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作為連接小學數學和高中數學的重要橋梁,內容豐富,從基礎的代數、幾何擴展到更為復雜的方程、不等式及函數等概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初中數學教學現狀來看,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教學方法落后以及評價形式單一等,使得初中數學教學質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核心素養導向下,要求初中數學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強調培養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能力,為此“教思維”成為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要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積極引人創新教學方法,在深度分析教材內容的同時把握數學知識的內部結構,并引領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同伴討論和實踐驗證等方式深入數學知識本質,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實現深度教學目的.
1初中數學由“教知識”到\"教思維”轉變的價值
初中數學由“教知識”到“教思維”轉變,本質上是將數學學科的工具性轉向了育人性,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舉措.其具體的價值包括:
第一,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受長期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傳統數學教學以提升學生成績為重點,為此,教師會不惜用“揠苗助長”的方法,讓學生依靠知識記憶和解題技巧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以便在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這就是“教知識”的突出體現.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數學更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不是簡單地套用公式進行問題解答,而是從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開始,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在嚴謹邏輯鏈條中完成整個思考過程[1].這不僅能解決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的問題,還能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實現學生學習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第二,有助于推動初中數學課程改革進程.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傳授大量知識點,教師往往采取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灌輸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新知識[2].而在“教思維”的教學模式下,這種單向模式無法激活學生思維,為此,教師要采取新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真實情境或問題驅動下主動去探究問題,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身份,讓學生從被動傾聽者變為主動探索者,在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進而轉變課堂結構,推動初中數學課程改革進程.
第三,有助于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在當前科技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對一部分人也產生了威脅,那就是依靠簡單知識儲備和機械工作的人群.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會不同3.初中數學由“教知識”向“教思維”轉變,就是為適應這一社會發展要求,旨在培養具有高階思維的創新型人才,確保學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要求.
2初中數學\"教思維”實施路徑
2. 1 展開合理想象,鍛煉數學思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具有開放意識,不能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教材知識點和教師教授的解題思路中,而是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鼓勵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在數學想象中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找到更優解題方法,從而更好地應對之后的數學學習,完善學生的全面成長發展[4].
例如以魯教版初中數學“探索軸對稱的性質”教學為例,在上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軸對稱現象,認識到將一個平面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后,兩邊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在此基礎上,教師接著帶領學生開展接下來的學習——探索軸對稱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不同風格的建筑圖片,讓學生總結分析這些建筑風格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生可以很快說出這些建筑兩邊都是對稱的,具有對稱美.接著,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A4紙,將紙對折,然后學生用筆尖在紙上扎出“14”這個數字,完成后,將 A4 紙打開,讓學生發揮想象,分析這兩個“14”的關系.對于可以重合在一起,分開卻無法說出關系的兩個圖案,學生展開了思考,一個學生說可以給兩個“14”的各個點都標上字母,第一個“14”的點依次用 A,B,C… 表示,第二個“14”的點依次用 A′,B′,C′… 表示,然后對其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線段 AB=A′B′ ,線段 CE= C′E′ ,∠C=∠C′ .這時,學生得出,雖然這兩個圖形形狀排列不一樣,但是重疊起來的部分是完全相同的.當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就可以引入本節課學習的重點一軸對稱的性質,也就是說,將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重疊,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教師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引領學生在實踐中自主探索知識,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挖掘多種可能,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數學定理的判定推導,在強化學生知識掌握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2.2 促進知識內化,開展探究訓練
初中數學從“教知識”到“教思維”的轉變,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還是教育理念的革新.為此,教師需要把“教思維”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組織學生開展探究訓練,從而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和思維發展.
例如 以魯教版初中數學“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為例,教師分析教學內容后,結合課標要求和學情設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1)學生能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掌握其一般形式,并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2)借助真實案例,培養學生獨立解題能力,讓學生直觀認識一元二次方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當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計劃,引領學生逐步完成學習任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思維培養,將傳統簡單的概念講解、定理背誦合理串聯起來,讓學生經歷定理推導的過程,從而引領學生深刻了解這些數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實現學生思維培養.
之后,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但是更具挑戰性的練習題,在實踐練習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習題(1):觀察這個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按給定的要求進行變換,方程為 y=ax2+ bx+c ,要求 ① 向左平移3個單位; ② 向下平移2個單位; ③ 縱坐標改變為之前的二倍.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求解變換后的函數表達式是什么,并立足函數的基本特征,分析新的函數的開口方向以及頂點坐標等.教師設計這個習題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認識二次函數圖像變化的情況,并結合二次函數的性質在對兩個圖像的對比分析中,發現二次函數圖像變化的規律,強化學生知識掌握,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2.3合理聯系舊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初中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在“舊知”復習中構建與“新知”的聯系,通過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結構網絡,從而在知識遷移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5].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新知識和學情,借助問題情境創設或復習導入的形式,喚醒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知識經驗與新知識的聯系,并主動對比分析新舊知識的異同,培養學生類比思維和歸納能力,從而在新知識的不斷整合中形成系統化的思維方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 以魯教版初中數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盡快對三角形全等ASA,SAS以及AAS,SSS等的判定定理進行正確的應用,提升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在開展本節課教學時,可以先帶領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質等舊知識進行回憶,通過舊知識的回憶,學生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效率將會更高.在回顧完相關舊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何才能保證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呢?引導學生針對此問題展開交流與探討,從而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在學生思考交流過后,有的學生表示:三角形中有兩角與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即可判定此三角形為全等三角形,便于學生對角邊角定理(ASA)進行掌握.而有的學生也會表示:三角形中有兩邊與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即可判定此三角形為全等三角形,便于學生對邊角邊定理(SAS)進行掌握.教師借助新舊知識的聯系開展數學教學,既是學生對舊知識鞏固復習的好時機,也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自主思考學習下獲得的知識,掌握得會更加牢固,且會在思維鍛煉下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4注重實踐練習,教會思維方法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思維活躍,就不能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而是要教授學生最本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嗅覺,能夠主動挖掘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帶動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例如 以魯教版初中數學“感受可能性”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了解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后,為了確保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習題練習中檢驗學習成果,為學生設計以下例題:
例1下面四個事件中,哪個屬于不可能事件(A)小明去門口的彩票站買了一張彩票,中了500元.(B)某國從海面上發射了一枚最新導彈,但是并未射中任何目標.
(C)小明爸爸買上車以后,還從未出現過故障.
(D)從一個只裝有白球和紅球的袋中摸球,摸出黃球.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這道題進行了分析,認為(D)中從裝有白球和紅球的口袋中摸球,那必然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白球,一個是紅球,必然不可能是黃球,為此,不可能事件應該是(D).
例2班級現在有男生26人,女生18人,班主任安排了打掃的任務,為了保障公平,決定從全班人中隨機抽取,抽取人數為 x 人.假使有男生被抽到的事件是必然事件,抽取人數 x 的取值范圍是多少;假使女生小紅被抽到的事件是隨機事件,抽取人數 x 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這道習題進行了分析,從中隨機抽取 x 人打掃衛生,想要有男生被抽中為必然事件,那必然抽中人數要大于18人,且不能超過全班總人數44人,為此 x 的取值范圍是 18
3結語
綜上,初中數學由“教知識”到“教思維”轉變,是順應時代教育發展、落實新課標育人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發展,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為此,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要立足新課標育人要求,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范建兵.思維進階:初中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教研(數學),2025(03):1-4.
[2」武步娟,李洋.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5(07):66-69
[3]韋志高.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J].求知導刊, 2025(06):17-19+34
[4]劉會超.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路徑探究[J].成才之路, 2025(06):101-104
[5陳慶其.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5(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