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boratory Capacity Comparison in Food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MA Huali, KONG Na*, SUN Qiang, YUAN Lulu, LYU Gaojing, CAO Peiqi (Tengzhou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Tengzhou 2775oo,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capability comparison serves as an objective means to evaluate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of testing institutions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foodsafety qualitycontrol.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rrnt application status oflaboratory capabilitycomparison inthe field offood testing,analyzes the main issues present in current proficiency testing programs,such as unreasonable comparison project settings,insufficient sample stabilitycontrol, non-uniform result evaluation standards,and low enthusiasm among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for comparison samples and establish a stratified andcategorized evaluation system.Theaim is toenhance the scientific rigorand efectivenessoflaboratory capability comparisons,providing reliable assurance for food testingquality control, there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Keywords: food safety; laboratory capability comparison;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institutions; evaluation system
食品安全檢測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防線,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性。實驗室能力比對作為評價檢測機構技術能力的科學工具,已成為國際通行的質量控制方法。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要求的不斷提高,各級食品檢測機構數量激增,檢測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日益凸顯。目前,我國在食品檢測領域的能力比對工作雖有一定進展,但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因此有必要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為完善我國食品檢測質量控制體系提供參考。
1實驗室能力比對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現狀
1.1國內外實驗室能力比對發展概況
實驗室能力比對作為質量控制的重要工具,在國際范圍內已有60余年的發展歷程。歐美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起建立了系統化的能力驗證體系,這些機構通過定期開展大規模跨國比對活動,建立了完善的評價體系與數據庫。我國的能力比對起步相對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2010年后隨著《實驗室間比對與能力驗證通用要求》(GB/T27043—2012)標準的發布實施,國內能力比對體系逐步規范化[]。
1.2食品檢測領域能力比對的組織模式
食品檢測領域的能力比對組織模式主要分為政府主導型與行業協會型及第三方商業型3種。政府主導型由國家認監委及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統一規劃設計,該模式覆蓋面廣,能有效監督各地方實驗室的檢測水平,為監管決策提供重要依據。行業協會型由食品檢測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組織,針對特定食品品類或檢測項目開展專項比對,如乳品行業協會組織的乳制品微生物檢測比對計劃。
2實驗室能力比對的設計與實施
2.1樣品制備與均勻性及穩定性控制
實驗室能力比對樣品制備需滿足代表性與均勻性及穩定性三大核心要求,樣品的代表性取決于制備原料的選擇,應選擇接近實際食品檢測樣本的基質材料。在均勻性控制方面,必須通過系統混勻與精準分裝確保各參與實驗室獲得的樣品性質一致。樣品均勻性評估通常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計算組間與組內變異,當Fisher統計量 F 小于臨界值 F. -crit時,表明樣品具有足夠均勻性。穩定性控制則貫穿于樣品制備包裝與運輸存儲全過程,通過添加適量防腐劑與采用氣密包裝以及控制溫濕度環境等手段延緩樣品變質。
2.2參比值確定與結果評價方法
參比值是能力比對結果評價的基準,其確定方法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科學性[2]。常用的參比值確定方法包括標準物質定值法與專家實驗室一致性值法及參與者統計分析法(表1)。
3食品檢測能力比對中存在的問題
3.1比對項目與監管需求的匹配度不足
食品檢測能力比對項目設置與實際監管需求存在脫節問題,表現為傳統常規項目比重過大而新興風險項目覆蓋不足[3]。這種項目設置與監管需求錯位導致檢測機構對新型風險應對能力難以評估,進而影響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的整體效能。項目設置的區域適應性不足也是一大問題,全國統一的比對計劃未能充分考慮各地區特色食品及其特有風險點,使得一些區域性高風險食品的檢測能力評估缺失。同時,出口食品檢測能力比對與國際標準銜接不暢,國內比對項目設置未能及時跟進出口目的國最新法規要求,導致部分出口食品在目的國被通報或退回的事件時有發生。
3.2結果評價體系與參與機制不足
現行食品檢測能力比對的結果評價體系存在標準不統一與針對性不足等問題,降低了評價結果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各比對項目使用的評價標準不一致,部分機構沿用傳統 Z 評分法,忽略了不同類型檢測項目的技術特點,導致評價結果存在偏差[4]。對于低濃度污染物或微量元素的檢測能力評價,若仍采用固定標準偏差的 Z 評分方法,會導致評價過嚴或過寬的情況。
3.3樣品穩定性控制不足
食品檢測能力比對樣品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穩定性控制是影響比對結果可靠性的關鍵因素,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① 部分特殊基質樣品穩定性控制技術不成熟,如易揮發性物質和生物活性成分容易在制備和運輸過程中發生變化。 ② 運輸條件控制不嚴格,樣品在不同氣候區域運輸過程中可能受到溫度波動影響。 ③ 參與實驗室樣品處理和保存不規范,導致樣品特性在測試前已經發生改變。
4針對食品檢測能力比對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4.1樣品制備與評價體系優化策略
能力比對樣品制備技術升級是提高比對有效性
4.2構建常態化能力比對與持續改進機制
建立分層分級的比對計劃體系是基礎環節,可將比對項目按照風險等級與技術難度劃分為強制性項目與重點監控項目及常規自愿項目3類,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強制性項目應包括食源性致病菌與重點污染物等高風險指標,納入資質認定必檢項目,針對不同區域特點可設計區域特色食品的定制化比對計劃,更精準評估地方檢測機構的實際能力,持續改進機制的關鍵在于構建“比對一分析一改進一驗證”的閉環管理模式。
4.3加強能力比對結果應用與反饋機制
為提高能力比對的實際效果,應強化結果應用與反饋機制,建立能力比對結果與實驗室資質認定、認可及監督評審的聯動機制,將持續參與比對活動和保持良好表現作為維持資質的重要條件,開發智能化能力比對結果分析系統,對參與機構的歷史表現進行趨勢分析,識別系統性問題和偶發性問題,提供針對性技術指導,組織區域性和專業性技術交流活動,促進檢測機構間的經驗分享和技術互助,形成良性競爭和共同提高的氛圍。此外,還應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對在比對中發現的嚴重問題或不合格項,立即啟動調查程序,并督促相關實驗室迅速整改,必要時進行現場核查,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推動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制定行業規范與標準,引導實驗室自覺遵守,維護行業秩序。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在線學習平臺,提供最新的比對動態、技術法規、標準解讀等課程,助力實驗室人員能力提升。通過上述綜合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推動能力比對工作的深化,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5結語
通過研究對能力比對在食品檢測領域應用現狀的分析與問題梳理,提出了一系列優化對策。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提高能力比對活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促進食品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持續提升。未來,應加強能力比對與日常質量控制的融合,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檢測質量保障體系,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更加可靠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劉靜靜,王丹丹.食品檢測實驗室元素分析質量控制的策略[J].質量與認證,2025(4):107-109.
[2]欒軍,熊飛,彭城.食品檢測工作的問題與創新發展策略[J].中國食品工業,2025(3):39-41.
[3]王琳,申慧.食品檢測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與優化策略[J].中國食品工業,2025(5):100-102.
[4]吳少紅,李琛.理化實驗室能力驗證比對試驗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23,33(19):2423-2425.
[5]姜文紅,宋紅波,戰丹,等.淺析實驗室能力比對與企業質量控制管理的有機融合[C]//中國藥學會第四屆藥物檢測質量管理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北京:中國藥學會,201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