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體系的不斷改革,新疆地區基于自身特點,開始更加主動地投身林果產業發展,借助優良的自然條件,塑造穩定的產業鏈條,但林果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出現病害問題,其中棗瘋病便是典型病害之一,其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影響周邊作物,導致行業的發展受阻,轉型進程也會停滯不前。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棗瘋病在新疆林果區的發生規律,提出科學有效的防治對策,以期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經濟損失,助力種植行業的現代化轉型與發展。
關鍵詞:棗瘋病;新疆;林果區;發生規律;防治對策
棗瘋病是一種由刺吸性昆蟲傳播的植物病害,在我國多個省區均有發生,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河北、山西等地有零星發生,60年代后期在新疆棗區普遍發生,隨后該病在新疆逐漸流行蔓延,并有擴散趨勢,目前棗瘋病已成為新疆林果區的重要病害之一。為了有效地控制棗瘋病的發生與傳播,相關人員要對棗瘋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進行系統研究,這對促進新疆林果區棗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新疆棗瘋病發生的原因及特點、危害癥狀和傳播途徑,并提出綜合防治措施,可以切實提升防治成效,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進而為種植戶創造更多實際收益。
1 棗瘋病在新疆林果區的發生規律
1.1 品種抗性
目前新疆市場上流通的紅棗品種有多個品種對棗瘋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但由于棗瘋病是一種嚴重危害棗樹生產的病害,因此對棗的品種抗性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關人員唯有對不同品種的抗棗瘋病能力進行研究,才能提升防控效果。如結果表明:在新疆林果產區種植的紅棗品種中,若其對棗瘋病具有較強的抗性,則能夠減少病害問題出現的次數,反之,若品種的抗性不足,則更容易滋生病害問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另外,現階段市面上有很多復合型或雜交型的品種,此時相關人員需要充分了解其不同的抗性標準,方能做出正確決策,使用合理的良種,最大限度防止病害問題的滋生,也更能借此對比明確各類品種的患病概率,從而實現科學管控。
1.2 土壤與環境
棗瘋病是一種環境依賴性病害。土壤的含水量與溫度直接影響到棗瘋病的發生和發展,例如在氣溫20~30℃、相對濕度70%~85%的條件下,棗瘋病發病更加嚴重;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區和鹽堿土地區,病害發生相對較輕;同時,在光照充足和空氣干燥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棗樹種植區域的地勢高低、地形、地貌等對病害發生也有影響,低洼地帶和坡向迎風面發病重,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地勢開闊、地勢平坦的棗園發病較輕。另外,相關人員須知目前新疆地區林果產業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所以相關人員的看護管理需更加細致,此時若出現土壤貧瘠、管理粗放和雜草叢生的情況,更容易滋生病害問題,反之若工作人員精準管理、有效防護,便可以減少類似問題。
1.3 傳播途徑
棗瘋病是一種病毒病,主要通過嫁接傳播。據調查,棗瘋病在新疆各棗區均有發生,其中阿克蘇、喀什、克州等地發病嚴重,其中嫁接工具如接穗、砧木等是主要的傳染媒介。另外,由于棗瘋病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包括病樹間的接觸傳染、病樹殘枝的自然傳播,以及介體昆蟲等都可作為棗瘋病的媒介,同時棗瘋病病株的根系會分泌出大量毒素,通過根、莖、葉等途徑感染周圍的健康植株,造成苗木和果實大量感染,所以其具有傳播多樣性的特點,會給種植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2]。
2 棗瘋病在新疆林果區的防治對策
2.1 農業防治
棗瘋病是一種嚴重的病害問題,也是危害新疆棗產業發展的主要病害。隨著棗果價格的提高和棗農收益的增加,近幾年,新疆林果業發展迅速,但是,棗瘋病也在新疆林果區大面積發生,對棗樹造成嚴重危害,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還會影響新疆地區大棗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棗樹生長季節加強棗瘋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這對促進當地林果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此,相關人員需要選擇抗病能力更強的品種,并培養無病苗木,禁止使用攜帶病害的苗木進行接穗,以免出現病害問題快速傳播的情況。同時,相關人員需要進行現場管理,及時鏟除病株及其根系,必要情況下集中銷毀;還要對種植血進行消毒,可以使用濃度為5%的石灰水,并且還要重視園區周圍樹木的種植品種,盡可能避免種植松柏等吸引葉蟬的樹木,否則容易為病害問題帶來傳播媒介。另外,相關人員需要熟練使用有機肥,生物肥和堿性肥料等優質產物,改善土壤環境,增強樹木生長態勢[3]。
2.2 生物防治
新疆林果區棗品種眾多,且多為木本植物,在棗瘋病防治上,生物防治方法有很大優勢。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很多真菌能產生抑棗瘋病病毒的生物產品,如尖孢鐮刀菌,這類菌能產生一種毒素,該毒素對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沒有影響,但能抑制植物的根、莖、葉及果實等組織的生長,進而阻止了植物病毒的繁殖,利用這種毒素抑制植物病毒的繁殖,可使植物免受棗瘋病病毒的侵害。此外,一些寄生在桑樹上的昆蟲也是棗瘋病的傳播媒介,通過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抑制這些昆蟲對桑樹的危害,進而減少種植人員的經濟損失。對此,相關人員需要了解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并掌握相關方法。例如七星瓢蟲等是能控制夜蟬等傳播疾病的昆蟲,選擇食物鏈中相應的捕食者,最大限度降低害蟲數量;同時要確保其食譜中不存在林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外,相關人員需要了解當前的市場環境,使用先進的生物農藥和制劑,減少環境損害,從而推動行業發展。
2.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通過化學藥劑抑制病原的繁殖和傳播。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優勢相對多樣,如快速簡便:只需使用少量藥劑,就能對病害起到迅速控制作用;經濟安全:對人、畜和環境安全,不會對其他作物造成影響,但需要重視用量,一旦用量過多反而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藥效期長: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藥效,一般可達數個月;防治效果好:能有效地抑制病原的繁殖和傳播,且具有很好的內吸傳導作用,能控制病害的發展蔓延。對此,相關人員可以在萌芽期至盛花期用10%吡蟲啉3 000倍液、25%噻蟲嗪2 000倍液等噴霧,殺滅葉蟬,或用樹干注射的方式,用四環素、土霉素或專用藥劑(如“祛瘋1號”)按1 000倍液稀釋后,通過樹干鉆孔或輸液法施入,治療輕癥病樹[4]。
2.4 加強經營管理
經營管理是提高效益的重要環節,為達成預期目標,相關人員需要嚴格防止病苗在苗圃中繁殖,如發現病苗要及時挖除銷毀。同時,在棗園內實行嚴格的田間操作制度,不能在田間種植病株或在病株上的接穗;同時,需適時對棗樹進行整形修剪,培養優良樹形,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及時修剪病蟲枝、病枝和徒長枝。另外,對果園的雜草進行及時清除,避免雜草與棗樹爭水、爭肥、爭光而影響棗樹的生長,加強對棗樹林的管理,清除棗林周圍的雜草、清理棗林內的垃圾等,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5 合理環剝樹皮
棗樹為多年生落葉果樹,其壽命長,從栽種到結果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而且棗樹根系發達,吸收肥水的能力強,對土壤肥力的要求也較高。在棗樹生長發育過程中,養分供應是棗園管理的核心。隨著樹齡增長,樹體營養的供給將逐漸跟不上棗樹生長發育對營養的需求[5]。因此,必須通過施肥和合理修剪等技術措施來提高棗樹養分供應能力。而環剝樹皮就是一項提高樹勢、促進養分向根部回流、減少養分消耗、增強樹體抗病力、提高棗樹產量的技術措施。一般在每年5月中下旬對其進行環剝,以促進樹體生長,促使枝條充實,為第2年豐產奠定基礎。另外,相關人員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在環剝樹皮的過程中,必須保障樹木不會受到影響。要注意外部因素可能帶來的病害問題,定期施加藥物,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還要確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如果發現不合理之處及時調整,以免影響后續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棗樹種植在我國新疆地區的發展前景非常好。棗瘋病是影響紅棗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病害,會對新疆林果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工作人員在積極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的同時,也要認真做好預防工作。總之,棗瘋病防治工作需要廣大棗農的共同努力,群眾在日常生產中要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進而將棗瘋病危害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高有貴,馬煥煥.棗樹棗瘋病防治措施[J].河北農機,2024(9):70-72.
[2] 楊帆,虞國躍,李姝,等.棗瘋病媒介昆蟲研究進展[J].落葉果樹,2024,56(6):47-52.
[3] 張喜燕,劉妮.棗瘋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J].果農之友,2023(8):97-99.
[4] 林健,孫超.棗瘋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J].煙臺果樹,2024(1):47-48.
[5] 李繼東,陳立川,王會魚,等.棗瘋病發生機制與防治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55(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