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循環經濟模式成為各國政策制定和企業運營的重要方向。實施以舊換新政策并構建高效閉環供應鏈系統,是企業和政府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需重點發力的工作內容。本文對以舊換新政策中閉環供應鏈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分析了金融服務對閉環供應鏈的影響、閉環供應鏈中的以舊換新策略和渠道研究、閉環供應鏈的決策模型的研究以及“以舊換新”“以舊換再”交互下對閉環供應鏈的影響,為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以舊換新政策下閉環供應鏈的優化運作提供了方向指引,為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環保、科技應用以及個性化定制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以舊換新政策能夠有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中國人口數量眾多,人均資源擁有率低,而以舊換新可以促進舊產品的回收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還可以解決舊產品處理不當帶來的環境問題,有助于推動綠色生活方式養成。
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發展新格局,提高整體的科技水平,我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政策。通過以舊換新政策鼓勵消費者淘汰陳舊的、高耗低能的消費品,有效地提升環境質量和促進綠色消費。隨著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以舊換新成為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和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大規模設備更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學術領域,諸多學者圍繞以舊換新政策中的閉環供應鏈展開深入探討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閉環供應鏈對以舊換新政策的影響等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研究的深入,以舊換新政策中的決策模型、定價策略逐漸成為熱點話題,包括金融、市場要素以及消費者視角等維度。學者們在研究中納入越來越多的因素。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環境的變幻莫測,這也使得對閉環供應鏈的研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本文將對現有的以舊換新政策中閉環供應鏈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分析其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示。
一、金融服務對以舊換新政策中閉環供應鏈的影響
金融服務能夠增強閉環供應鏈的資金流動性,從消費者角度看,通過提供個人消費信貸或金融補貼,不僅可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還能降低消費者購買新產品的成本,從而激發其購買意愿[1]。消費者參與以舊換新政策活動的積極性提高,閉環供應鏈在產品銷售階段的活躍度就會提高,更有利于閉環供應鏈的循環運作。
從企業角度看,金融服務為回收企業提供啟動資金,使其有足夠資金去進行舊產品回收,包括運輸、儲存等環節的費用支出,這樣既能保證舊產品回收渠道的流暢,又加快舊產品回流到市場的速度。對于參與閉環供應鏈的制造企業、回收企業以及物流企業來說,要發揮政策的導向性,增強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拓展融資渠道,可以要求銀行在相關企業的可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款期限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放款要求[2]。有了金融服務及金融保障的支持,企業可以投資建設更高效的回收處理設施、研發高新技術,從而提高舊產品的翻新再利用效率,提高整個閉環供應鏈的經濟效益。同時,金融服務可以通過金融工具對舊產品回收及再銷售價格等進行保值定價,確保相關企業的利益,減少價格波動對企業造成的損失,使得閉環供應鏈能夠更加穩定地運行,降低供應鏈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二、閉環供應鏈中的以舊換新策略及回收渠道研究
(一)閉環供應鏈中的以舊換新策略
在閉環供應鏈以舊換新模式下,企業需綜合考慮新舊產品的定價關系。定價不僅要考量新產品的成本與市場需求,還要兼顧基于以舊換新補貼下的實際收益。王竟竟和許民利探討了回收目標責任制下閉環供應鏈的最優決策問題,強調了政府激勵措施的重要性[3]。例如,當企業推出某款新型產品,若以舊換新補貼力度較大,新產品價格可能需適當提高以平衡收支,而舊產品的回收價格則需依據其剩余價值評估,如使用年限、損壞程度等因素。一般來說,品牌知名度高、市場保值率好的產品,回收價格相對較高。
盡管已有大量的研究關注閉環供應鏈中以舊換新策略,但關于風險規避的影響以及閉環供應鏈中的以舊換新回收渠道尚未得到充分討論。盧茂盛、柳鍵、黃紅梅的研究從風險規避的角度出發,構建了多個分析模型,揭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在不同風險偏好下的以舊換新策略選擇規律[4]。
(二)閉環供應鏈中以舊換新回收渠道
1.制造商主導回收渠道
制造商主導回收舊產品具有多方面優勢。首先,能夠更好地控制回收產品的質量與數量,便于后期精確規劃再制造生產計劃。例如,戴爾電腦公司建立自己的回收體系,消費者可將淘汰產品寄到指定地點,戴爾對回收產品進行檢測、拆解與再制造,將拆解后具有價值的零部件用于新產品生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制造商主導回收有助于維護品牌形象,通過與消費者的直接互動收集產品使用反饋,為產品優化與研發創新提供依據。
2.零售商回收渠道
零售商在以舊換新回收中扮演重要角色。零售商分布廣泛,與消費者接觸緊密,具有更加便捷的回收網絡優勢。例如,家電零售商蘇寧在門店設置專門的以舊換新服務點,消費者在購買新家電時,可直接將舊家電交予門店人員進行評估回收。零售商回收的舊產品可統一交由制造商或第三方再處理機構進行處理。這種回收方式能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提高消費者參與以舊換新活動的積極性。
三、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的研究
(一)閉環供應鏈的決策模型
1.利潤最大化決策模型
利潤最大化決策模型是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閉環供應鏈中,利潤主要來源于新產品銷售和再制造產品銷售,扣除回收成本、再制造加工成本、運輸成本等各項費用后的凈收益。決策變量包括新產品的產量、再制造產品的產量、回收價格、再銷售價格等。這些變量相互影響,回收價格會影響消費者參與以舊換新活動的意愿,從而影響再制造產品的產量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再銷售價格一定程度上影響再制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再銷售價格易受到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等因素的約束。
2.第三方回收商回收模型以及集中決策模型
在以舊換新的政策背景下,第三方回收模型是目前最為普遍的方式,立足于第三方回收商參與的閉環供應鏈,構建了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回收模型、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回收模型以及集中決策模型,集中決策模型指制造商銷售并回收模型,通過理論與數值分析分別明確了最優定價和回收策略[5]。
3.Stackelberg博弈模型
在以舊換新政策下,根據主導者的不同可以分為制造商主導和零售商主導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6]。制造商主導時,制造商提供以舊換新服務,優先制定產品的批發價格、回收價格等決策變量,或由制造商主導并將以舊換新服務外包給零售商,零售商再根據制造商的決策確定零售價格和回收程度等;零售商主導時順序相反,通過數值仿真分析以及均衡博弈分析得出最優決策[7]。
(二)對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研究的意義
從經濟效益層面講,對以舊換新政策中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的研究有助于企業優化成本。在產品回收、再利用等環節,企業可以通過決策模型找到成本最低的方案以此來提高利潤。繆朝煒、夏志強通過構建3種基于以舊換新策略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明確了模型的最優定價與回收策略[8]。從環境保護方面看,這種研究推動了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夠更好地規劃產品回收利用的方式和規模,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企業角度看,有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率先采用先進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的企業,可以提供更有性價比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利潤。以一些時尚品牌如阿迪達斯為例,該品牌采用先進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回收舊衣物進行再設計,既滿足環保要求,又能以獨特的產品吸引消費者。
四、“以舊換新”“以舊換再”交互下對閉環供應鏈的影響
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以舊換新”“以舊換再”正逐漸成為閉環供應鏈管理中的關鍵環節,兩種模式交互下對閉環供應鏈的運作有很大的影響。“以舊換新”主要是鼓勵消費者將舊產品通過相關的渠道交回給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以此來換取一部分的補貼或者新產品。從拓寬市場的角度看,以舊換新政策有效刺激了消費需求,為想要對舊產品進行升級換代而面臨產品處理問題的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不僅能加速新產品的推廣,還有助于減少各類垃圾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以舊換新”可以促使企業構建逆向物流體系,對回收舊產品工作開展有極大的便利,雖然會增加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難度,但也為企業開辟了新的資源獲取渠道。
“以舊換再”側重于將回收的舊產品進行再制造,使其恢復到接近新產品的性能狀態并重新投入市場。在閉環供應鏈中,“以舊換再”極大地豐富了產品供應來源。再制造產品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售,滿足了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尤其是對價格敏感型客戶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對新產品的市場地位產生了一定影響,促使企業更加精準地劃分產品層次與目標客戶群體。從生產環節看,“以舊換再”再制造過程相對于全新產品的生產,能源以及資源的消耗更少,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運營資本。李丹和沈濱研究發現,再制造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接受度是影響以舊換新策略效果的重要因素。
“以舊換新”“以舊換再”兩種模式交互下在經濟效益方面,能有效提高供應鏈的整體利潤。“以舊換新”讓企業獲得舊產品,“以舊換再”通過再制造流程以舊產品重新進入市場,降低生產成本。張福安、李娜等人的研究表明這種交互模式可以擴大市場需求,提高制造商開展“以舊換新”活動的積極性。
從環境角度看,兩種交互模式有助于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通過回收舊產品,將其零部件或者原材料投入再制造環節,可有效降低企業對原生材料的依賴程度,這一模式從源頭減少了資源開采、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推進可持續發展。在供應鏈協同運作上,促使閉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更加緊密合作。回收環節、再制造環節與銷售環節需要高效協同,信息共享也變得更為重要,包括舊產品的回收質量,再制造產品的生產過程等信息,信息共享有利于優化整個供應鏈的流程。在兩種模式的銜接過程中,可能出現管理不善等問題,也可能出現供應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影響供應鏈的穩定性。
五、討論
現有研究已覆蓋閉環供應鏈的決策模型、金融服務對政策效果的影響、模式交互作用以及回收渠道等問題,但仍存在未解決的空白點。現有的研究在研究范圍和視角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缺乏對消費者視角的充分考量,盡管部分文獻涉及消費者行為,但對消費者的動態變化以及政策長期影響的研究深度不足。同時,目前的研究多數聚焦于單一行業,缺乏跨行業閉環供應鏈協同研究;且未充分考量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習慣、政策環境差異對閉環供應鏈的影響,也缺乏平衡社會組織的利益、協調各利益相關方訴求的完善機制。
六、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以舊換新政策中閉環供應鏈的研究顯示,金融服務能夠促使以舊換新政策中閉環供應鏈更加穩定的運行。在閉環供應鏈體系內,制造商和零售商均有動力開展以舊換新服務且愿意承擔相應固定成本。隨著以舊換新市場的持續拓展,雙方可通過協同分工而非單純“誰主導”,聚焦各自優勢環節,共同推動閉環供應鏈整體利潤最大化。適合的以舊換新回收渠道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提高實際利潤。“以舊換新”“以舊換再”兩種模式交互下進行以舊換新活動能夠促進閉環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合作更為緊密。
在政策實施前,應充分考慮金融服務、決策模型、供應鏈結構差異和補貼等多方面因素。通過優化這些因素,可以有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產業市場一體化,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從企業實踐說,本研究可助力經營者優化以舊換新服務流程和完善閉環供應鏈管理的策略,還可以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以及產品的再造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對學術研究而言,本文可輔助學者了解現有的以舊換新政策中與閉環供應鏈相關的研究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本文有助于他們和政府了解政策的實施現狀,為政策的調整和改善提供科學依據與參考。盡管本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在研究整合的深度和廣度仍有提升空間,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框架來進行全面分析。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創新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打破學科界限,開展跨學科多學科的深入研究,構建新型機制以系統剖析閉環供應鏈中出現的復雜問題,推動相關領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躍輝,胡傳旭.金融支持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J].中國金融,2024(18):35-36.
[2] 楊建國,李星敏.強化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金融保障[J].中國金融,2024(12):101.
[3] 王竟竟,許民利.回收目標責任制下閉環供應鏈的定價及以舊換新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4,32(11):298-311.
[4] 盧茂盛,柳鍵,黃紅梅.基于風險規避的閉環供應鏈以舊換新策略[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24,30(11):4114-4126.
[5] 繆朝煒,夏志強.基于以舊換新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J].管理科學學報,2016,19(9):49-66.
[6] 洪江濤,全禹亭.基于以舊換新和供應鏈結構差異的閉環供應鏈決策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24,32(5):147-157.
[7] 李丹,沈濱.“以舊換新”“以舊換再”交互下的閉環供應鏈管理[J].系統工程,2024,42(6):72-83.
[8] 張福安,李娜,達慶利.基于兩種補貼政策的多元需求閉環供應鏈低碳減排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3,31(10):116-127.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