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20
近期,新課程教學改革任務的不斷深人,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需要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但是目前的小學數學教育依然采用單一的教學手法,不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需求。所以,教師需要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進行改革,把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中,以此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有效拓展了學生數學的思維。
一、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
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小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所以需要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著重培養,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傳統文化和數學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并從傳統文化的故事中學習到解決數學問題的知識,為數學學習增添了趣味性,加強了學生對于我國古代數學家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
2.有助于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
傳統文化和小學數學教學相融合的形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還讓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和實用,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象化,這對改變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一定的作用,讓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傳統文化的滲透為數學教學方法增添了多樣性,教師可以通過珠算和算術游戲等教學活動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使學生可以在愉快和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
3.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由于時代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將傳統文化融人數學教學的方式,正符合目前時代的要求,能夠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的需求。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們能夠在復雜的情景中做出正確的判斷,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傳統文化的融入還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傳統的數學知識和現代的數學知識之間架構了橋梁。
二、目前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出現的問題
1.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較為重視,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大部分教師都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導致學生的學習十分被動,缺乏主動探索和研究,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只知道機械地模仿教師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對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造成較大的影響。這種教學方法還會讓教師忽略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降低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無法促進學生邏輯推理和數學核心素養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難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數學學習能力。
2.教師的教育理念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通過對目前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對數學教育理念的認識不夠全面,設計的教學目標和計劃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沒有準確地將教材中重要的知識點提取出來,導致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學習需求和個體差異,無法讓學生在符合自己進度的區域中學習,致使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敗,難以真正地領悟和理解數學知識,只能陷入模仿和死記硬背的誤區中,消磨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不利于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
3.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關注較少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致使學生雖然擁有很強的應試能力和解題技巧,但是無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較為困難,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厭倦和抵觸的情緒,只能憑借自己的記憶模仿教師的解題步驟和思路,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降低了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感,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4.教師的教學目標比較模糊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目標和方向,是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目前許多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設置的教學目標較為模糊,只是大概了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任務,對于教學的細節大多都是臨場發揮,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感受到困惑和混亂,無法從課堂上提取重點內容,影響了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另外,教學目標的模糊還會讓教師在教學時缺少創新和靈活性,只能依賴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地跟上時代的步代,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三、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是數學課堂的主體,只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課堂內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況出發,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并將九連環、華容道和七巧板等傳統的數學游戲融入課堂中,以此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印象,讓學生能夠從傳統文化中學習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章節“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春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裝飾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從這些圖片中觀察到了什么內容呀?”學生會回答觀察到了三角形和四邊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特性,讓學生對于三角形和四邊形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在講解完成后,向學生分發七巧板,讓學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三角形和四邊形,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性質,深化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印象。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了解了傳統文化,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2.舉辦傳統文化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時可以采用課堂內外聯動的形式,適當地開展傳統文化探究活動,將數學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實現實踐和教學的統一。在開展傳統文化探究活動前,教師需要深人挖掘數學教材,并將數學教材的內容和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設計出符合學生興趣和學習發展的課程內容,從而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加深了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章節“軸對稱與平移”時,教師可以開展傳統文化探究活動,并將“剪紙中的數學知識”作為活動題目。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剪紙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這些剪紙漂亮嗎?誰能說一下為什么你會覺得它漂亮呢?它有哪些特點呢?”學生會回答因為剪紙的形狀很特別,它們的左邊和右邊都是一樣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本節課的內容軸對稱和平移:“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這種左右一致的圖形我們一般把它叫作對稱,而圖形中間的這條線就叫作對稱軸。”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完對稱軸和對稱圖形的知識后,給學生分發剪紙,讓學生親自將剪紙折成兩半,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體驗到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實際操作的能力。
3.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故事,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拓展閱讀經常被用于文科的學習中,閱讀的內容也大都是文學作品,這種方式雖然提升了學生的閱讀量,但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不能置身事外,需要主動將傳統文化和數學閱讀結合在一起,以此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數學發展的歷程,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的來之不易以及數學學習的價值。教師可以在開展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閱讀數學家的故事,學習數學家身上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
以北師大的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章節“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前,可以讓學生提前閱讀并查閱和多邊形面積相關的故事,使學生對于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有初步的了解。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同學們,教師向大家介紹數學家劉徽的故事,劉徽有一天看到石匠在切割石頭,他先是看到石匠切掉了石頭的四角,四角瞬間就變成了八個角,接著石匠把八個角切掉,以此類推石頭就變成了無角可切的狀態,劉徽通過這個發現想到了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教師利用這個故事能夠有效地引入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加深了學生對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在閱讀數學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到數學知識,并從古代數學家身上學習到敢于發現和勤于思考的品質,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4.結合傳統文化,設計趣味的情景導入
小學課程教育體系中,數學的地位十分重要,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在數學學習中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對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效果非常不利。所以,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用成語、詩歌和故事等元素設計趣味性的情景導人,以此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章節“圓”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北京天壇公園和陜西延安黃帝陵的圖片,并向學生進行介紹:“同學們,這兩張圖片,一張是黃帝陵軒轅殿頂的圓形天光,一張是天壇公園,它們都是古典園林建筑,請同學們觀察圖片說出它們的共同點?”學生會回答它們都有圓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解釋:“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其實我們的建筑中經常會看到圓形的設計,這主要是由于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是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今天我們就要用這種思想介紹和圓相關的數學知識?!苯處熆梢杂纱讼驅W生展開講解圓的半徑、直徑和圓心等知識點,并結合古代建筑讓學生理解概念,增強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有效提升了數學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5.加強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能夠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還能夠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效聯系和整合,拓寬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的內容和特點,選擇和傳統文化相關的任何資源,如地理、歷史和語文等,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學會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和理解數學題目,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章節“比的認識”為例,教師在開展課程前可以向學生介紹一個語文故事:“同學們,我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一定讀到過一篇文章叫作《田忌賽馬》,誰能準確地給齊威王的馬和田忌的馬進行排序?”學生會回答,可以表示為田忌的上等馬小于齊威王的上等馬,中等馬小于齊威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小于齊威王的下等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引導:“哪位同學有更簡潔的寫法?”學生會回答用數學符號的形式將齊威王和田忌的馬分別表示出來,以此進行排序。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答案引出本節課“比的知識”,讓學生對數值之間的比較形成深刻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有序思考,使學生能夠從語文知識中看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水平。
綜上所述,文章對利用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和策略進行了分析,將傳統文化融人數學教學中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夠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視野,讓學生通過古代數學故事和書籍直觀地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拉近了數學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創新思維,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文化素養,加深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繼鵬《談如何巧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6期。
[2]李云《傳承文化,感受魅力一一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0期。
[3]畢艷玲《巧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河北農機》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