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面臨重大機遇
(一)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已獲得良好基礎
一是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規模長期保持每年100萬輛左右;2021年大幅增長,規模超200萬輛,位居全球第三位;2022年增長至311萬輛,超過德國位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進一步增長至491萬輛,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我國汽車出口585.9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均穩居全球首位。
從出口企業看,中國品牌是汽車出口主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品牌汽車出口量超過500萬輛,占全部汽車出口量的 86% 。其中,奇瑞汽車出口超100萬輛,成為我國首個出口量達到百萬輛級的車企,上汽、長安、吉利超過50萬輛,長城、比亞迪、北汽、江淮、東風超過20萬輛,重汽、廣汽、一汽超

過10萬輛。
從出口目的地看,歐洲、亞洲占比高,非洲、南美洲增速快。根據海關部門相關數據,2024年我國對歐洲、亞洲汽車出口量分別占出口總量的 37% 和33% ,其中俄羅斯、阿聯酋分別是我國對歐洲、亞洲汽車洲出口量占比最大的國家。我國對非洲、南美洲汽車出口增速非常快。
二是產業鏈國際投資合作持續開展投資建廠方面,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吉利、上汽、長城、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已在海外投資建設組裝工廠,建成產能合計200萬輛左右,主要集中在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瑞典、比利時、白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巴西等南美洲國家;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主要在德國、匈牙利建設產能。合資合作方面,中外雙方企業立足各自優勢,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領域,開展靈活多樣、互利共贏的合作,如豐田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應用比亞迪動力電池技術和產品,大眾與小鵬、地平線等企業開展股權和技術合作。
(二)電動化和智能化正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一是全球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變革加快。汽車電動化加速發展,正進入大規模市場普及階段。2013—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由20萬輛左右增長至1700多萬輛、增長超過80倍,市場滲透率達到 20% 左右。隨著動力電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持續提升、半固態電池已實現裝車應用、全固態電池技術不斷創新突破,新能源汽車競爭力日益增強。國際能源署預計,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4500萬輛,
智能駕駛總體處于發展初期,目前主要應用低級別輔助駕駛技術,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正快速發展。隨著大算力芯片、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圍繞智能駕駛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外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智能駕駛感知、決策、執行等技術持續提升,具有部分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投入應用,智能駕駛發展速度加快,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二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崛起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搶抓全球科技革命和綠色發展機遇,率先提出新能源汽車國家發展戰略,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顯著成績。規模全球領先,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1288.8萬輛、連續十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穩居全球首位,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3140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總體領先,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30瓦時每千克,電池設計、材料、工藝、設備等綜合技術水平全球領先。企業發展壯大,2024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位企業中均有6家中國企業,其中比亞迪銷量達427萬輛、寧德時代占全球份額的 38% ,分別位居新能源汽車銷量和動力電池裝車量首位。
三是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態勢“攻守易位”。汽車自誕生以來,經歷過美國、日本、德國等車企主導的全球化,形成了美國、日本、歐洲主導的全球汽車產業格局。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崛起壯大,全球汽車產業競爭出現“攻守易位”態勢。從市場份額看,我國市場上,2024年我國乘用車銷量中中國品牌銷量占比約 65.2% 、比上年提升9.2個百分點;全球市場上,我國連續兩年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從企業銷量看,2024年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長城等中國汽車企業銷量均在增長,豐田、大眾、現代、雷諾-日產聯盟、斯特蘭蒂斯、通用、本田等跨國汽車企業銷量在一些國家出現下滑。
二、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從自身能力看,我國汽車產業鏈全球化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一是汽車企業全球競爭力待提升。全球銷量方面,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我國有約138家汽車企業,2024年有59家企業銷量小于10000輛。銷量與豐田等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我國汽車智能化相關的汽車芯片、操作系統、軟件檢測等底層技術自主化能力較弱,進口依存度較高。品牌塑造方面,近年來中國汽車整體認知度明顯提升,但多數自主品牌企業出口量仍不高,單品牌在單一市場銷量排名較為靠后,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合規經營方面,我國多數汽車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合規組織體系,面對復雜的合規要求時難以及時做出準確應對。
二是走出去的服務保障能力不夠強。物流運輸方面,我國汽車企業受滾裝船運力、專業的汽車碼頭資源影響,面臨本國整車出口運價成本高、碼頭堆場不足、物流分撥資源受限等問題。新能源汽車運輸還面臨電池安全、環保等風險,運輸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制約。金融服務方面,中資銀行在全球覆蓋范圍有限,汽車金融公司在海外布局數量和規模有限,投資信貸和保險、消費信貸、金融支付等金融海外服務能力仍然較弱,對汽車行業拓展海外市場支持能力不足。標準認證方面,汽車有關國標與國際認證標準尚未實現互認,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需要滿足不同目的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增加了企業成本。
(二)從外部環境看,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國際環境復雜嚴峻
一是將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企業層面,中國汽車企業作為后進入者在拓展市場時將面臨激烈競爭。國家層面,美國出臺購車補貼、稅收優惠、投資補助等政策,支持本土新能源汽車發展;日本、韓國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加快固態電池研發布局,與我國在技術、資源、市場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東南亞國家、南美洲國家等希望借助新能源汽車實現汽車工業振興,給予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并要求本土化生產
二是面臨日益增多的貿易壁壘。汽車產業是美國和歐洲的支柱產業,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會遭遇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主要有關稅壁壘、技術壁壘、單邊打壓三類。關稅壁壘方面,如歐盟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征收反補貼關稅,美國對我國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多次加征關稅,巴西2024年起對新能源汽車征收關稅。技術壁壘方面,如歐盟實施《電池與廢電池法》要求計算電池生產周期的碳足跡,未滿足相關碳足跡要求的產品將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法國電動汽車補貼新規增加碳足跡要求,并對我國設置不合理的碳排放系數,將我國生產的純電動汽車排除補貼范圍。單邊打壓方面,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對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零部件產地、生產主體等進行限制;限制高端芯片出口,禁止進口和銷售我國智能網聯汽車。
(三)從產業安全看,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要關注潛在風險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優勢還不穩固、全球化經驗缺乏,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產業鏈外遷、核心技術外泄和數據安全等風險。一是產業鏈外遷風險。由于本土化生產要求、規避關稅等考慮,汽車產業赴海外投資時可能帶動上下游全產業鏈成規模出海,一方面可能導致國內生產規模下降、影響工業增長和就業,另一方面產業鏈關鍵環節外遷可能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地位。二是技術外泄風險。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海外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有利于我國優勢技術應用和迭代升級,但一方面若技術未得到有效監管或企業被外資企業并購,存在核心技術被獲取可能,另一方面企業面臨打壓遏制等復雜外部環境時,核心技術外泄風險增加。三是數據安全風險。數據是汽車智能化產品創新和安全的保障,但數據的跨境傳輸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一旦在數據授權、采集、存儲、處理和刪除等環節處理不當,可能面臨被處罰或禁止在當地運營的風險。
三、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培育世界一流汽車企業
一是優勝劣汰。與美國、日本、德國相比,我國汽車企業數量多、產業集中度不高,骨干企業全球競爭力有待提升,國內市場存在“內卷式”競爭現象,國內產業格局尚不穩固。要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和政府引導的作用,一方面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產能監測預警和市場運行動態監測,嚴格查處低價傾銷、惡意抹黑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和產品質量不達標問題,穩定市場秩序;另一方面推動兼并重組,支持優勢汽車企業兼并落后汽車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優勢汽車企業間開展靈活多樣的合作、做強做優做大。
二是技術創新。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建立起全球領先優勢,也是我國汽車參與全球競爭最主要的差異化優勢所在,但未來固態電池、智能駕駛等前瞻技術仍有可能使產業發生顛覆性變化,要堅持創浙江省金華市新能源汽車小鎮零跑汽車智能工廠車間里,新能源汽車正在裝配中。圖/中新社新驅動確保我國新能源汽車處于不敗之地。其一,鍛造長板。持續提升動力電池技術性能尤其是在高溫高寒環境下的安全性和續航能力,不斷突破電驅系統技術水平,鞏固電動化技術優勢。其二,彌補短板。重點突破汽車芯片、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短板,在智能網聯汽車準人和上路通行試點、車路云一體化試點中重點推動自主汽車芯片、操作系統應用。其三,前瞻布局。緊盯技術前沿,加大力度推進全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和裝車應用,推進人工智能在智能駕駛領域應用,繼續引領汽車產業新賽道。

三是合規經營。我國汽車企業全球經營的經驗較少,在貿易、投資、運營等環節,企業要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和有序市場競爭,確保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加強目標市場研究。支持國內有關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強化對海外汽車市場、產業政策、技術標準、法律法規、氣候環境、社會人文等分析,為汽車企業合規經營提供服務支撐;另一方面,有序競爭。引導我國汽車企業樹立全局意識和戰略眼光,不單純以搶占大市場為目標,要以長期可持續發展為方向,減少價格戰等短視行為。
(二)貿易與投資并舉開拓全球市場
一是鞏固汽車出口第一大國地位。在支持企業方面,支持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加強品牌宣傳、銷售和售后網絡建設、產品本地化適應性開發,提高產品競爭力;支持中國車企與跨國車企、海外大型汽車銷售企業開展品牌和銷售合作,擴大汽車出口規模;鼓勵在華汽車合資企業向全球出口汽車。從拓展區域角度,推進多邊、雙邊自貿協定簽訂,降低汽車關稅、減少非關稅貿易壁壘;在歐盟重點以新能源汽車拓展中高端市場,在俄羅斯穩住燃油汽車銷量規模,在東南亞以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同時發力擴大銷量,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區短期以燃油汽車穩住市場、長期以新能源汽車挖掘增量。
二是有序推進汽車產業海外布局。在投資建廠方面,引導企業統籌考慮自身技術、市場、資金實力、發展需要和不同國家政策環境、產業基礎、市場競爭等因素,科學合理制定投資策略。對計劃赴海外投資的企業設立一定的門檻,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建設組裝工廠、收購工廠、代工生產等方式在海外投資布局;適度把控企業投資節奏,避免出現過多企業扎堆投資同一個國家。在合資合作方面,鼓勵有實力的汽車企業立足自身優勢,在全球開展兼并重組、技術合作,利用全球優勢資源,提升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能力。
(三)建立健全全球化服務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金融支撐能力。鼓勵中資銀行加大海外市場投入,豐富貸款業務以滿足汽車企業海外經營需求,拓展個人消費信貸和支付業務以滿足海外消費者購買中國汽車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鼓勵中資保險機構建立符合當地市場特點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完善出口信用保險,為中國汽車企業提供海外投資保險服務。鼓勵汽車企業學習跨國汽車企業的經驗做法,與國際金融機構、財團組織建立合作聯系,共享資源,共同開發適合我國汽車企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二是提高物流保障能力。鼓勵我國汽車、航運企業共建滾裝運輸船隊,簽訂長期協議,保障汽車遠洋運輸需求,增加中歐班列對汽車出口的運力供給,保障汽車陸路運輸需要。完善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運輸安全管理規范,提升新能源汽車運輸能力。在海外建立汽車專業碼頭、智能倉儲和配送中心等物流資源,提升目的地港口裝卸轉運效率。利用智能化手段整合海運、鐵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實現各環節無縫銜接,提高運輸效率。
三是強化標準認證檢測能力。在標準方面,支持我國汽車企業積極參與聯合國、ISO等國際標準制訂、修訂工作,推動更多中國標準被國際標準法規采用,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互認;在我國有優勢的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加強標準的全球布局。在認證方面,支持國內認證機構加強電池材料、設備、工藝和智能化軟硬件等認證能力建設,推動國內認證機構認證結果采信和國內外認證機構結構互認。在檢測方面,支持國內檢測機構與國際領先檢測機構、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全球化檢測數據平臺,推動中國汽車檢測能力走向世界
(四)推進汽車產業高水平開放合作
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全產業鏈優勢,吸引跨國汽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融人我國汽車產業鏈。一是鼓勵支持存量企業加大投資。如在華設立全球研發中心、中試平臺,依托中國市場和產業鏈加快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創新,將中國作為其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發生產中心,深度融入中國汽車產業鏈體系。二是吸引新的企業來華投資。如鼓勵整車企業將我國零部件企業納入全球供應體系,人工智能、智能駕駛公司依托我國產業鏈開展創新研發和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三是支持中外汽車合資企業創新發展。引導合資企業順應汽車變革趨勢,深化與中方合作伙伴探索技術合作、共創品牌等合作新方式,加快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步伐,盡快、盡早分享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紅利。
(五)防范化解可能面臨的風險挑戰
一是增強應對貿易壁壘能力。加強汽車產業前三輪全球化過程中發生過的貿易摩擦經驗研究,密切關注我國汽車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政策動態,提前制定可能出現的貿易壁壘應對預案;優化國內產業支持政策和完善汽車出口支持政策,規范我國汽車企業在海外競爭秩序,降低貿易壁壘風險;遭遇貿易壁壘時,利用好世貿組織等多邊機制,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溝通磋商,適時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二是增強應對打壓遏制的能力。積極宣傳我國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為中國和世界綠色低碳轉型做出的重要貢獻,我國汽車全球化是建立在實現高水平互利共贏基礎上的開放合作;加強國際汽車產業合作;要堅決反制貿易打壓,為我國汽車產業創造公平合理的國際發展環境。
三是增強產業安全風險防范能力。梳理我國汽車產業鏈環節,對于我國有絕對優勢且具備較高門檻的環節,加強海外投資監管,避免產業鏈關鍵環節外遷;把控汽車全產業鏈出海節奏,防止過快外遷導致產業空心化。構建核心技術保護清單,防范核心技術外泄;支持汽車企業在合資合作過程中通過“中央廚房”、“黑盒”交付、加強保密管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多種方式,在絕對優勢領域保持一定技術代差,避免企業核心技術外流。引導汽車企業加強數據采集、存儲、處理等各環節合規管理,強化汽車企業對產品、技術、供應鏈等數據安全意識,防范出現數據安全風險。
參考文獻
[1]周治平,鐘華,李金林.汽車產業全球化的市場特征分析[J].中國物價,2006,(06):43-46.
[2]蔣亦希,樊睿.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展望[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23,(12):54-58.
[3]劉艷,楊祥璐,吳松泉.區域化、逆 全球化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及建議[J].汽 車與配件,2023,(02):24-29.
[4]羅志恒.中國產業外遷與企業“出海”[J].中國改革,2024,(06):26-31.
[5]溫彬,馬藝翔.戰后日本產業復蘇歷程及日美貿易摩擦研究[J].全球化,2024,(05):46-56+131.
[6]魏際剛,王超.構建安全韌性的新能源汽車全球供應鏈體系[J].新經濟導刊,2024,(11):42-49.
(林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師;霍福鵬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