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 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 1.93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 97.2%。因未成年網民心智發育尚未成熟、自我辨別能力較弱,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是擺在家長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1.93 億未成年網民中,超半數從事玩游戲、看短視頻這些網上休閑娛樂活動。”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張廣東對此感到擔憂,青少年沉迷游戲、短視頻,不僅影響身心健康和家庭關系,還關系未來社會的發展。
他認為,應從身份識別、用網監管、線下生活、網絡消費等方面規范未成年網民健康使用網絡,為青少年營造清朗的成長環境。
“近年來,游戲平臺雖然出臺了游戲防沉迷系統,但已成規模的成人游戲賬號出租產業鏈讓‘防沉迷’形同虛設。”張廣東指出,加強身份識別是破局關鍵,在手機實名制基礎上,要做好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登錄平臺的身份識別,堵住未成年網民購買他人賬號的漏洞。
盡管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時段和時長嚴格控制,但在具體實踐中,未成年網民沉溺多個游戲的總體時長以及每日用網總時長未予限制。此外,一些質量低下的收費閱讀、視頻廣告等通過誘導鏈接等方式,易成為未成年人沉迷的又一途徑。
張廣東建議,應從接觸內容和接觸時長兩方面把好關口,加強未成年網民上網監管。一方面,完善網絡游戲和網絡傳播內容分級管理機制,為未成年網民提供適齡和健康的網絡空間與內容;另一方面,結合年齡和用網場景,對使用手機用網的單次時長和總時長進行限制。
深究未成年人沉迷網絡背后成因,張廣東注意到,“家門外”的成長生態更需關注。他通過調研發現,廣大社區缺乏青少年活動中心、運動場地等基礎設施,未成年人也普遍缺乏適宜的活動場所和互動人群。他建議學校豐富教育模式和內容,保障學生在課外開展勞動、體育等室外集體活動。同時,社區應創造條件為青少年提供活動場所,定期組織未成年人參與社區集體活動,引導未成年網民走出家門。
未成年網民大手大腳的網絡消費行為同樣不容忽視。張廣東建議對未成年網民年齡、參與網絡消費的每月網購次數和金額進行限制,引導青少年理性消費和線下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