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CIS)院前急救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8月醫院120急救接診的102例CIS患者臨床資料,根據院前急救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組給予基于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的院前急救模式,比較兩組院前急救效率、疾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臨床結局。結果 研究組急救前評估時間、呼救至治療時間、醫院反應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疾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研究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CIS院前急救環節中應用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可提升急救效率和患者生存率。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規范化病情評估;院前急救效率;臨床結局;并發癥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CIS)是由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可直接導致局部顱腦缺血、缺氧,出現明顯的神經功能受損表現[1~2]。CIS還可引發不可逆性腦細胞壞死,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神經受損程度會逐漸加重,極易引起腦水腫、腦疝、癲癇等并發癥,增加預后不良發生風險,如長期昏迷、長期功能障礙、死亡等。因此,CIS院前急救階段開展科學的病情評估、預檢分診意義重大[3]。目前臨床針對CIS實施的傳統急診預檢分診主要依據患者主訴、體征等進行評估,但容易受到接診醫師主觀思維與患者表述完整程度干擾,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明顯缺陷[4]。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有助于急診各個階段通過不同方式連續動態地評估患者病情,并給予相應的急救措施。本研究旨在觀察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對CIS院前急救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8月醫院120急救接診的102例CIS患者臨床資料,根據院前急救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兩組性別占比、年齡、格拉斯昏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患者均為120急診接診;有明顯的CT影像特征,均符合《常用腦影像技術在腦卒中診斷中的應用指南》[5]中CIS診斷標準;發病至就診時間<3 h ;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病;發病前存在腦卒中、腦外傷或腦手術史;拒絕配合臨床治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院前急救
醫院急救中心接到急救電話后,及時通知急診醫生、救護車接診,接到患者后初步評估病情,予以吸氧、包扎、建立靜脈通路等常規操作,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轉運期間,電話告知院內醫護人員患者病情,提醒相關科室做好急救準備工作;當患者安全送達醫院急診科后,及時開啟綠色通道。
1.2.2 研究組給予基于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的
院前急救
(1)接診前病情評估:接到急救電話后,調度員通過詢問報警人患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意識情況,有無肢體麻木、失語、口角流涎等癥狀,囑其將患者調整至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解開衣物,不可給患者進水,以防窒息;接診途中及時與家屬取得聯系,詢問患者年齡、既往病史及用藥情況,初步評估病情。
(2)現場病情評估: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測量患者脈搏、呼吸、心跳等體征,快速完成改良早期預警(MEWS)、格拉斯昏迷指數(GCS)、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評分(CPSS)等評估,結合患者發病特點,再次評估患者病情,實施相應的護理與轉運措施。GCS≤8分、MEWS≥5分時,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并予以吸氧;開放靜脈通路,必要時可使用甘露醇降顱壓,穩定血壓;留置導尿管,記錄尿量。待其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后,開始轉運。GCS>8分、MEWS<5分、無顱內高壓時,常規吸氧、包扎后,立即轉運。
(3)轉運途中病情評估:醫護人員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評估病情是否發生改變,及時與醫院取得聯系,告知病情評估結果,提醒相關科室做好準備。利用MEWS量表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級評估,按照評分高低開展預警分級干預,即低危(藍色預警:0~4分)、中危(黃色預警:5~7分)、高危(紅色預警:>7分)。針對低危患者,入院后遵醫囑陪同其進行相關檢查;針對中危患者,遵醫囑完善相關檢查,予以對癥干預,按照病情嚴重程度轉送至神經內科或重癥監護室治療;針對高危患者,電話通知醫院提前開啟綠色通道,入院后立即實施緊急檢查、治療,并將其轉送至重癥監護室。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院前急救效率指標:主要包括急救前評估時間、呼救至治療時間及醫院反應時間。(2)比較兩組疾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3)比較兩組臨床結局(救治成功或死亡)。(4)比較兩組救治前后美國獨立衛生院神經缺損程度量表(NIHSS)評分:總分0~42,評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越差[6]。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院前急救效率指標比較
研究組急救前評估時間、呼救至治療時間及醫院反應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疾病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疾病并發癥發生率(3.92%)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臨床結局比較
研究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顯著性下降,且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CIS是腦卒中常見類型,又名急性腦梗死,可在極短內使局部腦供血中斷,導致突發性腦組織壞死。采取合適的方法予以急診分診、評估病情,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7~8]。傳統急診分診、急救工作是一種相對固定的工作模式,主要依靠患者主訴、病變性質、癥狀反應等情況進行病情評估并開展搶救,雖能取得一定作用,但病情評估延續性不足,流程復雜繁瑣,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急救前評估、呼救至治療及醫院反應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可提升院前急救效率。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能夠引導院前急救人員通過電話聯系方式即刻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評估,開展急救指導,引導報警者合理調整患者體位,實施簡單的急救處理。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能快速完成病情評估,并給予相應的搶救和護理,而后根據現場評估結果決定轉運方案,在保證患者安全的情況下盡快將其運送至醫院。期間還會加強病情監測,及時發現患者異常并予以對癥處理[10]。到達急診后,在最短時間內完善相關院內檢查項目,為醫師快速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整體流程環環相扣,有效避免繁瑣的院前急救環節,進而提升急救效率[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疾病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通過早期線上急救服務,能減少家屬醫療知識缺乏對患者造成的繼發性損傷,為后期治療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實地救治能快速幫助患者擺脫死亡威脅,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
綜上所述,CIS院前急救環節中應用規范化病情評估流程可提升急救效率和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馮啟敏,余小碧,黃麗君,等.程序化管理模式結合NRS2002評估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HAMD、NIHSS評分及并發癥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4):2624-2626.
[2]朱璐,胡恕艷,王康美,等.腦卒中特異性患者報告結局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4,38(17):3110-3115.
[3]劉小蒙,李俊玉,何威,等.急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短期預后預測模型的構建及效能評估[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4,33(1):51-58.
[4]鐘麗紅,黃秀麗,朱嬋燕,等.基于循證的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23,34(2):263-267.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常用腦影像技術在腦卒中診斷中的應用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4,57(3):206-224.
[6]蘇許萍,鄭品霞,胡耀玲.基于時間節點管理的鏈式急救流程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結局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4,43(23):4287-4291.
[7]王佳楠,王宏宇.急診優化式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3,26(4):486-489.
[8]哈茜,石奎,馬漢春.基于三維護理管理模式的院前急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海南醫學,2023,34(8):1179-1182.
[9]陳麗清,嚴堯,溫玉枚.時間目標管理在急診AIS患者靜脈溶栓救治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5):79-82.
[10]王成舟.序貫評估病情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院前急救效率及臨床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4,18(10):156-158.
[11]趙華,常玉霞,杜麗霞. 院前FAST評估在急性腦卒中患者急救分診中的應用[J]. 山西醫藥雜志,2021,50(20):2957-2959.
[12]金倫,季學麗,張麗,等. 急診就診流程關鍵環節控制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中的應用[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23,18(8):103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