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針灸推拿結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運動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醫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8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予以康復療法,觀察組予以康復療法聯合針灸推拿,比較兩組神經功能、治療療效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P<0.05);干預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CSS)評分低于對照組,Fugl-Meyer肢體功能(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灸推拿聯合康復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可取得滿意成效,能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利于肢體功能恢復。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針灸推拿;康復療法;神經運動功能
目前,臨床針對卒中后偏癱患者多采用系統性康復訓練,通過誘導肌肉-關節進行規范化運動重建逐步恢復神經對肢體活動的調控能力。但由于其具有療程時間長、患者依從性要求高、療效個體差異性等特點,導致臨床干預成效受限[1~2]。近年來,基于中醫“中風-偏枯”理論體系的特色療法被廣泛用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改善方面,并且取得滿意成效[3~4]。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推拿結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運動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8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范共識(2018)》[5]診斷;均為首次發病,病情穩定遺留肢體偏癱;意識清晰,可以遵從臨床指導開展治療;患側肢體肌力為I~Ⅱ級;患者知曉研究內容。排除標準:合并嚴重骨、關節疾病;伴有意識認知、精神障礙;合并嚴重營養不良或貧血;伴有嚴重感染。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康復療法
(1)基礎康復活動。初期階段選擇低強度動作,如抬臂、握拳、膝關節屈曲及踝關節背屈等,經等長收縮(膝關節下壓床面保持5~10 s)、等張收縮(踝泵運動勾腳/繃腳)激活肌肉纖維,促進血液循環。后續可以逐步過渡至抗阻訓練,配合彈力帶、啞鈴展開上肢彎舉、下肢蹬伸等動作。每組8~12次,每周3~4 d,遵循“輕負荷-漸漸增重”原則,避免肌肉疲勞。
(2)功能性上肢訓練。配合進行抓握訓練、伸展手指等,強化手部精細動作控制;通過模擬梳頭、擦桌子等日常任務,并結合上肢前屈上舉,提升肩肘關節協調性、實用性。
(3)協調性訓練。配合套圈、插板等工具開展目標導向性訓練,例如將木釘插入指定孔位,采取雙手拋接球、手指對指練習,每次15~20 min,增強手眼協調和雙側肢體同步性。進階階段可以引入平衡板、動態器械,結合重心轉移動作,強化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1.2.2 觀察組予以康復療法+針灸推拿
(1)針灸。選穴:頭穴取神庭、百會、風池、印堂、太陽、人中、迎香及大椎。除了人中穴,其余穴位均向上斜刺進針0.5~1寸,人中穴配合雀啄瀉法至眼濕潤。體穴取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及關元,直刺進針1~1.5村,提插補法。患側上肢增加肩髃、臂臑、曲池、外關及合谷穴;患側下肢加環跳、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及三陰交穴。每個穴位捻轉得氣后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治療4周。
(2)推拿。上肢:從肩部開始,沿著上臂外側位置至前臂、腕部做螺旋狀揉捏,力度輕柔,持續5~10 min,緩解肌肉痙攣。沿著前臂內側位置向手指方向進行直線推按,重點對曲池、內關等穴位進行刺激,每側重復5~10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針對性進行關節松解,一手固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托住患側肘部完成環形搖動,順時針、逆時針各5圈,改善肩關節粘連。患側手指進行捻法、捋法,每次每指1~2 min,改善精細動作控制。下肢:用掌指關節突起沿著大腿后側、小腿腓腸肌滾動,力度由輕到重,每側持續3~5 min,降低肌張力。重點按壓環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每穴點按3~5 s后松開,重復5次,增強下肢力量。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推拿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屈曲患肢膝關節,完成髖關節內收、外展被動活動,每組10次,改善步行穩定性。用拇指揉按跟腱、足底筋膜,配合踝關節背屈、跖屈被動活動,每次5~10 min,預防足下垂。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療效[6]:顯著,患者癥狀恢復程度較大,行走正常;有效,患者癥狀有所改善,身體功能恢復到一定程度;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顯效+有效=總有效。(2)神經功能:采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CSS)[7]評估,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越差。(3)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肢體功能評估量表(FMA)[8]評估,其中上肢33項(66分)、下肢17項(34分),分值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CSS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上肢、下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腦卒中恢復期病理轉歸遵循“虛-瘀-痹”動態演變規律,其核心病機在于臟腑精氣虧耗,內生風火痰瘀等邪毒蘊伏絡脈,形成“因虛致實,痰瘀互結,阻遏經隧”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氣血輸布失司、筋脈失于濡養,引發肢體失用性痿軟及運動整合障礙。在此病理框架下,中醫主張構建“補臟培元-滌痰逐瘀-柔筋通絡”治療框架,經多靶點干預下實現氣血、經絡、筋骨穩態平衡。循經取穴針刺作用機制涉及經氣調控、絡脈疏浚、神經-肌骨整合效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運動皮質重組效率,提升肢體功能代償潛力。《黃帝內經》提出“近期痹阻、病生于絡”的病理模型,主張“導引按蹻”為疏導氣血的核心干預策略。現代臨床應用疏經通督推拿體系,其實質為循經性生物力學刺激重構神經-血管耦合機制。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循行于頭面,配合頭部穴位具備疏通十二經脈之效。選取透穴與陽明經體穴,配伍患側上肢、下肢穴位,經協同作用能刺激經絡,促使機體陽氣旺盛,調和氣血,醒腦開竅。四肢為諸陽之末,陽氣充足、氣血調和,能恢復肢體功用,達到治療目的。頭穴、體穴相得益彰,共奏醒腦開竅、振奮陽氣、補益臟腑肢節作用。針對偏癱痙攣狀態,推拿關節松動術結合穴位點壓,經本體感覺輸入重塑運動信號,抑制異常運動。同時,推拿循經推捋手法經剪切力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血液循環,利于肢體功能恢復。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上肢、下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針灸刺激百會、足三里等穴位可激活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表達,此時受損腦區神經元突觸再生和功能重組,能加速運動皮質信號傳導。推拿手法可機械性刺激肌梭、高爾基腱器官,調節脊髓α-運動神經元興奮性,重建運動控制網絡。針灸結合推拿可恢復肌肉-筋膜鏈張力平衡,有效糾正異常步態模式,改善踝背屈肌群離心收縮功能[9]?。此外,針刺可明顯改善肌肉營養狀況,分離組織粘連,解除肌肉痙攣,有助于運動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針灸推拿聯合康復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可取得滿意成效,能顯著改善神經功能,利于肢體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謝志紅,張梅英,王振興,等.針灸與推拿聯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障礙改善的作用[J].康復,
2024(18):103-106.
[2]劉蓮.針灸推拿輔治腦卒中后偏癱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4,40(7):1387-1389.
[3]韓蘇娟,韓剛.針灸、推拿聯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氧化應激反應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4,9(23):130-133.
[4]張慧珍,張益林,于柏清.溫針灸聯合推拿及康復療法用于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
遠程教育,2024,22(15):119-121.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范共識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4):247-255.
[6]郭佳佳,張程,李一萍.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3,33(15):49-51.
[7]胡琴琴,劉萍,李鴻菲.循經推拿聯合針灸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上海護理,2024,24(4):55-58.
[8]武云云.祛痰通竅方結合針灸推拿輔治腦卒中偏癱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2,38(4):628-630.
[9]史勇,季鐵城.針灸推拿結合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法康復技術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4,44(15):3657-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