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中國瓷器發展歷史上10個重要的節點,以工藝為骨架,以歷史、文化與美學為血肉,嘗試勾勒出整個瓷器史發展的歷程。作者將這些歷史節點通過一塊塊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謂揀來的破碎瓷片引出,從小小瓷片切入,立足于工藝史的發展,兼及文化、藝術、美學與貿易的歷史,并著重梳理了景德鎮作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鎮的工藝技術發展引發的瓷業變革,見微知著地勾勒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這一歷史階段的發展面貌。

涂睿明
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創始人。致力于景德鎮瓷藝復興,傳承傳播傳統陶瓷文化、美學,推動傳統陶瓷藝術的當代轉化。已出版《制瓷筆記》《古瓷之光》《撿來的瓷器史》。
我作和生活為昌南慧,江南,。為是昌南的音譯。昌南的聲名之盛,讓浮梁顯得默默無聞。其實,歷史上浮梁的聞名甚至遠在景德鎮得名之前。白居易的千古絕唱《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名句。雖然后來景德鎮聲名遠播,但一直歸浮梁縣管轄,而浮梁縣因此成為一方大縣,派駐的官員常常高至五品。
至少明代以來,浮梁縣衙就在現在的位置,因而數百年間,行政中心便在此處。周圍一帶的田地里,到處散落著各朝各代的古瓷片。前幾年城市改造時,還經常能夠發現一些碎瓷的填埋坑,一旦發現,對于陶瓷愛好者來說無異于阿里巴巴發現四十大盜的寶藏。當然,我不會有這樣的幸運。多數時候,碎瓷都是被當地村民挖出,賣給古玩商,再經過一道又一道的轉手,傳到全國各地,最后變成陶瓷愛好者的私藏。
這一帶的瓷片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只是當地百姓熟視無睹,完全不當一回事。多數瓷片雖然年代久遠,但因為太過普通,即使在古玩市場也沒有什么價值。2015年,寫作《制瓷筆記》的那段時間,我每天下午在門口大路上散步,常常因為田間的瓷片停下腳步。有時某塊菜地剛剛翻過,還會有許多“新”的瓷片暴露出來,雖然大都不值錢,卻都是一手的資料,滿是歷史的印記。
那些天剛好在聽《局部》節目,大受啟發。一個局部的視角會有別樣的趣味和新鮮,不必那么端著,非要大而全。一塊瓷片,便能引出一段故事、一些知識。雖然只是一片片陶瓷的局部,不過有一天,或許拼起來便是一部不一樣的陶瓷史。我受撿來的瓷片啟發而想到陶瓷史上的某個問題,于是竟動筆寫下一兩篇文章,進而又想,如果有一天文章多起來,便可以成書,書名就叫“撿來的瓷器史”。

寫作的過程一波三折。最初的設想完全是碎片化的書寫,雖然已經乘興開始動筆,不過何時可以完成卻完全沒有規劃;又因為當時全力投入第一本書的寫作中,很快就放了下來。
碰巧年底遇到浦睿文化的陳墾,聊了聊接下來的幾個寫作計劃。沒想到,最沒有計劃的這本書倒是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并給了我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而他的一句話讓我對書的構想進行了重要的調整一一他說:“既然叫史,我們多少要有點野心!”
2016年年初,《制瓷筆記》順利出版,我決定重拾《撿來的瓷器史》的寫作。我不斷轉換視角,找到不同的切入點,又將其重新整理,希望對書的結構進行重新構架。然而,越整理,越發現要寫的內容超出能力的范圍:陶瓷史的重要瞬間,是把瓷器史按時間作橫切;單項工藝或陶瓷裝飾的歷史,比如成型工藝的歷史、青花瓷的歷史等,是對瓷器史作縱切;還有瓷器史上的人、瓷器的生活史以及瓷器的風物史。事實上,即使是第一大部分,寫作的角度就會有很多,比如站在工藝史的角度,或者是文化史、美術史甚至是貿易史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足以獨立出來寫一本書。于是,我多次與陳墾交流,不斷做著減法,最后把內容限定在“瓷器史的重要瞬間”這個部分,其他的部分將單獨成書。
我們今天大多數時候理解的瓷器史基本可以稱為編年史,哪個朝代出現了什么樣的風格,哪個時期誕生了哪件名器。于是,當人們談及宋代的五大名窯與景德鎮窯時,都將它們理解為一種并列關系,各具特色,各領風騷。但事實上,它是一部成長史。宋瓷只是青澀少年,在之后的數百年間,不斷地成長、成熟,有時候也遇到一些困難,甚至出現危機,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所以,我選取了瓷器發展歷史上十個重要的節點,嘗試勾勒出整個瓷器史發展的歷程。在這個成長的歷程中,工藝是它的骨架,歷史、文化與美學是血肉。
瓷器史最重要的節點由一塊塊并不引人注目的破碎瓷片引出,這些瓷片無論如何無法靠“撿”來完成。某塊特殊的瓷片非但根本就撿不到,即使是富于瓷片收藏的藏家也未必擁有。好在得到余駿、余善勇和張揚等諸位先生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補充了撿不到卻必需的瓷片,在此一并感謝。
寫作的過程困難重重,某些問題因了解不深而出現種種錯漏在所難免。不過我把它當作一個學習的過程,心理上也就沒有那么大的負擔,對自己而言,亦收獲巨大。于是,這本書的寫作也成為我個人成長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