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Food Processing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LI Siyu (Beijing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ooooo, China)
Abstract: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food processng is a core problem that threatens food safet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dynamic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polltion path ofrawmaterial polution,produc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personnel pollution,revealed the impact of microbial polution on food sensory and food shelf life,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rocessing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carry out anti-corrosion treatment offood raw materials,establish food packaging safety control systemand strictlycontrol the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ing process,inorder to improve the preventionandcontrol effciencyof microbial pollution.
Keywords: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od processing; risk assessment; intelligent monitoring; non-thermal inactivation
在全球食品供應鏈復雜化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已成為制約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1]。當前,食品加工鏈中微生物污染呈現隱蔽性、耐藥性與跨介質傳播的特點,傳統消殺手段因難以穿透生物被膜或易引發化學殘留而面臨效能衰減的問題。同時,供應鏈延長、跨境原料采購常態化等趨勢進一步加劇微生物污染溯源與精準防控的難度。
1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徑
1.1原料污染
在動物飼養階段,畜禽會通過受污染的飼料、飲用水或養殖環境攜帶病原體,部分微生物可經消化道定殖于動物體內[2;在屠宰環節,刀具、設備清潔不徹底、操作不規范,可能導致致病菌擴散;在運輸與儲存環節,若溫度控制不當,肉制品原料極易被微生物污染,發生腐敗變質。植物性原料極易通過土壤、灌溉水、有機肥料等途徑接觸病原微生物;采收中因器械清潔不足、操作人員手部衛生疏漏等,也會導致原料被致病菌污染[3]
1.2生產環境污染
加工車間內的空氣循環系統若沒有配置高效的過濾裝置,則空氣中懸浮的細菌或真菌孢子會通過氣溶膠擴散,附著于半成品表面。設備與管道的焊接縫隙、密封圈等結構易成為微生物消殺殘留的死角,殘留的有機質可為李斯特菌、假單胞菌等嗜常溫微生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這些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進一步促進生物被膜的形成,導致持續性污染。在人員操作環節中,手部、工作服或鞋靴若未嚴格執行更衣消毒程序,則可能引入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人體共生菌,并通過接觸面交叉傳播。車間溫濕度調控失衡會使冷凝水積聚形成潮濕的環境,成為耐酸酵母或嗜濕霉菌的集聚區,而照明不足的角落則可能滋生光敏感厭氧菌[4。
1.3 人員污染
人員操作行為是微生物跨區域傳播的重要媒介。在人員直接接觸中,手部衛生管理疏漏可能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人體共生菌或大腸桿菌等環境暫存菌轉移至食品表面,而咳嗽、打噴嚏等行為釋放的飛沫可擴散溶血性鏈球菌等氣源性病原體。同時,人員消化道或皮膚定殖的沙門氏菌、諾如病毒可通過間接接觸污染設備或工具,形成“人-物-產品”的連鎖傳播。此外,手套破損、口罩松動等防護裝備穿戴不規范或生熟區人員混用等跨區域流動會加劇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風險。尤其當員工缺乏定期的健康監測時,攜帶者的排泄物或體液可能成為食品中李斯特菌等耐冷菌的來源[5]。
2微生物污染對食品加工的影響
2.1對食品感官的影響
微生物污染對食品感官屬性的破壞具有顯著的直接性與累積性[。假單胞菌、乳酸菌等腐敗菌通過代謝蛋白質與脂類,釋放硫化氫、胺類等揮發性物質,引發肉類腐臭或乳制品酸敗,其產生的黏液狀胞外多糖會使熟食表面滑膩或結塊。酵母菌在含糖基質中發酵產氣,致使罐頭膨脹或烘焙食品內部蜂窩化,質地由酥脆轉為綿軟。熒光假單胞菌等嗜冷菌在低溫儲運中緩慢分解肌原纖維,使冷凍水產出現肌肉松弛、汁液流失等質構劣變。曲霉、青霉等產孢真菌在谷物或果蔬中滋生,不僅形成可見的霉斑,其分泌的果膠酶與纖維素酶會使細胞壁崩解,導致組織軟化并伴隨土腥味或苦味[7]。
2.2 對食品保質期的影響
腐敗微生物的代謝活躍度直接決定食品的化學穩定性。例如,假單胞菌分解脂質產生的游離脂肪酸可加速油脂氧化酸敗,促使預包裝食品在標注的保質期內出現哈喇味[8]。枯草芽孢桿菌等產芽孢菌在熱處理后仍能以休眠態存活,其復蘇后分泌的蛋白酶與淀粉酶可破壞肉類或谷物制品的組織結構,顯著縮短貨架期。魯氏接合酵母等耐滲透壓酵母在高糖或高鹽食品中持續發酵,不僅產氣引發包裝脹袋,其代謝產物還會改變食品內部的pH值,為乳桿菌等其他嗜酸菌創造增殖條件[9]
3微生物污染的防控措施
3.1加強加工環境衛生管理
構建潔凈的加工環境是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重要措施[]。空間布局需遵循“單向流”原則,通過高效空氣過濾系統攔截微生物氣溶膠,并輔以紫外線或臭氧對死角區域進行周期性脈沖滅菌,使空氣中菌落數控制在 100CFU?m-3 的限值內。設備表面與管道的清潔需采用原位清洗系統,結合熱堿液與過氧乙酸交替處理,有效瓦解生物被膜的物理屏障,原位清洗系統的溫度、流速等關鍵參數應根據微生物抗性進行動態優化。地面與墻壁應選用無接縫抗菌材質,配合泡沫清洗劑與季銨鹽類消毒劑,消除有機物殘留。引入環境微生物動態監測技術可實時評估清潔效能,基于風險熱圖調整消殺頻率與強度。溫濕度聯控系統可維持車間相對濕度,抑制冷凝水形成導致的嗜濕菌生長繁殖,而生熟加工區的物理隔離與正壓梯度設計可阻斷交叉污染的路徑[11]。
3.2 食品原料的防腐處理
針對原料初始微生物負載差異,需構建分級的靶向防腐體系。鮮肉、果蔬等高水分活度原料可采用氣調包裝,通過調節 CO2 ! N2 ! O2 的比例抑制需氧菌增殖,或結合低溫等離子體技術靶向滅活食品原料表面的致病菌而保留營養組分。對于谷物與香辛料等干制原料,短波紫外線輻照可穿透表層破壞微生物的復制能力,輔以ε-聚賴氨酸、茶多酚等天然抑菌劑的微膠囊緩釋技術,實現貯藏期的長效微生態調控。發酵類原料則需引人定向接種技術,利用植物乳桿菌等益生菌的競爭排斥效應抑制腐敗菌定殖。原料防腐需規避化學殘留風險,如以殼聚糖-納米銀復合膜替代傳統苯甲酸鹽,既能阻斷微生物跨膜運輸,又可降解為無毒產物。
3.3建立食品包裝安全控制體系
食品包裝作為隔絕外界微生物入侵的最后屏障,其安全控制體系的構建需融合材料科學與智能監測技術。乙烯-乙烯醇共聚物、鍍鋁薄膜等高阻隔性材料可有效攔截氧氣與水分滲透,破壞嗜氧菌與霉菌的生存微環境;抗菌活性包裝則通過表面涂覆緩釋型二氧化氯、植物精油納米膠囊等抑菌劑,在貯藏期內持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氣調包裝系統通過調控包裝內氣體組分,如提升 CO2 濃度阻斷腐敗菌代謝通路,而時間-溫度指示器、微生物響應型熒光探針等智能標簽可實時反饋包裝完整性及內容物的安全狀態。對于熱敏感食品,非熱殺菌技術(如超高壓處理結合無菌灌裝)能同步實現包裝材料滅菌與內容物微生物滅活。包裝設計需規避二次污染風險,如激光焊接替代傳統膠黏封口以減少化學遷移,建立包裝材料阻菌性能的標準化測試體系,確保從材料研發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安全性。
3.4嚴格控制加工過程污染
加工過程的動態性與開放性決定了污染防控需依托全流程精細化管控。引入自動化生產線替代人工操作,可減少手部接觸導致的交叉污染,如通過機械臂分裝、真空灌裝技術阻斷微生物氣溶膠吸附。針對冷鮮肉分割等熱敏感工序,需結合時間-溫度積分儀實時監控環境參數,確保嗜冷菌增殖窗口期 ?2h 。在殺菌等關鍵控制點建立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體系,通過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生物熒光檢測技術量化設備表面的清潔度,將殘留微生物負荷控制在 ?50 RLU閾值內。高壓脈沖電場、超聲波輔助過氧化氫霧化等非熱殺菌技術,可穿透生物被膜,滅活設備縫隙中的頑固性微生物,同時避免高溫對食品質構的破壞。
3.5加強從業人員衛生教育與培訓
從業人員的衛生素養是防控人為污染的重要因素。需構建“理論一實操一考核”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理論層面,通過微生物傳播路徑可視化模型,如熒光示蹤技術深化員工對交叉污染機理的認知;實操環節則聚焦標準化操作,如七步洗手法、無菌服穿戴流程的肌肉記憶訓練,利用ATP生物熒光檢測儀即時反饋手部清潔度,確保菌落數 ?10CFU?cm-2 。建立動態健康監測機制,要求員工每日上報腹瀉、皮膚感染等癥狀,并結合智能手環實時監測體溫與體表微生物負載,對高風險個體實施崗位隔離。培訓內容需融入情景模擬技術,可借助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重現因工具混用導致的李斯特菌擴散場景,強化行為約束力。應定期更新課程以應對新型耐藥菌的威脅,并通過移動學習平臺推送微生物防控前沿案例,激發自主防護意識。
3.6現代科技在微生物污染防控中的應用
現代科技革新為微生物污染防控提供了精準化與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高壓脈沖電場、低溫等離子體等非熱殺菌技術,通過破壞微生物細胞膜電滲透性實現高效滅活,尤其適用于果汁、冷鮮肉等熱敏感食品的微生物負載控制,其殺菌效率可達4\~ ,且無化學殘留。在智能監測系統中,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可實時采集加工環境的溫濕度、氣壓與微生物氣溶膠濃度數據,結合機器學習算法預測污染暴發閥值并觸發預警。納米抗菌材料的應用具有靶向優勢,如二氧化鈦光催化涂層在紫外激發下產生活性氧自由基,可分解生物被膜并抑制大腸桿菌再生,而納米銀-殼聚糖復合膜則通過緩釋銀離子阻斷微生物跨膜運輸。
4結語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是一項涉及多環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當前,盡管非熱殺菌、智能監測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防控效能,但耐藥菌株進化、供應鏈全球化等新挑戰仍亟待應對。未來研究需進一步融合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開發更具靶向性與環境適應性的防控技術,同時強化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鏈條數據追溯與協同治理。
參考文獻
[1]王志偉,李洋,次曉娟.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控制及其安全檢驗的探討[J].中外食品工業,2024(21):18-20.
[2]苗旺,吳雙麒,孔凡春.食品加工環境中微生物污染分析及控制措施[J].肉類工業,2022(4):40-45.
[3]畢井忠.淺談畜禽產品的微生物污染及預防控制[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12):104-105.
[4]王鵬宇.農業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研究[J].南方農機,2021,52(3):73-74.
[5]楊雯雯,郭志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探析[J].現代食品,2020(18):68-69.
[6]肖林.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檢驗及其安全檢驗的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4,15(14):19-22.
[7]鐘婷婷.微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食品工業,2024(14):81-83.
[8]周冉冉.冷鏈食品微生物風險分級管控策略研究[J].中國食品工業,2025(8):47-49.
[9]鄧建勇.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污染風險及防控措施探討[J].現代食品,2025(7):126-128.
[10]張芬.食品加工過程中沙門氏菌污染控制技術[J]中外食品工業,2025(4):10-12.
[11]熊溶溶,劉靜,徐歡,等.食源性致病菌交叉污染風險的數學模擬及精準防控策略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24,45(14):28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