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3-0084-05
1引言
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深刻體現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承載著傳承人類文明、弘揚優秀文化、提升公民文化素養的重要職能,閱讀推廣是核心工作之一。北京大學教授王余光指出“閱讀推廣的內核應是經典閱讀”,國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指代古代中國學術體系[],以經史子集為載體,是中國歷代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層面。3一6歲兒童為“學齡前”兒童,處于認知、語言、思維、社會規范發展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接觸和感受中華語言的韻律美、文辭美、意境美,有助于培養其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如何有效開展國學啟蒙閱讀推廣活動的研究極富實踐意義與價值。
2重慶圖書館“趣讀《三字經》”閱讀活動概述
2019年,重慶圖書館社會教育中心與首都師范大學進行深度合作。雙方將首都師范大學在古詩文研究與教育方面的雄厚學術實力及專業師資隊伍,與重慶圖書館自身的館藏資源優勢相結合,掛牌成立“中華古詩文吟誦和創作實驗學校”,以中華傳統讀書法“吟誦”為出發點,逐步創新國學經典閱讀模式。
2022年,重慶圖書館社會教育中心依據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性,選取《三字經》作為核心閱讀素材,認為《三字經》三言韻語、朗朗上口,其韻律與節奏有助于學齡前兒童語音感知能力的發展,內含非常明確的民族觀念[2],包括禮儀孝悌、歷史變遷、天文地理、經典典籍等豐富內容,將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禮、義、仁、智、信”貫穿其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學齡前兒童,幫助他們初步了解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為他們的人格發展和社會交往奠定基礎;而其間的文化常識則可以培養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歷史故事、名人傳記則讓他們在開蒙階段就能夠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精髓。
在此基礎上,創新設計推出的“趣讀《三字經》”童蒙國學閱讀活動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逐周開展,對學齡前兒童的國學感知進行多維度、多形式、立體化的啟蒙,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中國文化,愛上國學經典閱讀。兩年來,共計開展活動50多場,1000多人次參與,并與重慶市13所幼兒園合作,開展活動20余場,獲得師生、家長一致好評。
3“趣讀《三字經》”閱讀活動設計路徑
“趣讀《三字經》”閱讀活動將《三字經》分解為“教育為基”“文化常識”“求學次第”“歷史興替”“勤學成才\"5個篇章,共計包含60個閱讀單元,把“禮、導、識、吟、養”這五個環節融入閱讀活動實踐。3.1“禮”的融入:以實踐為基,啟蒙兒童禮儀素養
中國古代的“蒙養”教育指導原則和理論依據是“蒙以養正”,指當兒童智慧開蒙之際,及時施以正當教育[3]。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禮”是道德修養的重要基礎和外在表現。《三字經》作為蒙學經典從多個方面對“禮”進行闡述,然而對于學齡前兒童而言,“禮”所蘊含的抽象規范與深遠內涵超出了他們直觀感受和理解的范圍。朱熹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啟示。他主張兒童道德規范與禮儀的習得應以實地開展“灑掃應對進退\"等基礎禮節為起點[4],緊密結合實際生活場景,通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滋養兒童的道德心田,逐步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養與行為規范。“趣讀《三字經》\"將“禮”貫穿于每個閱讀單元的實際場景之中,對學齡前兒童的道德觀念形成、文化認同感增強以及社交能力與行為規范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活動開端會帶領兒童“著漢服、行揖禮”,通過親身向老師、同儕行禮這一充滿儀式感的環節,幫助兒童深刻理解“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學禮儀”的含義。在日常的閱讀單元活動中設計“家庭禮儀小劇場”環節,由兒童分組扮演家庭生活中的各個角色,展開情景模擬演繹,讓他們深刻體會“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所傳達的長幼有序的傳統美德。
3.2“導”的融入:多維度啟發兒童國學閱讀思維
為了更好地激活兒童的思維,使其與“趣讀《三字經》”的單元內容建立知識聯系,每個閱讀單元都會精心挑選與單元內容相關的各類繪本故事、道具、游戲作為導入,為兒童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識視角,在生動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畫面感中更好地理解《三字經》,激發他們對國學閱讀的興趣。例如,以“人人都是好孩子”為主題,選擇繪本故事《周處除三害》與兒童討論人性善惡的表現,引導兒童對善的向往,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的含義,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數是怎么來的》科普繪本引出“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讓兒童了解數從人類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而來,在此過程中,引人結繩記數道具,與他們一起探索數的起源與演變,鼓勵他們進行探索式學習,思考數對人類的意義。此外,“趣讀《三字經》”的閱讀設計在“導\"的層面進一步拓展延伸,納入30余篇經典古詩文、40多個豐富多元的文史、科普知識點,并匠心獨具地設置70多個趣味挑戰闖關游戲。這些拓展內容與游戲環節彼此有機融合,相輔相成,不僅極大豐富了閱讀活動的內容體系與呈現形式,拓寬兒童國學視野與知識范疇,更為閱讀過程注人樂趣與挑戰,充分調動兒童參與閱讀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持續深化兒童對國學經典的理解領悟。
3.3“識”的融入:溯源漢字,提升閱讀力
《三字經》作為古代主要的蒙學識字課本,全篇共1145字,對于處于識字啟蒙階段的學齡前兒童而言,無疑是一部極佳的識字入門教材。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以其獨特的象形系統,將音、形、義融為一體,揭示文字象形與事物本身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宛如一幅幅生動的圖畫。“趣讀《三字經》\"充分認識到這一優勢,將“識”作為閱讀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以甲骨文為基礎,引導兒童細致觀察、深人了解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例如,在講解\"習”時,向兒童展示“習”的甲骨文,該字上邊是“羽\"字,表示鳥的翅膀;下邊是“日\"字,表示太陽。《說文解字》里說:“習,數飛也。”“數飛”就是“多次飛翔”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即飛鳥迎著太陽展翅反復練習。通過向兒童展示和講述漢字的故事,讓兒童在體會漢字象形美的同時,了解漢字的結構特點和演變過程,進而認識和書寫漢字,實現從形象感知到抽象認知的自然過渡。在整個“趣讀《三字經》”活動體系中,兒童能夠參與各類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漢字溯源互動體驗,如“漢字拼拼”“漢字很好玩”“漢字迷宮”等,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這有助于兒童在面對傳統經典中的文字時,更好地理解字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更加順暢地解讀文義,為他們閱讀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3.4“吟”的融入:以吟誦傳韻,啟蒙國學語感
漢語是旋律型聲調語言。《三字經》中“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話,明句讀”告訴我們漢詩文有固定的符號系統和固有的讀法。古人的讀書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吟誦\"是集語言、音樂、文學于一體[5],也是古代基本的教學方法。它講究“依字行腔”“依義行調”“人短韻讓”,過程中會根據文字的含義、意境以及聲調特點來調整節奏和音調,從而讓吟誦者更好地體會詩文的韻味。帕特里夏·庫爾和諾曼·溫伯格認為有節奏的語言刺激能夠促進兒童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對語言學習和記憶產生積極的作用,故而能夠更加印象深刻、記得更牢。《三字經》獨特的韻律和節奏符合兒童直觀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更容易被他們的大腦所接受和處理,非常適合用吟誦的方式來引導學齡前兒童誦讀。在“趣讀《三字經》”的活動過程中,引導兒童見字能吟,根據文字的含義和意境,調整自己的節奏和音調也是重要環節之一。例如,當吟誦到“人之初,性本善”時,用柔和、輕快的節奏和音調來表達人性本善的美好寓意;當吟唱到“昔孟母,擇鄰處”時,用稍顯莊重的節奏和音調來體現孟母對兒童教育的重視。
3.5“養”的融入:以文化滋養,育品德根基
在“童蒙養正,少年養志”的教育理念中,“養”字舉足輕重。在內容上是“養德”與“養智”兩大關鍵層面,將“禮、義、仁、智、信、孝、悌、忠”等優秀的品德理念浸潤于兒童的心靈,為他們構建起堅實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基石。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滋養,讓兒童從小懂得珍惜和維護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熱愛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養”的具體實施策略角度而言,在“禮”“導”“識”“吟”四個環節的基礎之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融入國畫、書法、古琴、拓印等傳統文化元素,以此拓展國學閱讀的外延。例如,在學習“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運不窮”時,引入漢樂府詩《江南》,通過國畫的形式,指導幾童用毛筆在宣紙上勾畫出魚兒在蓮葉間自由游弋的生動場景,以此形象地展現“四方”的概念,使兒童在藝術創作與文學欣賞相互交融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與知識內容之間的緊密內在聯系。又如,在“披蒲編,削竹簡”的閱讀環節里,讓兒童參與體驗制作竹簡書,從中體會到古時因材料資源極為有限,文字載體是何等的來之不易,深刻理解古代文化傳承所克服的艱難困境以及古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智慧,從而在內心深處滋生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與珍惜之意。
4“趣讀《三字經》”國學啟蒙閱讀活動的啟示與思考
4.1遴選適合學齡前兒童的主線國學閱讀材料
公共圖書館在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國學啟蒙閱讀推廣活動時,應審慎遴選契合學齡前兒童認知水平與興趣特點的國學蒙學讀物,并以此為核心主線精心設計,才能保證閱讀活動的可持續性。以“趣讀《三字經》”為例,內容編排從“教育為基篇”到“勤學成才篇\"5個篇章,閱讀難度呈梯度式上升,內容逐步深入拓展,形成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閱讀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主線閱讀材料循序漸進,從固定的閱讀時間和場所開始,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有效的閱讀習慣并形成反饋機制,實現閱讀活動的持續優化與提升;另一方面,通過主線閱讀材料發揮館藏資源優勢,打造具有鮮明特色與影響力的閱讀活動品牌,以吸引更多兒童踴躍參與。例如,南京市江寧區圖書館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推出“書香江寧·我們的節日”系列閱讀活動,將傳統文化與自然時序相融合,讓書本上的傳統節日和節氣變得清晰鮮活[7];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將國學與地方文化相結合開展“一起讀經典·千字文”少兒國學經典活動[8]
4.2確定清晰的閱讀目標與評價標準,提升學齡前兒童的閱讀能力
個人閱讀行為取決于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是一種后天形成的能力,兒童階段,特別是學齡前階段,是個人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9]。制訂符合學齡前兒童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與能力發展的閱讀目標和評價標準,是逐步培養兒童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的前提與保障。閱讀目標,乃是通過閱讀活動欲實現的具體目的和意圖,它是某一閱讀階段活動完成以后,兒童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維度期望實現的程度,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閱讀各類讀物時,其所能達成的目標各不相同。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學齡前兒童從閱讀知識與技能、閱讀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閱讀自標設定和評價方法的制訂提供了有益借鑒。而目前,圖書館界針對學齡前兒童閱讀發展水平的評價標準尚顯不足,尤其是在培養兒童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以及利用閱讀塑造價值觀等重要方面仍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指導。
4.3積極拓寬國學啟蒙閱讀推廣人才培育路徑
構建一支多元化且兼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國學經典閱讀推廣隊伍,對于國學啟蒙經典在兒童群體中的傳承是至關重要的。這支隊伍需具備良好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飽含對兒童、閱讀及教育事業的熱忱,能夠充分挖掘并整合館藏資源,精心策劃與設計國學啟蒙經典閱讀活動,從而為兒童提供正確的國學閱讀指導,以吸引更多家庭積極參與其中。公共圖書館可通過內部選拔的方式,挖掘館內對國學啟蒙閱讀興趣濃厚,且具備一定閱讀推廣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的人員,成為引領推廣工作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礎上,積極與教育相關的組織機構展開深度合作,廣泛吸納具有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等相關學科背景的“專業型志愿者”,為國學啟蒙閱讀推廣工作注入新鮮活力與引入多元視角。此外,應高度重視在國學研究、兒童教育、非遺傳承等領域尋求資深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協作,為閱讀推廣團隊提供權威性專業指導,尤其在國學經典的精準解讀、文化內涵的深入闡釋等關鍵環節貢獻專業智慧,從而為整個閱讀活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石。在館社協作層面,可與文化、音樂、科技、兒童心理等多領域相關團體攜手共建。例如,與兒童戲劇社團聯合,將國學經典故事巧妙改編為妙趣橫生的戲劇演出,讓兒童在觀賞表演的過程中感悟國學的魅力;與專業軟件開發團隊協同,打造基于VR/AR前沿技術的國學體驗應用程序,使兒童仿若置身于古代書院情境之中,感受古代學子誦讀經典、行禮作揖等傳統場景。在館園合作層面,公共圖書館可與幼兒園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例如,為幼兒園教師打造國學知識與閱讀推廣技能培訓工作坊,內容涵蓋國學經典解讀、兒童國學教育方法、趣味閱讀活動設計等,助力教師提升國學素養與教學能力,使其成為學齡前兒童國學啟蒙閱讀推廣的重要力量。
4.4學齡前兒童國學經典閱讀空間的構建與拓展
公共圖書館借助精心規劃的空間布局與設計方案為學齡前兒童構建起具有獨特性與強烈感染力的國學閱讀情境,激發他們對國學閱讀的熱忱、體悟傳統文化的韻味,與國學啟蒙閱讀推廣活動形成了良性互動、協同增效的格局。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國學閱讀空間的構建與拓展策略存在多元可行路徑。一是以國學經典閱讀為核心依托,在圖書館的空間、氛圍等方面進行規劃,設置國學閱讀專區,專區內陳列有眾多契合兒童閱讀需求的國學經典書籍,并且以此為平臺,持續開展形式多樣且富有內涵的國學閱讀活動。以南京圖書館國學館為例,其創新性地構建具有書院特質的“館中館”閱讀空間,在國學經典的陳列展示布局以及閱讀活動的組織開展進程中彰顯出鮮明獨特的特色與魅力[10]。二是設立專屬教室,與常規圖書館閱讀空間區分開來,形成獨立且專業的學習區域。浦東圖書館的浦江學堂為該館與知名文化學者鮑鵬山共同創立[\"];重慶圖書館社會教育中心設置專屬教室,在專業學者與圖書館資源的雙重加持下,開展連續性的教學活動,保障學齡前兒童能夠系統且深入地學習國學知識。三是拓展圖書館國學閱讀空間的外延,突破傳統閱讀空間的局限,將天地自然納入其中。例如,北京西城區圖書館創辦“海棠樹下為您讀詩”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積極探索“公共圖書館 + 公園”閱讀推廣全新模式,使閱讀空間由室內延展至室外,讓學齡前兒童在花香鳥語與詩意書香的交融氛圍里加深對國學閱讀空間的認知與體驗。
5結語
在文化多元交融、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今時代,公共圖書館應深刻認識到自身在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事業中的關鍵角色,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投入國學啟蒙閱讀推廣工作中。在兒童最具可塑性的階段,在國學經典的滋養下,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讓國學之光在歲月長河中永恒閃耀,照亮一代又一代中華幾女的前行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雪.淺析國學概念在近代的闡釋[J].現代婦女(下旬),2014(6):323-324.
[2]徐建順.普通話吟誦教程(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13.
[3]董奇峰.從“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教起:朱熹的“小學”教育思想探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6):20-21.
[4]陳清嵐.《三字經》中的倫理道德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J].川東學刊,1995(4):23-25.
[5]任咪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普通話吟誦的旋律性與即興性[J].黃河之聲,2023(9):4-8.
[6]馮瀟媛.童蒙養正:淺析柳州文廟對未成年人的社會教育作用[C]/中國孔廟保護協會.中國孔廟保護協會第23次年會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239-243.
[7]經莉,趙鵬,趙娟.基于文化傳承視角的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22(12):41-46.
[8]陸明,潘潮.國學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少兒閱讀推廣研究:以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一起讀經典”活動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9(S1):67-69.
[9]范并思.兒童閱讀推廣的目標、使命與方法[J].新世紀圖書館,2023(2):14-18.
[10]南京圖書館“國學館”正式開放:圖書館界獨樹一幟的古籍閱讀區[J].新世紀圖書館,2016(10):70-70.
[11]陶敏.體現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浦江學堂”[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6):114-117.
[收稿日期]2025-01-03
[作者簡介]陳盈(1983—),女,碩士,副研究館員,重慶圖書館;王靖淼(1990—),女,本科,助理館員,重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