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短平快”的傳播特性,近年來微短劇已成為數字文化消費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 5.76 億,市場規模已達到 505 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 “這一新興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既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河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朱彤暉在調研中發現,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版權保護意識薄弱、盈利模式單一、行業標準缺乏等問題制約著這一新興產業的長遠發展。
朱彤暉指出,當前部分微短劇為追求短期效益,陷入“甜寵”“霸總”等套路化敘事,制作粗糙且價值觀導向存疑,甚至宣揚拜金、暴力等不良思想,對青少年群體易產生負面影響。她說,微短劇不僅是娛樂產品,更應承擔起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建議建立行業精品標準,制定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制作的評分體系,對優質內容給予流量傾斜和資金扶持。“同時,推動平臺優化推薦機制,限制低質短劇的傳播,倒逼行業提升內容品質。可設立‘短劇精品基金’,對優質短劇項目給予補貼,鼓勵創作者深入挖掘現實題材,創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微短劇作品。”她建議。
版權保護意識薄弱是另一痛點。“部分微短劇存在未經授權改編網絡小說、抄襲影視劇橋段等現象。”在朱彤暉看來,這將會打擊創作者的積極性,影響微短劇行業的創作生態。對此,她呼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微短劇版權歸屬和侵權責任,并借助技術手段建立版權監測平臺,實現侵權內容快速識別與處理。
在微短劇產業蓬勃興起的浪潮中,行業規范標準的同步構建成為護航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石。朱彤暉關注到當前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制作全鏈條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不僅影響作品質量,也為監管帶來難題。她建議,加快制定包括劇本創作規范、拍攝制作流程、演員表演要求、內容審核標準等行業標準,成立行業協會,發揮其在規范行業秩序、促進企業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