丙環唑等藥劑合理配制后均勻噴施防治。麥蜘蛛通過損害葉片而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可使用阿維菌素、吡蟲啉、噠螨靈等藥劑兌水均勻噴霧進行防治。
孕穗期主要防治白粉病和蚜蟲。白粉病會覆蓋葉片表面,影響光合作用,可使用三唑類、雜環類等類型藥劑兌水噴霧防治;蚜蟲則通過吸食汁液傳播病毒,可使用吡蟲啉、高效氟氯氰菊酯等藥劑兌水噴霧防治。
在齊穗揚花期,小麥赤霉病是主要的防治對象。赤霉病的發生不僅影響小麥產量,還會產生毒素,降低籽粒品質。可使用多菌靈、三唑酮等藥劑兌水均勻噴霧防治。防治時需注意避免在有風天氣噴施藥劑,以提高防治效果。
4.8及時收獲菏麥1902熟期一致且熟相較好,為收獲工作提供了便利。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小麥籽粒飽滿,千粒重達到最大值,品質性狀(蛋白質含量、淀粉特性等)處于最優水平,應及時收獲。在收獲期間若遇陰雨天氣,需及時搶收,避免因穗發芽或籽粒霉變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收獲后及時晾曬,晾曬過程中需注意勤翻動籽粒,使其均勻、干燥,避免局部霉變。倉儲是保證小麥長期保存的重要步驟,待小麥籽粒含水量降至 12% 以下后將其儲存在干燥、通風良好的環境中,并適時進行密封熏倉處理,以防籽粒發芽、霉變或蟲蛀[。熏倉處理可有效滅殺倉儲害蟲,延長小麥的保存期限,保持其商品性和營養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德華,張珊,曹新有,吳佳潔,王文良,馬欣,武軍,郭曉東,宮明永,王召鋒,安丙儉,程冰,陳建省.山東省小麥育種現狀與建議.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5(4):599-604
[2]孫允超,冀傳允,馮盛燁,王光祿,趙楊,閆樹平,于洋,程倩倩,王懷恩,張新.高產穩產中強筋小麥新品種一聊麥191.麥類作物學報,2024,44(10):1363
[3]王二偉,耿若飛,常鴻杰,賈真真,張慧敏.國審小麥新品種平麥16的選育及產量結構分析.作物研究,2024,38(3):218-221,229
[4]郭曉蕊,趙愛菊,劉玉平,趙煒,馬志高,呂亮杰,陳希勇.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冀麥479的選育及育種策略.河北農業科學,2024,28(2):73-76
[5]張羽飛.小麥高產高效育種技術及新品種培育方法研究.河北農機,2024(8):103-105
[6]高艷梅,景茂雅,陳薇薇,張萌,張永清,王志敏.近20年來中國小麥品種產量和品質性狀變化分析.麥類作物學報,2024,44(9):1152-1160
[7]羅永露,陳天青,隋建樞,吳文強,何慶才,王偉.小麥赤霉病研究進展.耕作與栽培,2024,44(2):57-60
[8]張曼玉,孫夢,曹阿莉,侯祥輝,竇樂,吳蘭云.國審小麥新品種皖宿1232的選育.中國種業,2024(12):128-131
(收稿日期: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