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冰,醒網,祭湖,雪地冰湖,漁獵吉林,在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傳承著源于史前盛于遼金的查干湖冬捕記憶。那時,遼帝保持著先人在游牧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居住無常,四時轉徙。皇帝出巡時的營帳叫做“捺缽”,皇帝的四時游獵活動又被叫做“四時捺缽”,當時為了確保“捺缽”一切順利,皇帝下令由樞密院頒發“敕宜速\"牌,用來保障\"狩獵”、“捺缽”、“巡幸”、“祭祀\"等活動的物資和安全。
這塊出土于吉林省德惠市的遼契丹文“敕宜速”銀符牌呈長方形,四角抹圓,體似薄板,上端一孔,四周突起如箍,供穿系懸佩所用,銀牌正面雙鉤陰刻三個契丹小字,意為“敕宜速”,就是皇帝的詔令,速速配合。《遼史·儀衛志》中記載,“銀牌,百面,長尺,刻以國字,文日敕走馬牌。國有重事,皇帝以牌親授使者”。遼契丹文“敕宜速”銀符牌的發現就是最好的例證。符牌作為古代傳送政令的一種憑證,不僅是皇權的象征,也是行軍作戰、調發兵馬的憑信物。
春山秋水,冬夏捺缽,遼代吉林省隸屬上京道、東京道管轄。其中,經常在吉林省內開展的叫做“春捺缽”,這在“四時捺缽”中最為典型,其主要活動是鉤魚捕鵝。它是一年之初遼代皇帝祭祀天地、祈求豐年的重大活動,也是遼國監管籠絡北方諸部落的重要手段之一。
歲月變遷,時光荏苒,距今千年的遼國雖早已不復存在,但“春捺缽\"的漁獵文化卻得以傳承。如今,冬捕習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吉林省旅游產業的“金名片”,持續釋放著活力。冬捕沉淀著歷史的滄桑,沉淀著無數人的記憶,這記憶中有古老民族祭湖醒網的虔誠,有著“春捺缽\"鉤魚獵雁的過往,更有一代代打漁人綿延的記憶,回味悠長。
(文字解說:吉林廣播電視臺《吉林寶藏》欄目制片人姜涵予)
責任編輯/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