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5.00.033
作者單位:1)浙江傳媒學院信息技術中心;2)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3)浙江傳媒學院出版學院
引文格式:.區塊鏈賦能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現實困境、理論邏輯與應用進路[J].出版與印刷,2025(3):70-79.
一、引言
在當前新媒體傳播格局中,作為“新聞產消者”的用戶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傳播主體,新聞出版則由傳統媒體時代的專業生產實踐變成人人都可參與其中的社會活動,從而對傳統新聞學造成顛覆性挑戰。[在此背景下,新聞傳播逐步演變為職業新聞傳播,民眾個體傳播,以及非職業、非民眾個體的組織(群體)傳播交織的格局,三大主體“共享”新聞資源、“共產”新聞文本、“共繪”新聞圖景。[2]用戶新聞是一種大眾廣泛參與的非專業性的新聞生產和傳播現象,專業媒體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再是主要的新聞生產者和傳播者。[3]然而,在數字化環境下,非職業性的用戶新聞面臨著日益復雜和嚴峻的版權保護問題。一方面,用戶新聞主體往往缺乏專業的版權管理和保護意識,導致原創內容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任意轉載,甚至被篡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托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網站予以轉載、摘編并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然而,網絡空間一直存在免費轉載的“潛規則”,轉載后支付報酬的寥寥無幾。[4另一方面,現有的新聞數字版權保護機制主要針對專業新聞媒體,對于用戶新聞這種新興形式缺乏有效的規范和保護措施,而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對版權侵權行為的追蹤和制裁難以實現。在數字化浪潮中,版權的監管和保護日益復雜,面臨諸多困境,如版權侵權成本低、交易成本高、利益分配不均,權屬界定模糊、溯源取證難、維權效率低,版權確權時間長、時效性低,信息分散、服務鏈條冗長等,亟待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技術創新破解數字版權保護中的難題,改善數字版權的運營環境。[]
2023年7月,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2023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規劃實施推進計劃》,明確指出要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以及傳統文化、傳統知識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同時要深入推進開展“區塊鏈 + 版權”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持續推動實施數字版權管理服務認證,深人推進自主數字版權保護標準規模化部署應用。[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來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該技術具有不可篡改性,可構建一個新的信任網絡,適用于數字版權貿易確權環節,進而提高版權交易效率。[當前我國正處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數字版權保護水平是衡量數字版權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區塊鏈技術作為數字版權保護的一種新質生產要素,可在用戶新聞數字版權創造、瀕源、商業化運作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動能,為突破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與發展面臨的困境提供全新的機制與路徑,進而提升中國數字版權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二、用戶新聞的歷史演進與具體特征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與發展,公眾越來越廣泛地參與新聞生產與傳播活動,“公民新聞”“互動新聞”“參與式新聞”“用戶新聞”等概念應運而生,這些概念皆聚焦于作為新聞內容生產者的普通用戶,并對公眾在新聞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視。通過梳理用戶新聞在互聯網時代不斷發展演進的脈絡,發現其呈現出傳播平臺非制度化、新聞信息再生產和生產主體非職業化等特征。
1.歷史演進
關于非專業機構的新聞生產有諸多相關概念。20世紀90年代,隨著公眾參與新聞生產的趨勢興起,“公民新聞”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它起源于“公共新聞”的理念,兩者都植根于公民意識的提升與公民政治身份的強化。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普及,這種模式進一步演變為“互動新聞”或“參與式新聞”。公民新聞強調的是非專業人士—沒有經過正規新聞專業訓練的普通公民,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如大眾媒體、個人通信工具等)發布即時信息,從而參與到公共信息的傳播活動中。[不過,布倫斯(AxelBruns)等[對公民新聞的概念提出了質疑,認為公民新聞中“公民”的內涵并不準確,因為公民新聞強調以非職業新聞從業者為主體,“公民”的使用意味著將職業新聞從業人員從公民之中排除。盡管公民新聞、公共新聞和參與式新聞等都對公眾在新聞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視,但是,專業媒體始終占據著核心地位,而公眾則多被視為輔助性的參與者。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技術賦予傳統的“受眾”更多的主動權,“受眾”這個術語正逐漸被“用戶”所取代。用戶不僅消費信息,還能對信息進行評論和反饋,甚至可以創造和分享信息。由此,學者劉鵬[11]提出“用戶新聞學”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媒介使用者通過平臺媒體生產并傳播泛新聞內容的現象。在此新聞傳播格局中,新聞生產從專業媒體的職業化行為轉變為普通用戶皆可參與的社會化行為,而普通用戶通過使用媒介工具自主構建新聞內容,成為新聞生產過程中的“過程性主體”
2.具體特征
(1)傳播平臺非制度化
在傳播渠道方面,用戶新聞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傳播平臺的非制度化。非制度化平臺主要指不受傳統媒體組織控制的在線空間,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和抖音等,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及官方新聞網站相比,其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短平快”、對突發新聞較為敏感等特征,為普通用戶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發聲渠道。[12]
(2)新聞信息再生產
在用戶新聞的語境下,新聞生產不再是由職業記者發布信息內容的實踐活動,而是演變成由大眾共同參與的即時、互動、協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新聞工作者、消息來源方和公眾在新聞的選擇、排序、發布和評價等各個環節緊密合作,新聞創作與轉發幾乎同時發生,使得新聞的生產和傳播合二為一,界限趨于模糊。用戶新聞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社會活動”,即用戶通過評論、轉發新聞,不斷將新的事實信息、價值判斷、情感態度摻入其中,使新聞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持續豐富、變形,傳播鏈條交叉套疊,不斷形成新的“新聞包裹”。[13]
(3)生產主體非職業化
隨著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用戶成為構建新傳播格局的關鍵因素。關于“什么是新聞”“什么是好的新聞”“什么是我想要的新聞”等問題的定義主導權也由專業新聞媒體轉向普通用戶。新聞生產與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專業與非專業的新聞活動并存,原本消費新聞的用戶也成為新聞生產者與傳播者。傳統的新聞生產主體如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官方新聞網站等,具有明確的組織架構、規章制度等管理機制,從業人員經過專業化的訓練,遵循特定的專業規范。社交媒體的普通用戶則是分散的個體,既沒有統一的組織也沒有經過專業化的訓練,他們作為非職業的新聞生產主體扮演著新聞生產者和傳播者的角色。[14]
三、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現實困境
用戶新聞展現出廣泛的參與性、即時性和多樣性,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快速傳播、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新聞媒體覆蓋不足、反應不及時等缺陷。但是,在傳播過程中,用戶新聞面臨著一系列困境,這制約了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健康發展。
1.用戶新聞真實性問題難以保障確權
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作品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是新聞創作能否享有版權保護的重要前提。[15]獨創性并不意味著作品必須是前所未有的,而是要求作品中包含作者個人的選擇、判斷以及對信息的獨特組織方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以及相關法規,單純的事實消息是指簡單陳述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等內容,不包含任何評論、分析或其他形式的主觀加工。這類信息僅具有十分有限的表達形式,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疇,所以各種媒體包括自媒體往往會大量轉載各種時事新聞,并加以評論。
借助自媒體的力量,普通公眾作為用戶新聞生產的主體,能夠自主設定公共辯論的話題,而信息在傳播者與接收者頻繁互動和深入討論的過程中得以迅速發酵,逐漸演變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然而,用戶新聞的生產主體在專業訓練和新聞倫理規范方面有所欠缺,加之在數字時代,公眾為各類情感新聞所包裹,[導致用戶新聞可能存在事實性偏差,甚至產生虛假新聞,從促進效率、公平和社會價值等公共利益方面考慮,這給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確權帶來了很大挑戰。同時,在版權保護的過程中,對用戶新聞原創性和真實性的確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進行核實和審查。這不僅增加了版權保護的經濟成本,也延長了版權認證的時間周期,進而對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時效性和效率造成影響。
2.用戶新聞數字版權追溯維權難度大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為用戶新聞內容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催生了未經授權的轉載、復制、改編等行為。用戶新聞原創內容一經發布,便面臨著迅速被廣泛傳播的風險,而這種傳播活動往往是未經版權所有者許可的。同時,用戶新聞的生產主體往往版權意識不強,常見同一則信息在不同的平臺上由不同主體署名發布。在版權歸屬不清的情況下,一旦發生版權糾紛,如何認定版權所有者是一個難題。[17]
即使版權所有者發現了侵權行為,其維權過程也面臨多重阻礙。用戶新聞主要依賴網絡渠道進行發布,侵權內容一旦被刪除,便很難追溯。法律程序的復雜性、證據收集的難度以及法律援助的欠缺,都使得維權之路困難重重。用戶新聞的生產主體作為版權所有者,往往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和經濟資源來應對這一過程。面對高昂的訴訟成本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維權結果,大多數人通常會選擇放棄維權,這無疑助長了侵權行為的持續發生。
3.用戶新聞數字版權價值分配欠合理
用戶新聞的生產主體通常憑借個人興趣、社會責任感以及對特定事件的關注,積極投身于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活動中。用戶新聞生產主體屬于一種自我雇傭式的身份,其創作工作往往處于無償狀態。同時,用戶新聞內容缺乏統一的版權價值評估標準,使得相關作品在市場上的定價缺乏依據。不同類型的新聞內容(如深度報道、即時新聞、評論文章等)在制作難度、影響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導致其商業價值也不盡相同,而且這些差異往往難以準確衡量,從而影響了版權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傳統專業新聞機構中,編輯的重要職責是對通過熱線、爆料、公文、會議等渠道獲取的新聞線索進行梳理,經人工篩選后確定選題。社交媒體背景下,為了能更方便快捷地獲取新聞信息源,大多數專業新聞機構對原有的新聞報道模式進行重構,如主動搜索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海量信息,并匯集來自現場目擊者關于事件的原始記錄信息,基于對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英文縮寫UGC)所產生的豐富信源的篩選來挖掘新聞事件,以納入更多的公民貢獻。新聞報道模式的重構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傳統新聞編輯作為新聞生產主體的角色。當下,新聞編輯可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信息源,進行新聞策劃,呈現多媒體新聞,并在新聞信息的傳播中與公眾進行互動。[18]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新聞作品的價值逐漸被專業新聞媒體占有,用戶新聞生產主體的原創內容被專業新聞機構采納后,僅能獲得一次性的經濟補償,而作品的版權收益則轉移至專業的新聞機構。
四、區塊鏈賦能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理論邏輯
面對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現實困境,區塊鏈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共識機制、鏈式結構和通證經濟等特性,能夠在保留用戶新聞生產優勢的同時,提升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效果。
1.區塊鏈共識機制驗證新聞真偽
共識機制是保證區塊鏈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條件。目前,區塊鏈共識機制主要有權益證明(ProofofStake,英文縮寫POS)、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英文縮寫POW)拜占庭容錯(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英文縮寫BFT)、實用拜占庭容錯(Practical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英文縮寫PBFT)等。[19]其中,實用拜占庭容錯共識機制能夠有效應對新聞真實性的核查問題,有助于解決用戶新聞的真實性問題。
首先,區塊鏈共識機制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驗證流程,允許該網絡中的所有節點在無須中央權威機構介人的情況下,共同參與到數據的確認與記錄過程中,從而確保上傳到區塊鏈的數據真實有效。這意味著,在缺乏專業審核的情況下,每一條上傳至區塊鏈的新聞內容都會經過多個節點的驗證,只有當大多數節點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確認,該內容才會被記錄到區塊鏈上。其次,區塊鏈共識機制使得新聞創作、編輯和發布的全過程透明可見,用戶可以查閱和驗證每一條新聞的來源和歷史變更記錄,從而增強了信息的可信度。
2.區塊鏈鏈式結構保障全程溯源
版權溯源是版權流通的前提條件。[20]從區塊鏈的數據結構來看,區塊鏈是一種依據時間順序將區塊以鏈條形式組合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這種結構只能接收新的交易塊并將其附加到鏈中。區塊鏈中的每個區塊不僅包含自身的數據信息,還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指針,從而形成一條不可篡改的數據鏈。此外,區塊鏈作為分布式的數據庫技術,不存在單一控制點,即使某個節點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區塊鏈這些功能特性可保障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的全程溯源。
首先,區塊鏈全程溯源的能力極大地增強了版權信息的可追蹤性。用戶新聞數字內容無論是初次發布、被轉載,還是經歷任何形式的修改,都會在區塊鏈上生成一個新的區塊,該區塊會鏈接到既有的鏈條之中,從而構建起一條完整的記錄鏈條。其次,在用戶新聞內容被轉載或引用的情況下,區塊鏈可精確記錄操作的具體時間、執行者身份、操作的性質等信息。在發生版權爭議時,版權所有人可以便捷地查詢這些記錄,迅速定位侵權行為的源頭,并據此提供數字證據來支持其維權行動。
3.區塊鏈通證經濟共享版權價值
通證經濟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型經濟模式,為用戶提供一種新的經濟激勵模型,其目的是通過發行數字化通證,如加密貨幣等,來量化活動中的價值,將每個主體的生產、消費、投資等行為轉化為通證,以通證為媒介進行交易,打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公平分配的價值交換機制。創作者可以通過發布原創內容來獲得通證獎勵,而消費者則可以用通證購買優質內容版權或支持自己喜歡的作者。
首先,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功能,為版權交易和收益分配的自動化執行提供了可能。用戶新聞的生產主體可以通過程序設定每一類版權項的授權程度和交易規則,在區塊鏈版權交易平臺上選擇出售、授權、轉授某一權利或權利的組合(如所有權、使用權、發行權、編輯權、鄰接權和收益權等),制定每一項“微版權”的價格。[2其次,所有區塊鏈上的內容生產主體都可以根據需要對共享的源素材進行挖掘和管理,比如從舊題材中尋找新的角度、從分散的數據素材中提取核心主題、從大量一手素材中發現獨家視角,深挖版權價值。[22]最后,區塊鏈通證經濟可以實現一種共享所有權的系統,它更好地代表了作為部分所有權系統的協作式、開放式的創造性過程。這種從許可到共享價值的轉變,能更好地打造一個支持多方分享收益的生態系統。
五、區塊鏈賦能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應用進路
為了保障用戶新聞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同時維護新聞傳播的公信力與版權秩序,亟須構建一套高效的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機制。可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人機協同共識機制、健全共建共享機制、設計激勵評估機制,以推動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的創審(創作和審查)、溯源與經營,為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思路與方案。
1.構建人機協同共識機制,促進用戶新聞數字版權創審
在用戶新聞的發展進程中,為了有效過濾虛假新聞,呈現更加真實可信的新聞內容,人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海量信息處理能力,以及在模式識別和交叉驗證方面的優勢,快速識別虛假信息、跟蹤網絡謠言的傳播路徑。但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仍無法解決用戶新聞真實性這一難題,再加上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黑箱”問題,使得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的確權更加復雜。因此,應借助區塊鏈共識機制的技術特征構建一種人機協同共識機制,將傳統新聞采編中依靠人工審核的“價值把關”模式,轉化為“技術把關”與“價值把關”相結合的雙重模式。
第一,在區塊鏈共識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引入用戶新聞發布者、專業新聞核查組織和人工智能三元主體,在區塊鏈平臺上構建一個全新的把關體系。根據區塊鏈實用拜占庭容錯共識機制的要求,新區塊超過2/3的節點達成共識后才能將用戶新聞內容存儲至區塊鏈。人工智能節點先對不同來源的用戶新聞內容進行對比與驗真,篩掉可能存在人為篡改、人工智能生成等問題的虛假內容,再由專業新聞核查組織節點對內容進行審查,若審查通過率不超過2/3,則該用戶新聞內容無法被發布并上傳至區塊鏈。這一創新體系將“技術把關”與“價值把關”有機結合,既發揮了人工智能算法的高效性和精確性,又保留了人類判斷的價值導向和靈活性,助力用戶新聞內容真實性審查。
第二,打造多方協作模式下的版權聯盟區塊鏈。“媒體融合鏈”是由新華社中國搜索研發的區塊鏈版權平臺,參照該實例,可以在此基礎上聯合版權監管機構打造多方協作模式下的版權聯盟區塊鏈。此區塊鏈并非公有鏈,而是由用戶新聞發布者、人工智能、版權監管機構、專業新聞核查組織等主體構成的閉環鏈,版權原生信息的輸人需要閉環鏈中大多數主體的審核確認。[23]一旦確認,用戶新聞內容將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其在轉授權時可通過智能合約記錄授權信息、時間、地域等關鍵信息,實現版權自動化審查與確立。這不僅大大縮短了版權注冊的時間,還降低了注冊成本。更重要的是,它為用戶新聞發布者提供了一個快速、簡便的方式來保護其作品的版權。智能合約的應用進一步簡化了版權審查程序,它在滿足特定條件時自動執行相關的版權審查和注冊程序,從而提高了整個版權注冊和審查過程的效率,并減少了人為錯誤的可能性。
2.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強化用戶新聞數字版權溯源
在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的溯源過程中,其電子證據鏈條數據可能存在跨平臺、跨領域、跨體系等情況,用戶新聞數字版權數據難以確保實時更新,其準確性也難以保障,這使得用戶新聞數字版權數據狀態的追溯變得困難且耗時。2021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簡稱《規則》),確定了區塊鏈存證效力范圍和審查標準。《規則》根據區塊鏈技術的特點,確認了區塊鏈存儲數據具有推定上鏈后未經篡改的效力,并分別明確了上鏈后數據真實性和上鏈前數據真實性的審查認定規則。[24]應在確保用戶新聞數字版權數據存證區塊鏈平臺的基礎上,實現跨平臺版權數據的互聯互通,從而加快用戶新聞維權速度。
第一,完善用戶新聞區塊鏈平臺數據、系統應用接口與跨鏈互操作協議等標準,使不同區塊鏈平臺之間的版權數據能夠相互兼容和交換,擴大版權數據共享的范圍,聚合侵權行為電子證據鏈條。與此同時,用戶新聞區塊鏈平臺應制定健全的版權數據共享規則,確保版權數據在流轉過程中不會被隨意訪問或濫用,保證所有鏈上用戶新聞數字版權數據的訪問均全程留痕,提供透明且不可篡改的訪問記錄,以此在實現利益相關方之間版權數據的安全、有序共享,保障各方權益的同時,促進版權數據的有效協作與追溯。
第二,設立由普通用戶組成的處理版權侵權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autonomousorganization,英文縮寫DAO)。它的決策過程是透明的,由其成員直接或通過代表投票來共同決定版權侵權問題的調解方案,而無須依賴傳統的中心化版權管理機構。若遇到版權侵權去中心化組織無法進行調解的情況,多方協作模式下的版權聯盟區塊鏈中的用戶新聞發布者、人工智能、版權監管機構和專業新聞核查組織也可通過區塊鏈平臺進行高效的協作,共同應對侵權問題,各方通過共享侵權信息、協調行動,形成一個強大的維權網絡。
3.設計激勵評估機制,推動用戶新聞數字版 權經營
數據資源成為數據資產需要經歷資產化過程。數據資產化是數據資源價值實現的關鍵,只有經過資產化,數據資源的價值才能進行評估及核算。[25]用戶新聞內容本質上是一種數據資源,經過對用戶新聞真實性的審查、版權確權后,可轉化為可確認的數據資產,能夠直接或間接為用戶新聞生產主體帶來效益。例如,Civil是美國的一個基于區塊鏈的新聞出版發行平臺,用戶在該平臺上的發布、閱讀、投票等積極行為可獲得代幣獎勵,實現了用戶行為的貨幣化。這為用戶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激勵,更為用戶新聞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需進一步利用區塊鏈的通證經濟屬性,設計激勵與評估相融合的機制,推動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的商業化。
第一,設計合理的用戶新聞激勵機制。利用通證經濟將用戶行為轉化為代幣獎勵,代幣可用于購買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等。具體可分為創作、評審兩種類型的用戶行為獎勵,即用戶新聞的生產主體可通過發布新聞獲得代幣獎勵,其他普通用戶或者專業新聞核查組織可通過參與評審等活動獲得代幣獎勵。用戶新聞數字版權的交易與流轉也可以借助代幣交易的方式,通過智能合約來明確平臺、編輯、作者之間的分成比例,每當有版權收益產生時,智能合約會自動按照預定的比例進行分配,確保各方都能得到公平的回報,從而實現版權商業化和價值共享的訴求
第二,構建用戶新聞多維度版權價值評估標準體系。一方面,通過采用內容質量評價法,引入基于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社區評審的雙重評價機制。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文本分析、讀者互動數據(如閱讀時間、點贊數、評論數)等自動給出初步評分,社區評審者則根據專業標準進行人工審核。另一方面,利用區塊鏈的時間戳和哈希值記錄,確認作品的原創性和首次發布時間,對于具有高度原創性的作品,給予額外分值。此外,用戶新聞多維度版權價值評估標準體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服務用戶新聞的版權定價,確保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交易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六、結語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了新聞出版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作為新興新聞傳播形式的用戶新聞的數字化轉型正如火如荼,其版權保護則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在驗證新聞真偽、保障全程溯源、共享版權價值等方面促進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并通過構建人機協同共識機制、健全共建共享機制、設計激勵評估機制等策略優化用戶新聞數字版權保護的全流程。
未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及其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完善技術應用,完善數據治理規則,更好地發揮區塊鏈的強大工具價值,在彌合網絡碎片和連通數據孤島的基礎上,保障用戶新聞數字版權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可用、可管、可控,使區塊鏈真正成為一種新質生產力,提升中國數字版權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鵬.用戶新聞學:新傳播格局下新聞學開啟的另一扇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2):5-18,126
[2]楊保軍.“共”時代的開創——試論新聞傳播主體“三元”類型結構形成的新聞學意義[J].新聞記者,2013(12):32-41.
[3] 羅誠城.用戶新聞學視域下短視頻新聞倫理失范問題與治理研究[J].新聞傳播,2024(11):49-51.
[4]陳猛.當前公民新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觀察,2015(6): 116-117.
[5]冉從敬,馬麗娜,李旺.區塊鏈技術賦能知識產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機理與未來探索[J].圖書館論壇,2024,44(10): 51-60.
[6]中國政府網.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關于印發《2023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規劃實施推進計劃》的通知[EB/OL].(2023-07-21)[2025-04-2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8/content_6898128.htm.
[7]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我院聯合主辦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成立大會[EB/OL].(2016-10-19)[2025-04-21]. https://www.cesi.cn/cesi/201612/723.html.
[8]崔波.雙循環新格局下數字版權貿易理論體系構建:概念、框架與路徑[J].出版發行研究,2023(6):5-12.
[9]ZENG J,BURGESS J,BRUNS A. Is citizen journalismbetter than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for fact-checkingrumoursinChina?HowWeibo usersverifiedinformation following the 2015 Tianjin blasts[J]. GlobalMedia and China,2019,4(1): 13-35.
[10]BRUNSA,HIGHFIELDT,LINDRA.Blogs,Twitter,andbreakingnews: Theprodusageof citizenJournalism[M]//LIND R A. Produsing TheoryinaDigital World: The Intersection of Audiences and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Theory. New York: PeterLang,2012: 4.
[11]劉鵬.“全世界都在說\":新冠疫情中的用戶新聞生產研究[J].國際新聞界,2020,42(9):62-84.
[12]林丹菁,何揚鳴.區塊鏈技術驅動下的公民新聞發展——基于Civil的個案研究[J].青年記者,2022(4):36-38.
[13]張巖松,孫少晶.從“媒體中心”到“用戶中心”:國內數字新聞視野中用戶評論研究的文獻分析[J].新聞愛好者,2022(5):36-40.
[14]陳鵬.閾限:一個理解當下數字新聞實踐的理論視角[J].東南傳播,2024(6):71-74.
[15]羅梓瑤.淺析機器人新聞的版權保護問題[J].傳播與版權,2023(23):113-116.
[16]田浩.重估“情感公眾”:用戶行動與數字新聞研究的鏈路拓展[J].新聞界,2024(6):13-21.
[17]臧燕,尹梅.公民新聞的傳播失范與規制[J].現代視聽,2013(7): 23-27.
[18]鄭曉迪.社交媒體發展背景下美國新聞編輯職能的變革[J].中國編輯,2017(12):71-75,80.
[19]譚敏生,徐國慶,丁琳,等.基于POW的區塊鏈共識機制的改進[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24,41(11):117-122.
[20]劉凱,支辛.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網絡聚合新聞版權保護機制的建立[J].中國編輯,2020(12):58-62.
[21]金雪濤.區塊鏈 + 通證經濟:版權運營的新模式[J].現代出版,2019(3):41-44.
[22]任瑞娟,歸亦辰,濮德敏.AIGC與區塊鏈服務網絡架構下的新型內容生產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4(2):10-14, 22.
[23]陳晶,隗靜秋.有聲讀物平臺版權侵權問題與應對-基于有聲讀物侵權案例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出版,2022(4): 87-93.
[24]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EB/OL].(2021-06-17)[2025-04-21].https://www.court.gov.cn/shenpan/xiangqing/309591.html.
[25]劉雁南,趙傳仁.數據資產的價值構成、特殊性及多維動態評估框架構建[J].財會通訊,2023(14):15-20.
Blockchain Empowering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User News: Practical Dilemma, Theoretical Logic and Application Path BAI Zhongxian1) HE Yanwei2) CUI Bo3)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users as \"news prosumers\"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mmunication subject,and news publishing has transformed from a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practice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era toasocialactivitythat everyonecanparticipate in.However,inthedigital environment,nonprofessional user news is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sever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issues. On the one hand,user news subjects often lack professional copyrigh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wareness, making original content vulnerable to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and tampering.On the other hand,the existing news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mechanism lacks effective norm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emerging form of user news, and the openness and anonymity of the Internet increase the diffculty of tracking and sanction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an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user news,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user news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and then deep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blockchain empowering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user news. In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diffculties faced by user news in protecting the digital copyrigh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blockchain empowering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user news,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lication approach for blockchain empowering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user new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user news\" i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concepts such as \"citizen news\",\"interactive news\",and \"participatory news\",focusing on the replacement of the term \"audience\" with \"user\".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are the non-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platforms,the reproduction of news information,and the non-professionalization of production subjects. User news faces practical chalenges such as difficulties in ensuring the confi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due to challenges in guaranteing authenticity,great challenges in tracingandsafeguarding digital copyright,and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of digital copyright value. Blckchain technology can empower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user news by verify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through consensus mechanisms, ensuring ful traceability through chain structures,and sharing copyright value through token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lication approach for blockchain empowering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user news, including building a human-machine colaborative consensus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user news digital copyright creation and review, improving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user news digitalcopyright traceability,designing incen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s,and promoting user news digital copyright management.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search on user news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enhance China's interm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digital copyright trade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Keywords: user news;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blockchain; theoretical logic; application path
AuthorAfiliation: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of Zhejiang; 3) School of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作者貢獻聲明
柏忠賢:研究總體構思,研究方法設計,撰寫論文,修改論文;
何彥偉:研究方法設計,文獻分析,撰寫論文,修改論文;
崔波:研究總體構思,文獻分析。
收稿日期:2025-04-21 修回日期: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