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59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文化蘊含豐富的歷史故事、藝術形式和道德內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將其融入幼兒園的美育課程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幼兒階段是兒童情感、審美和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體驗式學習使其接觸這些傳統節日,不僅能培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民族意識。將傳統節日文化融人美育課程,可以幫助幼兒逐步理解節日的象征意義與文化內涵,在美育活動中逐漸形成對民族文化的情感與認同。這種文化滲透方式能夠使幼兒在無形中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從小種下熱愛傳統、珍視文化的種子。
一、幼兒美育課程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現狀與問題
(一)缺乏系統化的文化滲透
當前,幼兒園美育課程中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多為階段性活動,通常只在節日臨近時安排一些相關內容,缺乏連續性和連貫性。大部分幼兒園在設計課程時,沒有考慮到節日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長期價值,導致這些節日文化活動呈現零散、不系統的特點,難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化滲透流程。比如,在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期間,幼兒園往往會開展幾次簡單的手工或游戲活動,但這些活動缺乏深入的文化內涵,未能將節日的傳統習俗、歷史故事和道德價值融入日常課程中。長此以往,幼兒只能獲得對節日的淺表認知,難以真正理解節日背后蘊藏的文化精神。若要讓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的認知中生根,幼兒園應當在美育課程的設計中將節日文化的內容有機融入,以便幫助孩子們通過持續的學習,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
(二)節日氛圍和藝術表達形式單一
在幼兒園的節日活動中,常見的布置方式往往過于注重外在裝飾,例如張貼紅色的燈籠、粘貼一些標語、安排幼兒穿節日服飾等,但這些布置大多停留在表面裝飾,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引導,難以傳遞節日的獨特價值和藝術內涵。例如,在春節活動中,許多幼兒園會張貼春聯、掛彩帶,卻少有深人介紹春聯的文化意義或幫助幼兒理解春聯的文字之美;而在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期間,也通常是布置一些象征性的裝飾品,而沒有通過美育課程引導幼兒了解這些物品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這樣的形式難以引發幼兒的內心共鳴,使他們對節日的理解停留在熱鬧的氛圍中,而未能真正體會到節日的文化精髓。因此,在節日活動中,可以嘗試通過故事、游戲、互動表演等更豐富的表達方式,深度挖掘節日的文化元素和藝術價值,使幼兒在具體的參與和體驗中產生對節日文化的真實認同感。
(三)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不足
部分幼兒園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局限,對節日的理解多局限于“節日符號”,缺乏對節日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往往會流于形式,難以將節日的真正精神和價值傳遞給幼兒。很多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和準備不足,僅憑有限的知識儲備安排活動,這使得節日活動設計容易出現內容單薄、活動缺乏教育深度等問題。例如,在介紹端午節時,教師可能簡單提到“吃粽子、劃龍舟”等節日符號,卻忽視了屈原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家國情懷,導致幼兒對節日的理解浮于表面。因此,幼兒園應加強教師的文化素養培養力度,鼓勵教師通過閱讀、培訓、交流等方式深入學習傳統節日文化,并在課程設計中運用所學知識,注重挖掘節日文化背后的深層價值,使活動不僅是形式上的熱鬧,更是內涵上的豐富,引導幼兒在日常學習中逐步形成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二、美育課程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一)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幼兒教育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能有效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通過豐富的節日體驗,幼兒不僅可以了解節日的歷史淵源和習俗,還能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對自身文化的情感連接。例如,在春節期間,通過講述年獸傳說、春聯寓意等,讓幼兒認識到這些傳統習俗不僅是慶祝活動,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繪畫、手工制作中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幫助他們在具體的參與中,感受到自己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自豪。每一個節日都承載著特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記憶,幼兒在感知這些傳統的同時,也會逐漸形成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歸屬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認同,形成民族意識。
(二)促進審美意識與藝術素養的提高
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能為幼兒的美育課程注人豐富的藝術元素,提升其審美意識和藝術素養。在節日活動中,幼兒能夠接觸到色彩豐富、造型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例如春節的剪紙、端午的龍舟、七夕的彩繩編織等,這些藝術表現不僅讓幼兒感受到美的多樣性,還能引導他們對色彩搭配、造型設計產生興趣。幼兒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和藝術表現,逐步形成對傳統藝術的欣賞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可以學習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將自己的審美想法融入節日手工或繪畫作品中。通過這樣的藝術實踐,幼兒不僅體驗到創作的樂趣,還能逐步提升其藝術表達的能力,增強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從而有效促進藝術素養的發展。
(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
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價值和禮儀規范,在幼兒美育課程中滲透這些文化內涵,有助于培養幼幾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以端午節為例,通過講述屈原的故事,幼兒可以了解到忠誠、愛國等美德的意義;在中秋節的團圓主題中,幼兒能體會到親情和團聚的溫暖。這些文化內涵通過具體的節日活動、故事講解等方式傳遞給幼兒,能夠使其在參與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誠信、友善、感恩等品質的重要性。此外,幼兒在學習傳統禮儀和節日習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重陽節感恩長輩、尊敬他人等。這種價值引導使幼兒不僅在認知上理解道德規范,還能在行為上有所體現,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美育課程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實踐路徑
(一)創設節日氛圍,豐富教學環境
在幼兒園教學中,創設富有傳統節日氛圍的環境,能夠讓幼兒通過視覺和感官的體驗,感受節日的獨特魅力,逐步理解節日的文化含義。春節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同懸掛燈籠、粘貼春聯,在教室布置大紅的剪紙窗花,讓孩子們在視覺上感受到春節的喜慶和溫暖氛圍。在端午節時,布置龍舟模型,懸掛象征避邪的艾草,使幼兒不僅能看見,還能聞到獨特的植物香味。通過環境的布置,讓幼兒融入節日氣氛中,沉浸式地感受傳統文化。此外,在幼兒園的走廊、活動室布置節日主題展示墻,將節日相關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陳列出來,進一步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這種環境的創設不僅能讓幼兒更深刻地感受節日氛圍,還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通過自然的氛圍渲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并了解了傳統節日,使其美育體驗更加真實、生動。
(二)設計多樣化的美育活動
在傳統節日文化滲透中,設計多樣化的美育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并加深他們對節日的理解。比如,在中秋節時,可以組織一場賞月晚會,讓幼兒和家長一同參與,教師可以安排幼兒朗誦關于月亮的詩歌、演唱節日歌曲,增進親子互動。還可以帶領孩子們制作傳統手工月餅,讓他們體驗和品嘗中秋習俗的樂趣。在端午節,教師可以組織包粽子活動,通過親自動手,幼兒會對節日習俗產生更深刻的印象。繪制龍舟也是一種能讓幼兒表達端午情感的方式,使用水彩或水墨繪制龍舟,不僅鍛煉了手工和繪畫技能,還進一步深化了他們對節日的理解。通過這樣的美育活動,幼兒不僅體驗到傳統節日帶來的歡樂,還能在互動中對節日文化產生情感認同,這種以動手實踐為主的活動設計,能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傳承意識。
(三)繪畫教學中融入節日文化
在幼兒園的美育課程中,將傳統節日文化融人繪畫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表現節日文化內涵,幫助他們在藝術表現中加深對節日的理解。例如,在春節期間,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學習剪紙技法,讓他們用紅紙剪出“福”字、窗花等,讓孩子們通過剪紙感受到春節喜慶和團圓的美好寓意。在中秋節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用彩繪的方式畫出象征團圓的圓月,用水彩或油畫棒表現月亮和夜空的美麗,借此表達中秋賞月的傳統文化意境。在端午節,可以通過水墨畫的形式引導幼兒繪制龍舟或粽子,使他們在用筆用墨的體驗中理解端午節的文化特點。這樣的繪畫教學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創造力,還讓他們在色彩和造型的創作中感受節日的藝術魅力,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
(四)將節日文化融入主題課程中
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的主題課程,能有效幫助幼兒在學習中深入理解和表達節日文化。以春節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主題課程《紅紅火火過大年》,讓幼兒通過親手制作對聯、畫窗花、制作年畫等方式進行文化表達。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年獸”的傳說,引出春節習俗的由來,并帶領幼兒一起剪紙、繪畫,體驗傳統文化活動。接著,幼兒可以將自己的作品裝飾在教室和家中,進一步體驗到節日的成就感和喜悅。在這一系列的課程中,教師還可以穿插一些節日歌曲、詩歌,讓幼兒通過歌唱和朗誦表達對春節的理解。在端午節時,課程主題可以圍繞“端午文化”展開,讓幼兒通過聽故事、畫龍舟、包粽子等方式,感受到節日的意義和文化內涵。這樣系統的主題課程安排,不僅能讓幼兒在多維度的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還能幫助他們形成對節日的系統性認知,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熱愛和珍視這些文化習俗。
四、傳統節日文化滲透中的難點與改進措施
(一)難點
1.幼兒對傳統文化理解的局限
幼兒由于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對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歷史故事、傳說和深層含義缺乏理解。節日中的人物、事件和象征意義等內容對于幼兒來說較為抽象,尤其是一些帶有復雜情感或歷史背景的節日故事,可能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此外,幼兒的理解多依賴直觀和具體的感官體驗,而傳統文化內容有時會脫離他們的生活經驗。
2.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培訓不足
部分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積累不足,導致在傳授節日文化時內容不夠豐富,缺乏深入性。教師對節日文化的理解局限在簡單的符號或活動層面,未能將節日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充分傳達給幼兒。此外,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往往缺少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學習的機會,無法在課堂上靈活應對幼兒的好奇心和提問。
3.缺乏節日文化滲透的評價機制
在實際教學中,衡量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成效存在困難。傳統文化教育效果難以通過單一的標準化測評來評估,特別是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變化等難以量化。幼兒在節日文化滲透活動中的表現方式多樣,現有的評價體系難以捕捉他們對節日文化的真實興趣與內化程度。
(二)改進措施
1.簡化文化表達,借助故事和游戲引導
針對幼兒理解傳統文化的局限性,教師可采用簡化表達的方式,將復雜的文化內涵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利用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語言表達。同時,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劇和節日游戲等活動,引導幼兒在歡樂中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這種方法既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又能有效激發其興趣。
2.加強教師的傳統文化培訓與支持
為了幫助教師了解節日文化,可以開展多樣的教師培訓,邀請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舉辦講座或組建工作坊,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如相關圖書、視頻資料及教具等,讓教師更輕松地準備節日課程,確保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文化內容傳遞給幼兒。
3.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
為了準確衡量幼兒對節日文化的認知效果,可采用觀察、記錄和項目展示等方式進行多維評價。教師可以在日常活動中觀察幼兒對節日活動的興趣、理解表現和情感投入度,并通過作品展示、主題活動總結等形式,考查他們的文化認知和理解能力,從而獲得更全面的教學反饋。
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美育課程中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幫助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觸并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生動的節日活動和豐富的文化體驗,幼兒逐漸形成對傳統節日的親切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初步的文化認同。這種文化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幼兒情感和價值觀的深層熏陶,有助于其人格和道德的早期塑造。未來,教師可以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優化節日文化的教育方法,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創新更為生動、易懂的表達方式,使幼兒在多樣化的文化體驗中全面發展,推動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熱愛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蔣柳柳《在幼兒美育中滲透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學園》2020年第17期。
[2]李嘉穎《通過美育活動把中國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教育中的實踐探索》,《廣東教育學會2023年度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五)》2023年。
[3]程維《依托傳統節日構建幼兒美育主題式課程的實踐研究》,《俏麗·教師》2023年6期。
[4]劉輝《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幼兒園美育的滲透》,《極目》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