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163-03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如何實現生態資源的高效轉化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同時,融媒體技術憑借其多渠道整合與高互動性優勢,為生態價值的挖掘與傳播提供了新路徑[-3]。在此背景下,氣象科普作為科學普及的關鍵領域,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4-5]。
湖州市氣象學會積極順應時代潮流,捕捉氣象科普與生態價值轉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并開展實踐探索,于2023年推出《氣象里的湖州》系列科普節目。該節目以氣象科普為核心,通過整合多平臺傳播、跨界合作與內容創新,串聯生態旅游、中醫養生與傳統文化,推動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轉化,成為氣象科普賦能生態價值轉化的典型實踐。
基于《氣象里的湖州》的節目內容、傳播數據與社會反饋,系統分析其“內容創新一平臺整合一跨界聯動”的實踐框架,探討其在社會、經濟與文化維度的綜合成效,并提出優化建議。這不僅完善了融媒體氣象科普的框架體系,還為地方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實踐參考。
1湖州氣象科普節目基本概況
1.1《氣象里的湖州》節目概況
自2023年5月,湖州市氣象學會創新推出氣象科普品牌—一《氣象里的湖州》,以系列訪談節目為載體,聯合湖州市攝影家學會、湖州市中醫院、湖州學院人文學院等專業力量,建立了跨學科的科普創作團隊。氣象業務人員憑借其專業知識,為節目提供精準的氣象信息和科學原理;醫學專家從健康養生的角度,解讀湖州市當地氣候及天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攝影工作者分享在不同氣象條件下拍攝湖州地區自然風景的技巧和經驗,展現氣象與攝影藝術的奇妙融合;人文學院學者則深入挖掘湖州古詩詞中蘊含的氣象文化,賦予氣象科普豐富的文化內涵。
節目采用多樣化的拍攝手法。訪談環節中,氣象業務人員與各領域專家相互交流,讓復雜的天氣影響變得通俗易懂;通過實地講解,帶領觀眾走進自然,親身感受氣象對農業、文化等的實際影響;情景劇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形式,將氣象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從節目策劃、文稿編撰,到導演執行、拍攝及后期制作,均由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獨立完成,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近2年的時間內,該節目內容涵蓋“氣象 + 風景”美學賞析、“氣象 + 中醫”康養之道與“氣象 + 詩詞”文化解讀等領域,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氣象科普盛宴。
1.2《氣象里的湖州》節目制作與傳播優勢
在制作層面,多領域的深度合作是《氣象里的湖州》品質的有力保障。該節目通過“講清事實、講透原理、講實措施”的科普策略,使節目內容全面、深入且具有權威性。例如,在探討氣象與農業的關系時,氣象專家和農業專家共同分析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生長周期、病蟲害防治的影響,為農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種植建議,這種跨學科的融合讓節目內容更具實用性。
在傳播方面,該節目充分借助了湖州氣象自媒體、南太湖號、學習強國湖州平臺等多元化的融媒體渠道。這些平臺擁有不同的用戶群體和傳播優勢。湖州氣象自媒體專注于氣象領域,能夠精準觸達對氣象信息有較高需求的用戶;南太湖號作為本地綜合性平臺,具有廣泛的本地用戶基礎,能夠迅速擴大節目的本地影響力;學習強國湖州平臺則憑借其權威性,有效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實現了對不同年齡、職業、地域受眾的全方位覆蓋,極大地拓寬了節目的傳播范圍。
2湖州氣象科普節目的重要作用
2.1增強公眾生態認知與環保意識
《氣象里的湖州》節目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特定氣象條件下自然風景的形成原理,讓公眾深刻認識到氣象與生態環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春日西塞好氣候》這期節目中,詳細介紹了湖州西塞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相互作用的原理,造就了其四季各異、白鷺棲息的自然景觀。觀眾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意識到保護氣象環境對維護自然景觀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在“氣象+中醫”板塊,則聚焦于氣象變化與人體健康的聯系。如在《呼吸道疾病與寒潮》這期節目中,醫學專家詳細講解了寒潮來襲時,寒冷空氣如何刺激呼吸道、增加呼吸道疾病的發病風險,并傳授了科學的預防和應對措施。該節目不僅引導公眾關注氣象變化對自身健康的影響,還促使公眾進一步思考生態環境與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在多個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該系列節目總閱讀量超500萬人次,有效增強了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為生態價值的轉化奠定了群眾基礎。
2.2助力生態旅游產業發展
氣象科普為湖州市的生態旅游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銀粟與金葉之歌》這期節目中,實地拍攝長興十里銀杏長廊在秋冬季節葉片受溫度變化而變化的奇妙色彩,詳細介紹了觀賞銀杏的最佳氣象時段,為游客提供了貼心的旅游指南。據統計,該節目播出后,長興銀杏長廊在秋季旅游旺季的游客接待量顯著增加,旅游收人隨之大幅提升。
《江南雪 輕素剪云端》聚焦于冬季滑雪旅游。節目中,氣象業務人員講解了適宜滑雪的氣象條件,如氣溫、降雪量、風力等對滑雪體驗的影響,并介紹了云上草原在不同氣象條件下適宜游玩的滑雪設施和項目。云上草原的游客量明顯增長,帶動了當地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氣象科普對生態旅游產業價值的有效轉化。
2.3推動特色農業與傳統產業升級
氣象科普節目在湖州市的特色農業和傳統產業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產業升級。《詩話顧渚風云品茗千年貢茶》節目中,邀請到紫筍茶制作工藝非遺傳承人與氣象專家共同探討氣象條件對紫筍茶生長的影響。紫筍茶的生長對溫度、濕度、光照等氣象要素有著特定的要求,不同的氣象條件會影響茶葉的品質和產量。通過節目傳播,茶農了解到如何根據氣象變化合理安排茶園管理工作。科學的種植方法提高了紫筍茶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茶農的收入,促進了長興紫筍茶產業的發展。
對于湖州蠶桑產業,《春去夏來蠶桑盛千年傳承話桑蠶》中詳細講解了氣象條件對蠶桑生長和蠶繭質量的影響。例如,蠶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不同,合理的氣象條件有助于提高蠶的成活率和蠶繭的品質。節目為蠶農提供了科學的養殖建議,幫助他們根據氣象變化調整養殖策略,推動了蠶桑產業的科學化、現代化發展。
在傳統產業方面,《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節目介紹了氣象對竹材生長和制作工藝的影響。竹材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竹扇的品質,而氣象條件影響著竹子的生長速度、纖維結構等。竹扇制作工匠分享濕度對竹材處理的影響,促進了安吉竹扇這一傳統產業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實現了氣象科普在特色農業和傳統產業領域的生態價值轉化。
2.4優化生態環境與城市形象
通過氣象科普節目宣傳,湖州市公眾對氣象災害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夏日雙BOSS拿捏!》《秋冬白茫茫“霧”必小心》等節目中,氣象專家詳細講解了氣象災害的形成機制、危害特點及防范措施。通過動畫演示和實際案例分析,讓公眾清楚了解到強對流天氣可能帶來的雷電、暴雨、大風等災害,并指導公眾遇到此類天氣時如何正確避險。這使得公眾在面對氣象災害時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減少災害對生命財產的損失,降低災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
此外,氣象科普節目通過展示湖州市獨特的生態景觀和氣象文化,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節自中的美麗風景、特色產業和深厚文化底蘊吸引了大量外界關注,為城市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節目了解湖州市,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資流入,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氛圍。
3實踐成效與社會反響
3.1科普傳播成效顯著
《氣象里的湖州》系列節目在多個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普傳播成效。從播放數據統計來看,《湖州詩詞與氣象》《夏日雙BOSS拿捏!》等節目在各平臺的閱讀量和播放量喜人,充分表明不同主題的節目均受到了公眾的高度關注,有效地將氣象科普知識傳遞給了廣大受眾,極大地提升了氣象科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3.2社會認可與獎項榮譽
《氣象里的湖州》系列節目憑借其高質量的內容和創新的傳播形式,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在2024年第二屆浙江省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短視頻業務交流活動中,《品茗千年貢茶,詩話萬千氣象》和《夏日雙BOSS拿捏!》兩期節目分獲杰出作品和創新作品獎項,此項工作得到市委書記的充分肯定,進一步提升了節目的社會影響力,為氣象科普賦能生態價值轉化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并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氣象科普和生態保護工作中。
4氣象科普賦能生態價值轉化實踐中存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4.1挑戰
盡管《氣象里的湖州》在氣象科普賦能生態價值轉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挑戰。在內容創作方面,隨著公眾對氣象科普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專業化,現有的節目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節目內容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一些前沿的氣象科學研究成果和復雜的氣象現象解讀不夠深人,難以滿足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受眾的需求。同時,節目形式雖然多樣,但在創新性方面還有待提高,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以保持觀眾的關注度。在傳播渠道方面,雖然目前已借助多種融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但不同平臺之間的融合和協同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在不同平臺上發布的節目內容形式和風格一致,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平臺的用戶需求與傳播特性。
此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如何及時適應新的傳播平臺和技術、增強節目在新興媒體上的傳播效果,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人才培養方面,氣象科普涉及氣象學、傳播學、醫學、農學、文化學等學科領域,需要既具備扎實的氣象專業知識,又擁有跨學科能力和良好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當前該方面的人才儲備相對不足,部分工作人員在跨學科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上存在欠缺,難以滿足氣象科普工作日益增長的需求。人才短缺不僅限制了節目內容的創新和質量提升,還影響了氣象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可持續發展。
4.2 應對策略
針對內容創作方面的挑戰,氣象部門應加強與各領域專家的深度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同時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儲備,定期組織研討會,共同探討氣象科普的前沿話題和熱點問題,結合公眾需求制定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節目內容。例如,可以邀請氣象科研人員分享最新的氣象研究成果,讓公眾了解氣象科學的發展動態。同時,鼓勵創作團隊積極創新節目形式,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的科普體驗,增強節目內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在傳播渠道整合方面,可對不同平臺的傳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加強平臺之間的互動和聯動,通過跨平臺合作開展線上線下活動,拓寬節目的傳播覆蓋面。此外,密切關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及時引入新的傳播平臺和技術,如短視頻直播、社交媒體小程序等,拓寬節目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效果[7-9]
5結束語
湖州市氣象學會通過《氣象里的湖州》科普節目,積極探索氣象科普賦能生態價值轉化的實踐路徑,努力提升公眾生態認知、促進生態旅游和特色產業發展、優化生態環境,實現了氣象科普與生態價值轉化的有機結合,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其經驗表明:(1)科學內核是生態轉化的基石。氣象知識的專業性為文旅、健康等領域的應用提供可信支撐。通過跨學科合作,節目將氣象科學與農業、醫學、文化等領域緊密結合,不僅提升了科普內容的權威性,還為生態價值的轉化奠定了科學基礎;(2)差異化傳播與跨界合作是擴大影響力的關鍵。節目通過多平臺分發和形式創新,實現了對不同受眾群體的精準覆蓋;(3公眾參與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節目通過互動環節和線下活動,激發了公眾的參與熱情。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氣象科普在生態價值轉化中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一方面,可以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科普場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可以輔助創作個性化科普內容,提升生產效率。各地可結合自身地理環境、文化特色和產業優勢,探索因地制宜的氣象科普賦能生態價值轉化模式。同時,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協同共享機制,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施洛洛.品牌建設下科普類短視頻傳播策略研究:以氣象科普短視頻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4(24):90-92.
[2]袁超,周丹,胡映君,等.極端天氣事件應急氣象科普對策研究:以“浙江天氣”雙微及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為例[J]城市與減災,2024(6):53-57.
[3]鄭藝雯,林夢雪,宋文熙,等.短視頻時代氣象科普視頻內容生產應用思考[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8):148-150.
[4]刁樹峰,趙瑄,張華,等.氣象災害科普短視頻在融媒時代的分眾化運營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2):317-319.
[5]黃奕廷,王亮.詩以載道:短視頻視域下的氣象科普:以《古詩詞里的氣象密碼》為例[J].科技傳播,2024,16(9):37-41.
[6]劉禹杉.AR虛擬交互技術應用于青少年氣象科普的優勢研究:以氣象科普交互產品的設計應用為例[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10):149-151.
[7]劉莉坤,李欽.沉浸式虛擬增強技術在氣象影視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傳播,2024(7):118-120.
[8]賴雨薇,黃歸蘭,唐耀航,等.基于AR觸控技術在氣象科普領域的應用探索[J].科技傳播,2023,15(21):20-23.
[9]蔣靜怡,華正江.氣象科普社會化發展的實踐與分析:以杭州市蕭山區氣象科普體驗館為例[J].浙江氣象,2023,44(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