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7-0072-03
【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7.019
【基金項目】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吉林省非遺文化對西語國家的宣傳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10964007);2024年度校級科研重點項目“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南方的傳播路徑與價值認同研究”(項目編號:JW2024ZXZD004)。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長年累積的歲月記憶,不僅見證著人類的歷史足印,也是十分珍貴且不可取代的文化遺產,同時還是世界文化多樣性和文明多元化的獨特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讓中華民族內核里的文化基因和當今時代的發展與文化相結合,共榮共進,以現代人們所樂見、可廣泛參與的形式進行有效推廣,同時還要著重關注其在傳播方式上的創新。然而,在國際文化傳播方面,吉林省非遺文化的傳播現狀與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并不匹配,尤其是面向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西語國家,傳播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打破這些阻礙,將吉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精準地傳遞給西語國家民眾,讓不同文化得以互通、共融,是當前文化傳播與發展領域的重要課題。
一、吉林非遺國際傳播現狀
吉林省生活著滿族、錫伯族及朝鮮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其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相互之間不斷交流、溝通、共融,且又保存了其自身的特色[]。到2022年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記錄中,吉林延邊朝鮮族農樂舞及通化長白山滿族剪紙兩項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時該省還有5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433項省級非遺項目。此外,吉林省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多種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民俗習慣得以延續至今,如高句麗文化、薩滿文化等,是吉林省獨一無二的非遺文化資源。
(一)在亞洲地區的傳播
吉林省積極參加各類亞洲文化交流展會,例如在中日韓文化交流節上向日、韓等亞洲國家展示吉林滿族旗袍的制作工藝,增加了亞洲國家對吉林非遺的認識與了解。吉林的民間藝術如東遼葫蘆畫等也走出了國門,在眾多亞洲國家的文化館中展出,促進著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隨著旅游產業和互聯網的發展,朝鮮族服飾與朝鮮族飲食成為短視頻平臺的熱點,越來越多的亞洲游客來到吉林省進行打卡和游玩。通過親身體驗,將這些非遺帶回自己的國家,口口相傳,進而擴大了傳播范圍。
(二)在歐美地區的傳播
在對當前眾多非遺項目開展傳承、保護的同時,吉林應用了一種全新的文化宣傳模式。自2010年起,吉林開始傾力打造“吉林文化周”,更是逐步走入美、俄、加、德等國家,經過多年沉淀發展,如今已然是吉林對外文化交流的獨特品牌。同時,吉林文旅廳還開設了多個媒體賬號,并入駐海外諸多社交媒體平臺,均有不俗影響。并且借助商業貿易平臺,讓吉林省一些非遺產品流入歐美市場。以韓氏草編為例,第四代傳承人韓威壯將草編技藝進行創新,并融入了西方元素,制作出兼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產品,在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國等幾十個國家進行銷售,收益頗豐。由此可見,通過商業貿易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還讓歐美消費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到吉林非遺文化。
(三)在西語國家傳播現狀及成因分析
目前,吉林非遺韓氏草編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在西語國家頗為流行。大部分吉林非遺承載了蒙古族、朝鮮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與西語國家的文化根源有著巨大的差別,加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專有術語,也為西語翻譯增添了很多困難,所以針對其他吉林非遺的西語宣傳與報道少之又少,大多數情況下只在文化新聞板塊提及過。以滿族剪紙為例,現有的報道只是展示精湛的技藝,并沒有深入研究剪紙背后的圖案寓意和文化內涵,只停留于表面,未深入挖掘這些非遺背后的文化底蘊,導致西語國家更難理解吉林非遺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價值,使其在西語國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二、吉林非遺國際傳播的現存問題和必要性
(一)吉林非遺國際傳播的現存問題
首先,傳播內容缺乏深度。雖然目前吉林省政府已經通過各種線上、線下的途徑對當地非遺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了努力,但是大部分宣傳內容局限于非遺的外部體現,對于非遺項目內部蘊含的東北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卻并未著色渲染,可能這與中西之間存在的巨大文化差異也有關;具有地域色彩的內容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翻譯的文化缺省問題而被忽略,導致非遺國際傳播的文化效果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吉林逐步擴大了海外留學生的招收規模,每年吸引了數千名海外留學生來吉林讀書,而他們學習的內容卻集中于太極拳、書法、樂器以及茶道等普及度較高的非遺項目中,很少推進吉林當地非遺文化的宣傳。第二,傳播渠道和手段單一。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吉林都在極力推進各類海外旅游推介會的開展。2022年吉林文旅在線上推出獨特的海外推廣周項目,開始助力吉林文化宣傳起跑。在推廣渠道上,吉林也積極推進各類傳統媒介資源的利用,尤其是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同時在5個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開通運營賬號,介紹吉林風土人情,宣傳旅游文化。但是由于賬號運營時間較短,尚未形成全方位的數字傳播體系,仍以相對傳統的傳播手段為主,需進一步豐富和創新。第三,跨文化傳播人才短缺。各個國家都有著獨特的文明特性,且在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吉林在非遺文化國際傳播上,也是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尤其是面對繁雜的環境,更是增添了這一難度2。所以,工作人員在進行吉林非遺文化國際傳播的時候,更要對當地文化及風土人情有深刻認識,也要熟練掌握當地的語言,不僅要對業務熟悉了解,更要懂得跨文化宣傳的實踐與理論,從而更好地助力非遺文化的國際傳播。這就對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現有局面則反映了該類人才的短缺,屬于吉林非遺的國際傳播方面的短板。
(二)對西語國家傳播的必要性分析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識到文化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全力推進吉林非遺文化在各個西語國家及地區的宣傳,更顯得意義重大。首先,西語國家文化與吉林非遺契合度高。全球有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西班牙語,中國與西語國家的交流歷史悠久,如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互動日益頻繁,而西語國家的文化有著極強的辨識度,人民也熱情奔放,對于新鮮文化有著極高的接受度[3],這給吉林非遺文化在當地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吉林非遺文化本身較為豐富,包含了傳統舞蹈、戲曲、民間文化和音樂等,更兼有獨特的文化表達形式,而這些特點也正好與西語國家民眾們在文化消費上的多元化需求相契合,對他們幾乎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此外,西語國家及地區的人民對于傳統手工藝以及各類民俗活動等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也更愿意主動接觸并學習這些內容,這為吉林非遺文化在當地的宣傳和推廣提供了豐厚的群眾基礎。第二,能夠深化中國與西語國家文化交流。我國對外開放四十多年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且新時代背景下的開放交流層次更高,也更加深入,同時也需要更加主動開展交流,更要實現公平、全面和共贏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僅需要積極開展外資引進工作,更要主動促進國際市場拓展,促進經濟貿易合作的推進以及文化發展的雙向互動。所以中國當前要講好中國故事,大力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國際友人對中國風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從而深化兩邊關系,促進雙方深入交流與合作。
三、對西語國家的傳播策略
(一)數字化傳播
在互聯網盛行的當今社會,新興媒體不斷涌現,逐漸成為非遺文化傳播過程中愈發重要的角色。某些新媒體平臺備受各國年輕群體喜愛,而年輕群體作為各個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基礎,他們的認知也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所以吉林非遺文化傳播在新媒體的助力之下,可以更好地拓寬其宣傳途徑,并以更加直觀的表現形式和更加新穎的文化表達傳播到各個西語國家,不斷擴大影響力。例如成為2021年非遺年度人物的網絡博主李子柒,其各類原創視頻成功斬獲YouTube平臺創作者獎項,吉林也可借鑒此舉,在當地各類非遺文化中挑選出比較合適、適配的項目內容開展數字化傳播,借助新媒體技術與手段,打造吉林非遺文化精品品牌,以更為受眾所喜愛的形式,探索出一條更加合適更加新穎也更加獨特的非遺國際傳播路徑。同時,吉林政府與各個部門的網站還可以增設西語版頁面,并在各個社交平臺開設對應的賬號,制作相關宣傳材料,定期推廣;還可以專門為此設立一個互動性的論壇或社區平臺,開展吉林非遺文化的線上交流,借此推進吉林非遺文化的宣傳,向西語國家民眾展現吉林省豐富的非遺文化,讓他們更加了解中國非遺文化,增進雙方的文化交流。
(二)豐富文化內容
將吉林省非遺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當中,有利于增加海外留學生對吉林非遺文化的知識面[4。在吉林省高校面向海外留學生開設的文化課程中,可以將吉林地域文化納入其中,尤其是非遺文化部分,可以考慮增設以下課程:一是,傳統舞蹈課程,如烏拉滿族秧歌、吉林漢族大秧歌、朝鮮族手鼓舞等。通過課堂學習與實踐,讓學生深入了解吉林傳統舞蹈的魅力與內涵。二是,傳統手工技藝課程,如蒙古族枕頭頂刺繡、白山松花石雕刻技藝等。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吉林傳統手工技藝的精湛與獨特。三是,傳統美術課程,如長白山滿族剪紙、闖關東年畫等。在這些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們通過深度的學習、欣賞以及自己的創作,進而激發他們對吉林非遺文化的熱愛,更加利于吉林高校在海外的招生宣傳。
(三)培養跨文化傳播人才
目前吉林已有六所高校開設了西班牙語專業,為吉林非遺在西班牙語國家的傳播提供人才支撐。但從自前來看,從事文化傳播領域的人才依舊較少;同時,吉林非遺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也略顯不足。吉林相關部門及高校等機構應當組織人員參與各類非遺知識、文化宣傳知識的培訓活動,拓寬學習與交流渠道,提升自身對吉林非遺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好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四)建立智能傳播體系
中西文化之間較大的差異導致在翻譯方面很難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傳播,針對這些特有的文化,可以借助AI大語言模型,廣泛收集相關背景知識、新聞報道、文學作品等數據,建立非遺術語專項翻譯模型,有效解決傳統翻譯中因文化缺省導致的理解差異問題,保證譯文質量。同時可結合智能推薦算法,根據受眾的興趣偏好、瀏覽歷史等信息,繪制用戶畫像[5,生成定制傳播內容,例如制作相關內容的短視頻,緊密貼合吉林非遺在西語國家傳播的需求,可以更有效地激發文化共鳴。此外,對于吉林非遺項目,可通過高清影像采集、3D建模等方式進行數字化存檔,提取“文化基因標簽”,與西語國家數據庫對接,建立雙向檢索功能,為人工智能時代的跨文化傳播搭建數據橋梁。將AI大語言模型與非遺融合,既能翻譯專業術語,提高人工翻譯的效率,又能通過數據分析進行精準傳播,與數字化傳播和培養跨文化傳播人才等策略互補,為吉林非遺在西語國家傳播提供了“技術 + 文化”雙輪驅動的智能解決方案。
四、結論
吉林非遺作為東北地域文化的瑰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展現出獨特的價值和潛力。盡管在國際傳播過程中面臨著傳播內容缺乏地域特色、傳播渠道和手段單一、跨文化傳播人才短缺等挑戰,對此,筆者提出了數字化傳播、豐富文化內容、培養跨文化傳播人才等策略,希望可以有助于吉林省非遺文化在西語國家的廣泛傳播,增進當地民眾對其了解和喜愛,促進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并提升吉林省的文化影響力,吸引國際游客,促進文旅融合和當地經濟發展。
未來,吉林省應繼續探索和創新非遺文化的傳播方式,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點和受眾需求,不斷優化傳播策略,使吉林省非遺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更加耀眼,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貢獻獨特的“吉林力量”。
參考文獻:
[1]牟陽陽.新媒體視角下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探索[J].參花(上),2023(0②):38-40.
[2]曾亞玲.“一帶一路”建設中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化推廣[J].長春大學學報,2023,33(07):67-72.
[3]倪建平,國家形象與中國同拉美的經濟合作:文化傳播的視角[J].拉丁美洲研究,2010,32(03:3-7+79.
[4]高迪.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留學生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40(04):128-133.
[5]安虹.智能傳播視角下的廣東非遺西班牙語外宣精準策略與效果評估[J].新聞傳播,2024(24):19-21.
作者簡介:
胡又兮(2004-),女,漢族,遼寧鐵嶺人,2022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區域國別研究。
于淼(1986-),女,滿族,遼寧阜新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西班牙語系主任,研究方向:國際政治。
李龍翔(1995-),通訊作者,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區域國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