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許曉明"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民族藝術》主編,研究員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于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各種木卡姆的總稱,為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載歌載舞,是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2008"年,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將其對應"2 個可持續發展指標——“優質教育”“和平、正義和強大的機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道德教育內容,?是反映維吾爾族人民生活和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在維吾爾族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分和文化意義的詞語,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
木卡姆,具有“位置、調式、音階、旋律模式、套曲”等多種含義,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流傳的音樂文化現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木卡姆既內隱著一定的共性音樂思維和結構性特征,又有著鮮明的民族、區域特征和文化差異,反映了該民族、國家和地區的音樂審美心理和文化取向。
維吾爾族木卡姆,即是世居于中國新疆廣袤土地上的維吾爾族人民在連串成鏈的片片綠洲上所創造、傳承至今的,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藝術形式。
維吾爾族木卡姆表演中形制豐富多樣的傳統樂器、包羅萬象的古典詩體、繁復的節奏模式、龐大復雜的樂調體系以及獨具特色的舞蹈姿態,不僅是當代中國人探尋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樂舞交流和文明互鑒軌跡的文化密碼,也是賡續中華文脈的特殊文化符號。
200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歸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維吾爾族木卡姆是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綠洲農耕社會生活的產物。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使位于亞歐大陸腹地的新疆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與橋梁。絲綢之路上的族群遷徙與商貿往來、綠洲城邦經濟的發展,以及東西方文明的傳播,使新疆成為了孕育多民族樂舞文化的溫床。
早在隋唐時期,西域各綠洲城邦就已經形成了“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的文化傳統,并產生了兼具歌曲、舞曲和解曲的大曲。公元"10 世紀后,波斯"– 阿拉伯音樂文化的東傳,進一步推動了新疆各民族在承繼西域樂舞傳統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創新,也為木卡姆的生成奠定了音樂與文化基礎。
據《樂師史》記載,公元"16 世紀,明朝的新疆地方政權——葉爾羌汗國的阿曼尼莎汗王妃,曾與樂師喀迪爾汗一起收集、整理了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使其經歷了從民間走向宮廷,再下沉至民間的發展歷程。
“麥西熱甫”作為維吾爾族木卡姆的主要表演場域,是綠洲農耕生活中極具民族特色的群眾性聚會。它不僅是集中表演、展現維吾爾族音樂、舞蹈、戲劇、游戲、口頭文學、雜技、飲食等的文化空間,也是維吾爾族在被沙漠、戈壁所隔離的“綠洲孤島”上,開展人際互動與交流、調節村落矛盾與糾紛、傳承民族文化傳統、建構地方與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社會場域。每逢農閑時分,或在古爾邦節、諾魯孜節、肉孜節等傳統節日,抑或舉辦婚禮、割禮等人生儀式之際,維吾爾族男女老少便相聚于寬闊的家庭院落、果園或綴滿葡萄的藤架下舉辦麥西熱甫,在木卡姆樂手悠揚且不失蒼涼的歌聲和熱烈急切的鼓聲中踏歌而舞,共同繪就出一幅集體歡愉的綠洲生活畫卷。如果說麥西熱甫是維吾爾族綠洲社會的文化存儲器,那么,麥西熱甫上表演的木卡姆就是樂手與民眾溝通情感、達成社會共識的媒介和符號,承載著維吾爾族的歷史與集體記憶。



維吾爾族木卡姆主要有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四種類型和多種地方變體。十二木卡姆主要流傳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庫車等地,以及北部伊犁地區的城鎮與村落,以薩它爾和達普為主奏樂器,由木凱迪曼(散板序唱)、窮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四大部分構成。吐魯番木卡姆主要流傳于新疆東部的吐魯番盆地,樂曲規模、音樂結構、節奏模式等與十二木卡姆的窮乃額曼較為相近,亦以薩它爾和達普為主奏樂器。兩種木卡姆的音樂結構龐大,曲調悠揚、典雅,節奏沉穩,同時又不失樸實與歡快。唱詞既有艾里西爾·納瓦依等著名詩人使用阿魯孜格律寫作的古典詩歌,也有運用巴爾瑪克律創作的民間歌謠,多表現維吾爾族的宗教信仰,詠嘆綠洲生活和個人命運,表達對情人的思念等。刀郎木卡姆是分布于刀郎人生活的新疆南部巴楚、麥蓋提一帶的地方性木卡姆,卡龍、刀郎熱瓦甫、刀郎艾捷克、達普是其主奏樂器。表演時,每種旋律樂器的演奏與歌者的演唱看似各自為政,卻又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了豐富的多聲音樂形態。刀郎木卡姆結構較為短小,曲調高亢、粗獷、豪放,唱詞多為民間歌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融合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居民及蒙古、回鶻等多族群文化基因,至今仍兼事漁獵、游牧和農耕生產的刀郎人音樂的原生之美。以上三種木卡姆的共同點是,它們均是在調式、音階、旋律模式的原生意義下,以木凱迪曼部分所生成的旋律主題為主線,配合固定節奏模式的轉換,在某一主體調式上貫穿發展而來的大型套曲。旋律發展中的一級多音現象,以及中立音、游移音的大量運用,也賦予了三種木卡姆一定的波斯–"阿拉伯音樂風格與韻味。而生活在東連河西走廊、北接漠北草原的哈密地區維吾爾族所傳唱的木卡姆,則是散板序唱與多首民間歌舞曲的聯綴演奏,哈密艾捷克、哈密熱瓦甫、手鼓等是其主奏樂器,音調質樸,較常使用五聲、六聲音階。另外,維吾爾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木卡姆表演規范與程式。民間樂手們常在薩它爾蒼涼、渾厚的琴聲伴奏下,從中低音區開始慢速地吟唱,鋪陳著木卡姆典雅、宏大的敘事底色,如同在吟誦跨越千年的絲路史詩。隨著旋律的起伏,薩它爾連綿不絕的演奏逐漸將情感推向高潮,樂手們的高亢激越的歌聲與跳躍、歡快的節奏,引得觀眾集體即興舞蹈,在旋轉、騰跳中宣泄情感。隨著激情逐漸褪去,在樂手們百轉千回的低聲吟唱中,一切漸漸回歸平靜。樂手歌唱木卡姆時的旋律起伏與演進,及其所遵循著的“散、慢、中、快、散”的表演程式,是維吾爾族對綠洲生態的生命體悟。四種木卡姆所存見的多種物質載體與藝術樣態的交織,是絲綢之路上族群交流、文明互鑒的歷史見證。


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在文化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萬桐書、周吉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音樂學家,對吐爾迪·阿洪等人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和地方性木卡姆進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與記錄。20"世紀"80 年代以來,新疆木卡姆藝術團、新疆歌舞團以木卡姆為主題,在保留其原生表演形式的基礎上排演了“木卡姆的春天”“木卡姆精品薈萃——且比亞特”等一系列專題晚會,木卡姆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碰撞中再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一批民間藝人和專業表演團體也走出國門,出訪歐洲、中亞、東南亞等多個地區,架起文明對話的橋梁,奏響當代華章,開啟了絲綢之路上的當代音樂文化交流之旅。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