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0 年 10 月參加工作以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呂心陽在不同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深厚的專業素養。如今,在參政議政的廣闊舞臺上,他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養老、青少年教育等重點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深入調研,并將調研結果形成一條條意見建議,助力破解社會發展難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與科技進步,青少年群體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網絡環境復雜、就業壓力加劇以及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等新挑戰。如何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發力的支持體系,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環境,是呂心陽重點關注的課題。
“學業壓力、家庭矛盾、社交障礙等因素導致部分青少年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引發極端行為,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呂心陽調研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低齡化、普遍化趨勢。他建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程體系,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輔導活動,幫助青少年掌握情緒管理和壓力調節方法。同時,加強家校合作,通過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在學校與社區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師資,為青少年提供及時、普惠的心理支持。
針對網絡環境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呂心陽認為,應規范網絡空間,完善信息審核機制,嚴厲打擊傳播不良信息的行為。他呼吁學校開設網絡素養課程,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念,增強信息辨別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此外,可通過開發如科普知識、傳統文化等優質網絡內容,鼓勵青少年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減少對不良信息的依賴。
在青少年升學與就業方面,呂心陽認為,目前尚存在中職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不暢、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他建議教育部門統籌規劃中高職銜接機制,拓寬中職學生升學渠道,并為技能突出的學生提供更為寬松的入學機會。同時,鼓勵企業吸納青少年就業,對提供崗位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并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就業信息平臺,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指導與技能培訓,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青少年健康成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呂心陽期待逐步構建起覆蓋家庭、學校、社區的全鏈條支持體系。他提出,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通過社區講座、線上平臺等渠道提升家長教育能力,尤其要關注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組織心理專家與志愿者開展一對一幫扶。針對存在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學校則需建立分級干預機制,依據不同情況采取差異化措施,引導其回歸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