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志碼】B【論文編號】1671-7384(2025)07-089-03
引言
在當今社會,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自2012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逐步納入國家課程標準。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臨諸多困境,如專業師資匱乏、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教學形式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等,這些問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飛象心理雙師課堂應運而生,成為破解當前困境的創新嘗試。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1.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在小學中,心理教師師資短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多數小學難以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學校心理負責人要負責數千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常分身乏術,無法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苗頭”時第一時間出現。師資匱乏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2.教學形式枯燥單一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往往以教師的理論講解為主,形式單調乏味。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在授課中往往顯得拘謹,致使教學效果不佳。此類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心理健康知識難以被學生真正理解和吸收。
雙師課堂:人工智能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創新
1.雙師課堂的模式架構
飛象心理雙師課堂創新性地融合了AI教師與心理教師的優勢,構建起“智能主講 + 專業輔學”的協同體系。AI教師憑借其強大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承擔知識講解和活動引導的重任,解決了專業心理師資問題,通過動畫、游戲、情景模擬等多種生動形式,將抽象的心理知識轉化為直觀、易懂的內容,極大地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心理教師則專注于學生的情感關懷和個性化指導,在課堂中密切關注每位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表現,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在心理雙師課堂上,學生們積極參與,教師輔助引導,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學生們紛紛表示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心理雙師課程。
例如,有一天六年級學生軒軒早晨上學時悶悶不樂、情緒低落,原來是正值青春期的他和家長產生了小矛盾,又不好意思向教師傾訴,當天的心理雙師課正好講到“青春期,如何與家長友好相處”。通過課程的學習,軒軒不僅疏解了情緒,還習得了方法。據他反饋,回家后他主動與家長促膝長談,成功解開了心結,緩和了與家長的矛盾。正如同學們形容的那樣一一心理雙師課堂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如“及時雨”般的存在,為學生提供了及時且有效的心理支持。
2.理論支撐:多元理論融合促進學生心理發展
雙師課堂的設計與實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理論。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AI教師提供的多樣化學習情境,如在“人際交往”課程中創設的校園社交模擬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人際交往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建構者,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思考來構建對人際交往的認知。而心理教師的引導與支持,符合支架式教學理論,當學生在模擬場景中遇到困惑時,心理教師適時給予提示、啟發,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積極心理學理論也貫穿于雙師課堂始終。課堂中通過各種趣味活動,如“優點大轟炸”,A教師引導學生互相發現并夸贊彼此的優點,心理教師則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增強自信,促進學生心理韌性的發展,使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能夠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雙師課堂的創新實踐
1.趣味課堂:知識傳遞與興趣激發
在“情緒小管家”的課堂上,AI教師“小飛象”化身為魔法向導,帶領學生們踏入神奇的“情緒王國”。通過精彩有趣的動畫故事,學生們結識了快樂、生氣、難過等情緒小精靈,生動形象地理解了不同情緒的特點。當講解如何管理生氣情緒時,“小飛象”教大家做“深呼吸魔法”:吸氣時雙手緩緩向上舉,想象自己正在吸收正能量;呼氣時慢慢放下,仿佛把負面情緒都釋放出去,就像一朵花慢慢開放又合上(圖1)。心理教師王老師則在教室里來回走動,密切觀察著每一位學生。看到有的學生動作不太標準,王老師就輕輕走到其身邊,溫柔地示范正確的動作;發現有學生心不在焉,王老師便蹲下來,輕聲詢問:“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不開心的事呀?愿意和老師說一說嗎?”這種雙師配合的方式,讓課堂既充滿了趣味,又洋溢著溫暖,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2.及時發現與干預:守護學生心靈健康
有段時間,五年級學生浩浩在“小飛象”的課堂上頻繁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且對“被朋友冷落怎么辦”這類問題格外關注。我在聽課時發現了這一現象,課后主動邀請浩浩到心理咨詢室,像朋友一樣和他聊天。原來,浩浩最近和好朋友因為玩游戲產生了矛盾,兩人互不理睬,這讓浩浩心里既難過又困惑,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浩浩學會了“真誠溝通法”,主動找到朋友,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終,兩人解開了心結,重歸于好。雙師課堂的開展可以助力心理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給予有效的幫助,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家校共育: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
雙師課堂不僅聚焦學校教育,還借助智能平臺積極推動家校共育。如有個周末,AI系統根據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向家長推送了一條貼心提示:“最近孩子在學校表現出對新環境的些許不適應,不妨試試和孩子一起玩‘家庭分享會’游戲,互相分享開心和煩惱的事,增進彼此的了解。”四年級樂樂的媽媽看到提示后,當晚就和孩子玩起了這個游戲。樂樂興高采烈地分享了在學校交到新朋友的喜悅,也說出了因為拼音學不好而產生的小煩惱。樂樂媽媽耐心地傾聽并給予安慰,并和樂樂一起想辦法練習拼音,給予了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勵。這樣的家校互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讓家長也能參與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雙師課堂的實踐成效
1.突破師資短缺瓶頸,實現精準化教育覆蓋
依托“雙師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基礎服務 + 精準干預”分層教育機制。學校通過引入專業心理課程服務平臺,承擔了全校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常態化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礎工作;專兼職心理教師則聚焦復雜個案輔導與深度團體教學,定向為重點學生提供個性化支持。
經教師、家長和學生的聯合評估,該模式使教師人均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顯著提升,學生心理問題教育實現 100% 覆蓋,危機干預響應周期縮短約 80% ,切實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的成功轉變(圖2)。

2.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育實效性
雙師課堂通過“技術賦能 + 教師主導”優勢互補,重構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借助多媒體資源與情景模擬技術,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動畫演示、互動游戲、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學場景,成功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顯著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度;輔助教師依據平臺的課程,靈活結合班級案例進行研討,開展深度個性化教學活動。
根據課后調查問卷的反饋,我們了解到學生課堂主動參與頻次大幅提高。通過課堂觀察記錄、成長檔案跟蹤及質性評價發現,多數學生在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核心素養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家校溝通記錄進一步印證,學生將課堂所學心理調節方法應用于日常生活的頻次明顯增加,有效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從“知識傳遞”向“能力內化”的積極轉變。
實踐中的思考與展望
1.現存問題與挑戰
在實踐過程中,雙師課堂也面臨一些問題。對于部分低年級的學生而言,AI教師充滿趣味的形象和互動方式固然能吸引他們的目光,但有時也可能讓學生們過于沉浸其中,從而在不經意間將注意力從知識學習本身轉移開去。這并非學生們的本意,而是由于他們年齡尚小,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更多的引導和幫助,讓他們學會在有趣的互動中也能聚焦知識的獲取。此外,盡管AI技術能夠提供豐富的數據,但如何更精準地解讀這些數據,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2.未來發展方向
未來,我們期望通過優化課程設計,讓AI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更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增強知識傳遞的有效性,引導低年級學生在趣味互動中掌握心理知識。同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通過舉辦家長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讓家長深入了解雙師課堂的優勢和價值,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此外,進一步提升AI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水平,利用更先進的算法和模型,深度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為每位學生制定更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正如參與課程的兼職心理教師所說:“AI是學生們的智能伙伴,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無限可能;而我們教師,則是始終陪伴在學生身邊的暖心導師,給予他們情感的支持和引導。”我們堅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改進,雙師課堂將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學生們的心靈成長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
結語
飛象心理雙師課堂的實踐充分證明,人工智能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智能伙伴 + 暖心導師”的創新雙師模式,既保障了心理教育的專業性和趣味性,又能讓每位學生都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注和幫助。這一模式不僅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有力回應,更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政策要求與教育理論的創新實踐。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理論的堅實支撐下,雙師課堂將不斷完善和發展,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助力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健康、快樂地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中心小學
編輯:蘇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