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藝術課程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美術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幫助學生塑造美好心靈。鄉村美術教師勇挑美育重擔,創新美術教學模式,優化美術教學方法,不斷提高美術教學質效,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發展。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便是其中的一種教學創新產物,廣大美術教學積極嘗試大單元教學,以大單元為單位組織教學,堅持全面育人理念,強化核心素養立意,整合單元教學內容,營造和美學習情境,開放美術課程資源,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策略,為學生提供適宜的美育,讓學生各美其美,實現“大同美”。
一、鄉村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主要瓶頸
隨著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標準與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雙新\"教育之風吹遍全國所有學校,包括每一所鄉村小學。鄉村美育的號角已然吹響。廣大鄉村教師與時俱進,革新傳統美術課堂,優化美術教學方法,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鄉村美術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的提高,鄉村美育成果,也逐步顯現。然而,鄉村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卻存在瓶頸,未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兩個主要問題。
1.大單元教學內容雜亂
由于大單元教學是一個新概念,剛剛進入教師的視野,因此,許多鄉村美術教師對其內涵理解不透,教學操作上出現偏差。最突出的問題在于單元教學內容雜亂,過分追求單元內容的豐富性。在多數美術教師們的眼中,大單元就是一個大箱子,什么內容都往里面裝,不顧教學是否需要,不管學生能否接受,不顧知識之間的關聯,不管內容之間的順序,從而使得大單元教學內容太多太雜,美術教學內容缺乏結構性,導致大單元變成一個雜貨鋪,成為綜合知識的堆積場。
2.大單元教學方法不當
許多教師對大單元教學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把普通的單元視作大單元,教學方法不當,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模式和方法,教學膚淺而缺乏一定的深度。大單元教學中的單元有別于傳統的單元,不是簡單地把內容疊加組合,不再是教師主導下單向知識傳授教學,而是一個項目單元、問題單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學習過程。
二、鄉村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突破路徑
教育家張騫先生說過:“凡事必求其適”。他主張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差異,為每個兒童創造適合的教育,他強調教學要因材施教,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踐行“各宜”教育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旨歸,突破問題瓶頸,尋找合理路徑。
1.立足鄉村美育視域,拓寬小學大單元美術教學寬度
2020年,教育部提出“美育浸潤行動計劃”,202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以美育浸潤學生,浸潤教師,浸潤學校。其中提到:“要大力推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打造藝術課程活力課堂”。
鄉村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是鄉村美育視域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創新,是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策略創新。鄉村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首先要立足鄉村美育視域,挖掘鄉村特色資源,發揮鄉村地域優勢,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美術課程,豐富鄉村美術教學內容,創新富有鄉土風格的教學方法,拓寬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寬度。要對單元內容進行統整設計,確保內容的有機聯系,使其雜而不亂,要對單元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設計,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使其有條不紊。總之,要構建鄉村特色的、內容寬廣的、結構嚴謹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框架體系。
2.基于“各宜”教育思想,提升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效度
鄉村小學大單元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基于“各宜”教育思想,堅持有教無類,從鄉村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長、潛質,創造適合學生個體的教育,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接受到適合的教育,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在鄉村美術大單元教學中,“各宜\"教育既是一種因材施教,也是一種全人教育,指向全體學生,為了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應當以“各宜”思想為引領,實施鄉村美育浸潤。采用分層教學法。應當根據學生差異分層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設計練習作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支撐。
三、鄉村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策略探索
1.以地域文化為源泉,建構和美美術課程
鄉村美術教師應當以地域文化為源泉,著力開發具有美學精神的地方美術資源,構建和諧美好的美術課程。“和美”美術課程是以“和”為文化基調,以“美”為文化追求,以鄉村資源為美育內容,以大單元教學為方式的校本美術課程,它聚焦于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諧發展”等核心素養,通過發現美、體現美、創造美等豐富的審美實踐活動,對學生實施美育浸潤,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例如,筆者根據學生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挖掘當地鄉村美育資源,以花草樹木、小橋流水、貝殼卵石等為素材,開發了“和美”美術課程,將《美麗的花》《家鄉的橋和塔》《天然的紋理》內容有機組合,設計了繪畫、制作、拓印等系列美術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多個審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現欣賞家鄉的自然美景,感受體驗家鄉的和美文化。
2.以核心概念為引領,整合單元教學內容
核心概念引領下的美術大單元教學,應當有效地建立好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立足鄉村地域資源優勢,選擇有利于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的教學內容和情境素材,創設富有情趣的生活化大情境,設計豐富多彩的系列性美術教學活動。譬如,筆者曾經圍繞“色彩有著不同的明暗度、鮮明度和色相,美術作品可以依靠色彩傳達情感和表達意圖”這一核心概念,打破現有教材編排順序,將四年級的《色彩的冷與暖》《畫家的調色板》《色彩的明與暗》《色彩的漸變》《色彩的情感》等內容重新組合,進行統整設計,以“色彩”為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實施大單元整體教學。
3.以挑戰任務為驅動,培育學生審美情趣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美術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可以采取任務教學策略,通過設計大任務,以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為驅動,同時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提高大單元教學的趣味性與情感性,激發學生美術探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譬如,《畫家的調色板》是“色彩”主題的大單元教學中的一節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色彩的冷與暖》的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色彩對比知識,正確表達對色彩的感覺。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采用任務驅動教學,以“我是小畫家”為大情境,創設了色彩畫創作大任務,引導學生在“色紙排序”“畫筆圍圈”“作品賞析”“色彩對比”“調色游戲”“年畫配色”“繪畫創作”等一系列富有梯度性的任務中提高了挑戰性和興趣,增強了成就感與自信心。任務群為學生注入持續地學習動力,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發現色彩的美,理解色彩的概念與作用,學會運用色彩創造美,審美感知能力與創意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4.以中心項目為抓手,引領學生深度探究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在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應當立足生活沃土,利用鄉村資源,開發項目主題。項目化美術大單元教學,應當踐行“知行合一”原則,以學生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為核心,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審美感知,進行美術創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我以“描繪美麗的鄉村”為項目,利用身邊的鄉土資源,設計系列化活動,把《聚聚散散》《點的魅力》《“五谷”作畫》《主題與背景》有機整合,實施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逐步認識和使用點、線、面,在美術實踐活動中享受創作樂趣,提高創新實踐能力,陶冶高尚審美情操。
讓我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立足鄉村大地,著眼鄉村美育,直面教學現狀,突破問題瓶頸,依托鄉村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策略,提高大單元教學質效,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學而.小學美術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施與評價[J].教學與管理,2020(17).
[2]姚育曉.自媒體平臺美術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提升[J].教學與管理,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