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on of the Practical Utility of Antibiotic Residue Detection in the Quality Control Loop of Dairy Products
XUHongxin, LYU Yinghao,WANG Caiyan (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of Chengyang District, Qingdao City, Qingdao ,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 and automation in the dairy industry,antibiotic residues have become a key risk restrictingquality and safety.The traditional sampling model has limitations inresponse timeliness and traceabilityand itisdifficult toadapt totheneedsofprocess-based risk management.Thisarticle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cess adaptabilityoftechnologies such as rapid detection,precision detection,and intellgent sensing, and constructs aquality control closed-loop model with“detection-feedback-blocking-review-traceability”as the core.The study pointed out that the value of antibiotic detection lies in its process-driven function and system governance role.On this basis,a hierarchical embedding strategy and platform colaboration suggestions suitabl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dairy companie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promote detection management from resultoriented to process-oriented.
Keywords: dairy products; antibiotic residues; quality control loop; detection utility; process management
乳制品產業在防控奶牛疾病過程中高度依賴抗生素,但其殘留問題卻日益成為產品質量的系統性隱患[]??股貧埩舨粌H危害消費者健康,還可能破壞乳制品加工中的益生菌活性,影響發酵品質和產品穩定性。然而,多數企業仍將抗生素檢測作為末端手段,依賴成品抽檢以判斷質量安全,導致響應滯后、批次覆蓋不足、責任追溯困難[2],一旦問題暴露,往往已造成大面積污染和品牌損失。
在乳制品抽檢不合格樣本中,近 30% 和抗生素超標相關,且多數集中在非規?;淘刺嶽3]。即便屬于“合格”范疇的產品,也存在臨界風險的品種,在流通環節中安全隱患瀕發。問題的根源并非檢測技術精度不足,而在于檢測未能深度嵌入生產流程,缺乏有效的響應機制與信息反饋路徑。唯有創建以檢測數據為驅動的“質量控制閉環”,將檢測結果轉化為過程干預和決策的判斷依據,才能真正實現乳制品產業的安全可控。
1抗生素殘留檢測技術解構與路徑匹配
抗生素殘留治理的核心在于“可檢測”,但真正推動乳制品安全體系升級的關鍵在于“檢測嵌入流程”,不同檢測技術在檢測原理、反應速度、靈敏度、適配性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決定了其在質量控制閉環中所能承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構建有效的閉環系統,必須首先厘清各類檢測技術的性能邊界與場景優勢,科學分配其在產業鏈條中的嵌入位置。
1.1快速檢測技術
當前,膠體金免疫層析法(ColloidalGoldImmunochromatographicAssay,GIC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乳品行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快速檢測手段。免疫膠體金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示蹤標志物應用于抗原抗體的一種新型的免疫標記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酶免疫測定技術中應用最廣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聚苯乙烯微量反應板)表面,使酶標記的抗原抗體反應在固相表面進行,用洗滌法將液相中的游離成分洗除,實現特異性檢測。兩者均以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為基礎,具有操作簡便、反應速度快、成本低廉等特點,特別適用于原奶收集點、奶站、運輸中轉站等非實驗環境。
在實際應用中,GICA試紙條可在 10~15min 完成 β- 內酰胺類、四環素類等抗生素的初步篩查;ELISA雖然檢測時間相對較長,但適合批量檢測,適用于原奶集中站或初加工環節的質控點。這些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檢測功能,更在于其“前置性”可作為問題奶源進入加工流程前的第一道防線,發揮風險攔截的關鍵作用。
然而,快速檢測技術存在的局限也絕不能忽視,其特異性與交叉反應受限于抗體制備的質量與一致性,檢測靈敏度易受到樣品基質、環境溫度、操作流程等多重因素的干擾。在極端條件下,易出現假陰性結果,若將其作為唯一的風險評判標準,將難以契合風險評估的要求。
1.2精密檢測技術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LC-MS/MS)被普遍認為是現階段抗生素殘留檢測的“金標準”。該技術運用色譜分離與質譜定性/定量手段,可同步檢測單一樣本內的多種抗生素成分,靈敏度可達到ppb(十億分之一)級別,可精準辨別并定量復雜樣本中的微量抗生素殘留。
LC-MS/MS最契合嵌人質量審核與監督抽檢階段,在成品出廠之前的批次驗證里,其檢測結果具有高度法律效力,可為企業出廠相關證明及風險調查提供科學憑據。然而,該技術檢測周期較長(一般在 6~24h )、設備成本高昂、操作依賴專業實驗人員把控,難以在大規模日常生產過程中充當實時決策工具,其定位應聚焦在“后端確證”,而非“過程監控”。
1.3智能化與新興技術
近年來,隨著傳感器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快速發展,乳品抗生素檢測逐步向“智能化”“一體化”“在線化”演進。例如,微流控芯片技術將樣品前處理、反應檢測和信號采集匯聚于一張芯片當中,可與生產線開展實時對接,實現持續、無人干涉的監測。又如借助電化學或熒光探針原理的納米傳感器,不僅體積小巧、響應迅速,還可通過藍牙或Wi-Fi模塊即時將檢測結果上傳至云端,和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統與監管平臺進行對接,實現數據的閉環流動。
此類新技術更適合布局在乳品加工的關鍵節點,如原奶混合池、巴氏殺菌線、灌裝區等。其作用不在于“查出問題”,而在于“預警異?!辈⒓皶r引發管理動作,如啟動隔離批次、調整加工節奏等。
1.4技術場景匹配與閉環嵌入建議
結合各類技術特點與質量控制流程,建議構建如表1所示的檢測嵌人結構。各類檢測技術并非孤立使用,而應形成“快-準-聯動”的技術梯隊,貫穿于乳制品全流程質量管理中。通過精準匹配各環節需要,將檢測行為從“抽樣監管”轉變為“流程組成”,實現從點狀防守到鏈條響應的閉環治理。
2構建閉環的流程設計與實際價值
原料乳中抗生素殘留是影響乳制品安全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4-5]。乳制品生產流程環節繁多、鏈條較長,抗生素殘留風險貫穿于養殖、運輸、加工、包裝等多個節點,任何一處疏漏都可能引發整批次質量問題。有效的質量控制閉環,需將抗生素檢測嵌入全流程系統中,通過流程驅動、節點響應、數據回流,實現動態管理

2.1 閉環五步法
檢測、反饋、阻斷、復核和溯源這5個核心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質量控制體系。在關鍵點位部署恰當的檢測技術,實時上傳檢測結果,一旦發現異常,系統將立即自動觸發處理機制,即刻對問題批次予以隔離;若初篩結果呈陽性,應及時進行高精度復核。將檢測數據與批次、奶源加以綁定,實現全階段記錄與責任倒追。該機制的自動運轉保障問題可迅速被察覺、精準處理,鑄就高效、安全的質量把控體系。
2.2 檢測行為嵌入流程系統
若要抗生素檢測達成實際效果,就必須將外圍工具轉化為流程的組成環節,構建一套“用藥 + 快檢”機制,實現針對單頭牛的溯源;收奶階段必須完成快檢并上傳數據,經檢驗合格后才可進廠;加工期間借傳感器實時監測奶液的異常波動以觸發控制;成品出廠前采取抽檢與高精驗證相結合的辦法,保證產品無安全隱患。各階段檢測結果納入統一系統,實現動態管控與跨環節聯合,推動質量管理實現智能化、閉環化的升級轉變。
3檢測閉環機制的實效價值與推廣策略
3.1檢測閉環機制的實效價值分析
檢測閉環機制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技術更新,更在于推動乳制品質量治理方式的根本轉變。通過將檢測數據嵌入收奶、加工、出廠等關鍵流程,實現風險動態識別與實時響應,構建全鏈條可追溯的風險控制體系。 ① 實現風險預警前置,阻斷問題批次進人系統。 ② 提升多部門協同效率,推動質控、采購、生產環節高效聯動。 ③ 優化質量成本結構,通過提前干預減少報廢、召回和投訴帶來的經濟損失。 ④ 重塑供應關系,依托數據評估篩選優質奶源,推動上游自我規范。 ⑤ 增強品牌公信力,借助檢測可視化提升消費者信任度,促使企業從“合格”邁向“可信”。整體來看,該機制實質上是將檢測由“被動響應”轉變為“流程驅動”,在提升企業風險管控水平的同時,推動乳品行業治理模式的智能化與系統化升級。
3.2中小乳企的現實挑戰與策略調整
雖然閉環檢測運行收獲明顯成效,但針對多數資源受限制的中小乳品企業而言,實施過程依舊面臨諸多阻礙。例如,面臨較高的技術門檻,即使快速檢測具有可行性,但LC-MS/MS等先進精密設備成本極高,且操作需專業人員支撐,形成成本與人力的雙重壓力;信息系統未實現貫通,企業內檢測數據無法實現有效回流;原奶采購仍憑借經驗與人情維系,難以實現數據驅動的管理機制。因此,倡導中小企業采用“適度閉環 + 平臺托管”模式以作應對,可由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共同牽頭,創建區域共享的檢測中心,降低設備與運營的成本投入;企業內部可引進簡易的云端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SaaS),做到檢測數據掃碼錄人與源頭追溯;將檢測任務外包與人員培訓相融合,構建“外包與自控相結合”的機制,推動操作效率與管理水平提升。
3.3 監管平臺與政策建議
以行業治理的層面審視,若單個企業質量控制閉環缺乏上位聯動平臺的助力,較易催生“孤島式管控”現象,難以達成行業整體優化目標。建議借助政策力量推動多元協同機制,著手建設省級乳品質量追溯平臺,保證各類檢測數據于企業內部留下痕跡。同時,實現與監管系統的實時連接,確保產品來源可核查、流向可把控、責任可追查??商剿鏖_展“檢測評級 + 采購獎勵”制度的試點,對檢測結果長期表現穩定、數據公開且無遮掩的農戶或企業,給予優先采購的權利或稅收上的激勵,推動其自覺提升質量把控水平。此外,應推動國家標準的動態化升級,針對當前抗生素檢測標準方法滯后與響應速度慢的問題,組建專家評估架構,按周期更新檢測品種與限值標準體系,不斷拓寬檢測覆蓋范疇,增強檢測的靈敏度與響應速度。
4結語
乳制品中抗生素殘留問題已從單一事件演變為產業鏈系統性風險。傳統依賴終端抽檢的質量管理模式難以切實應對多源頭、多環節、多變量引發的實際挑戰。本文對不同檢測技術的性能特征展開分析,探究其合理融入乳制品生產流程的途徑,并基于閉環質量控制模型,提出可付諸實踐的流程設計與信息回流機制。
將抗生素檢測嵌入全階段管理,不僅能極大提升風險識別與響應能力,還能推動企業由被動合規向主動治理轉變。隨著智能傳感器、大數據分析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運用,乳制品質量管控將朝“透明化、智能化、自適應”方向不斷升級,檢測不再是“形式化流程”,而是成為驅動治理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胡淑琴.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在食品抗生素殘留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工業,2024(24):99-101.
[2]艾依熱提·買買提,田甜,梁繼紅,等.鮮乳中抗生素殘留的原因及常用檢測方法[J].職業與健康,2022,38(24):3425-3428.
[3]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23年
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EB/OL].(2024-04-25)[2025-05-26].https://www.samr.gov.cn/zw/zfxxgk/fdzdgknr/spcjs/art/2024/art_a3bbcf9057e240d284343e782ffd63e5.html.
[4]任皓威,馬明,劉寧,等.原料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殘留微生物檢測及風險評估技術初探[J].飼料博覽,2017(1):11-13.
[5]王雪晴,郝愛月,譚新柳,等.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殘留檢測研究進展[J].生物加工過程,2021,19(3):32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