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省非遺;西語國家;宣傳路徑;國際傳播【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5.018【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5-0061-03
【基金項目】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省非遺文化對西語國家的宣傳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10964007);2024年度校級科研重點項目“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南方的傳播路徑與價值認同研究”(項目編號:JW2024ZXZD004)。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基因和獨特智慧,省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亮眼的名片,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西班牙語國家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友好合作伙伴,將省非遺文化推向國際舞臺尤其是傳播到西語國家,這一舉動對于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強雙方的互知互信、推動民間友好往來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研究省非遺文化在西語國家的宣傳路徑,有助于打破文化傳播的障礙,展示中國文化魅力與軟實力,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和吸引力,進一步改善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提升國際地位,讓更多的西語國家民眾了解和喜愛省非遺文化。
《詠春》煥發出新的活力,從春晚舞臺到海外巡演,在新加坡、倫敦、巴黎等全球43座城市演出200多場,傳統詠春拳解鎖出海新招式,再度名揚四海;還有嶺南英歌在英國、泰國與異國文化相遇,不僅引起巨大轟動,更是在中非合作論壇期間大放異彩,向世界各國展示了嶺南非遺文化的魅力。2024年,恰逢中國和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中馬舞獅同根同源,兩國之間的民間交流頻繁且從未間斷,在文化交流領域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基于對舞獅文化價值的共同認可及對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一直追求,雙方達成共識,決定攜手合作,聯合向教科文組織申請將“舞獅”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中國非遺走向世界舞臺,越來越多的非遺民俗、非遺技藝正不斷刷新著全球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古老的非遺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逐漸成為一種開放度高、共享性強的藝術表現形式[2]。
一、非遺與國際傳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眾或者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表演藝術、生產生活經驗、各種手工藝技能以及在講述、表演、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制成品以及相關場所。”[ 非遺文化從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直到現在,一直持續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例如舞劇
(一)非遺相關介紹與傳播意義
非遺蘊含著不同民族和地區獨特的文化基因,通過國際傳播,能讓全球更多人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各國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話題,增進了不同國家間的友好關系。非遺知名度的提升,還能創造經濟收益,推動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國際傳播能讓非遺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獲得關注和認可,吸引更多力量參與保護,同時也促使非遺在與不同文化交流中保持活力。
(二)省非遺對西語國家國際傳播的重要性
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其地理位置優越,位于中國東北地區中心,是華北、華東和東北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匯點,同時又處于“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節點,是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旅游資源獨特,擁有長白山等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更重要的是擁有種類豐富、數量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西語國家進行國際傳播,順應了時代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目前,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20多個,母語人口近5億。而中國和西語國家交往的歷史悠久,從16世紀“馬尼拉大帆船”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運往墨西哥和拉美其他西語國家起,中國人的足跡就逐漸遍布拉美西語國家和區域,中國文化隨之在拉美西語國家生根。2013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構想的提出,使得中國和拉美西語國家的關系更加緊密[3。同時,中國和西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著友好往來。政治方面,中國和西班牙、秘魯等國家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不斷加強雙方之間的信任。經濟方面,以西班牙為例,西班牙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是西班牙在歐盟外第一大貿易伙伴。除了貿易往來,中國還積極參與西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等項目,投資合作不斷深化。文化方面,中國在西語國家之間的文化活動也頻繁舉辦,不斷增進著人們對雙方文化的深入了解。
我國非常重視對西語國家進行文化傳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好中國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舉措,也是塑造良好外部環境、提升國家形象的戰略任務。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化,我國與拉美西語國家的互動日益頻繁,我國主流媒體如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已在拉美西語國家設立分支機構[3。由此可見,宣傳省豐富的非遺文化,可以讓世界人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二、省非遺文化概述及國際傳播現狀
(一)省非遺介紹
省非遺文化涵蓋多個領域,充分展現出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截止2021年末,省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5項,省級非遺項目433項,數量龐大,種類豐富,涵蓋了曲藝、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音樂、民間文學等[4。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熠熠生輝,旗袍制作工藝堪稱一絕,其在面料選擇上極為考究,偏愛綢緞等質感上乘的材料。在制作過程中,平針、盤針、混邊等多種針法相互配合,將旗袍的典雅大氣展現得淋漓盡致。民俗類非遺同樣多彩,霧淞冰雪節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將自然美景與民俗文化相結合,人們賞霧淞、玩冰雪,成為冬日里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這些非遺文化項目,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然而,省非遺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受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非遺的傳承根基受到動搖,非遺斷代情況日益嚴重[5。非遺的開發水平利用率較低,大多仍停留在傳統制作過程和模式上,而能真正實現跨界融合并成功落地的很少,有些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改變了非遺的本質,這將會損害非遺文化的原生傳承[5]。
(二)省非遺文化國際傳播現狀及挑戰
目前,非遺在國際傳播領域仍舊煥發著光彩。借助在全球多地巡回舉辦的文化旅游周,經由現場展示、互動體驗等多元形式,如查干湖魚皮工藝這種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精彩亮相,部分手工藝品順利進軍國際市場。第七屆冰雪產業國際博覽會匠心獨運,打造“非遺”主題館,匯聚超百個涵蓋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領域的非遺項目,通過實物展示、現場技藝表演、沉浸式場景還原等吸睛方式,引發海外廣泛關注。除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和國際展會,非遺還通過社交媒體,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鑒。
國家與政府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省豐富且獨具特色的非遺資源本就是得天獨厚的寶藏,再加上文化“走出去”的東風,以及身處“一帶一路”向北開放關鍵節點的地緣優勢,都為非遺傳播筑牢根基。然而,前行路上挑戰重重。傳播針對性欠佳,相較于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宣傳推廣,對西語國家投入預算少,宣傳活動缺乏系統性規劃,與西語國家熱情奔放的文化基調碰撞時,極易產生理解偏差。基于以上,非遺文化國際傳播盡管已經有所成效,但是在西語國家傳播的核心難題亟待破解,需找準路徑、精準發力、尋求突破。
三、省非遺文化在西班牙語國家的宣傳路徑探索
(一)借助媒體平臺的宣傳路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非遺傳播方式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而短視頻憑借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凝練簡潔的表達內容、高度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逐漸成為非遺傳播的一個主要途徑[4]。抖音發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表明,在過去一年,抖音平臺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累計分享量相比上一年增加了 36% ,年輕一代正日益成為非遺傳播的核心力量④。在這些視頻中,非遺積極開展跨界合作,與時尚、科技、教育、游戲等多個領域相互融合[,基本實現受眾群體的全面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從“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間,非遺傳播經歷了顯著變化,從最初單純的名詞普及、表面展示及單向傳播模式,逐步發展為深度挖掘內涵、凸顯價值的全民參與傳播模式。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新媒體始終作為關鍵渠道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新媒體+”的創新傳播模式為省非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下,通過短視頻等形式,人們能夠深入了解省非遺背后感人的故事、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匠人精神,是一件極具意義的創新實踐[④。同時,省非遺文化與西語國家的主流媒體建立了合作關系,制作了相關主題的紀錄片、專題節目,通過深入挖掘非遺背后的故事和媒體的廣泛傳播,也大大提高了省非遺文化在西語國家的知名度。
(二)融入教育體系的宣傳路徑
非遺傳播的前提是傳承,而人才又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就需要更加年輕的一代人去了解、去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并將之發揚光大。培養年輕一代傳承人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家族式的傳承,傳統的非遺傳承機制注重家庭、師徒或地方社區的內部傳承,傳承方式一般是口傳心授[5。但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很多想學習非遺文化和技藝的年輕一代沒有機會去認識了解。因此,要打破這個局限性,就有了第二點,讓非遺進校園,我們可以在本地高校增設西班牙語和跨文化傳播的相關課程,聘請專業的非遺師傅進行講解,培養既有文化交流能力又有豐富非遺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例如,捏面人技藝的第五代非遺傳承人胡連財先生目前在學校擔任教學工作,他表示自己十分欣慰,因為文化傳承后繼有人。這表明,要推動非遺在更廣泛群體中傳播,就需要培養一批具備深厚文化素養、熱愛非遺、精通非遺技藝且能在非遺開發與傳播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高素質非遺文化傳播人才[4]。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西語國家的語言機構等開設省非遺文化的選修課程,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國際性非物質非遺文化比賽,增強非遺的國際影響力[]。
(三)加強國際合作與產業聯動的宣傳路徑
在當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動非遺進入旅游市場,讓非遺以更多不同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如開發出日常生活用得到并有趣的文創產品,讓非遺“活”起來。不過,應注意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內涵,不能為了順應市場要求而強制改變非遺產品的本質特性;還可以和當地產業聯動,實現有機結合與綠色發展,讓文化真正得到融合發展,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省非遺文化與西語國家的諸多文化存在相似之處,它們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鮮明的民族特色、藝術表達上形式豐富多彩。因此,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引起當地民眾的共鳴,會更利于文化的交流與非遺的國際傳播。由此可見,通過國際合作與跨文化交流,不僅可以提升非遺的影響力,還能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發展,為文化交流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同時,與產業進行聯動,能夠進一步激發非遺的創新活力,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四、結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受到國家的大力重視和支持,在資金、項目、人才、場地等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省非遺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應當在傳承的基礎上加大傳播力度,讓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省非遺文化在西語國家的宣傳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外交意義,通過深入分析當前的國際傳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采取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擴寬媒體合作、開展教育推廣等多維度的宣傳手段,逐漸提升其在西語國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省非遺文化在西語國家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進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婧,周麗君.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02):6-9.
[2]周欣怡.非遺出海,“中國式流行文化”火全球[N].羊城晚報,2024-12-29(A06).
[3]許碩.中國文化對拉美西語國家傳播的新策略[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4):109-116.
[4]牟陽陽.新媒體視角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探索[J].參花(上),2023(02):38-40.
[5]吳昊,關星宇,陳家驥.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實踐研究——以省國家級非遺“長白山滿族剪紙”為例[J].商展經濟,2023(17):41-44.
[6]田天.新媒體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 + 豎屏短視頻”的云傳播路徑[N].大河美術報,2025-01-03(017).
[7]胡瀟文.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N].沈陽日報,2025-01-12(003).
作者簡介:
張佳樓,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區域國別研究。
李龍翔(1995-),通訊作者,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區域國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