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格式和韻律十分對仗,是獨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具有優美的形式和多樣的內涵。然而,在學習文言文時,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采用背誦和記憶法,并未深入探究其中蘊藏的內涵和各種人文故事,只是淺顯地理解其內容,并未充分結合其創作背景,也沒有通過深入探究其主題和創作技巧,掌握其中蘊藏的情感和思想,不僅不利于學生全面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不利于他們建立系統的批判思維、完善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應設計與學生實情相符的教學任務,借此培養其文言文思辨思維,讓他們一邊思考一邊閱讀,在有效的閱讀學習中,發展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思辨性閱讀的重要意義
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的實踐難度較大,教師并未充分重視思辨性閱讀,也沒有選擇合理的文本及運用方式,阻礙了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的發展。且大部分學生缺乏文言文閱讀興趣,存在文本理解問題,無法提出個人的意見和觀點。而閱讀學習效果關系著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因此,在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審慎選用文本,通過強化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水平,推動其核心素養的發展。思辨性閱讀除了可以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外,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分析、推理和評價信息,進而產生個人意見和觀點。在思辨性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探索、評估和推理文言文,從中習得相應的語言表達技巧,借此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水平;且學生會根據自身已有經歷理解文本內容,并將自身的理解運用于新場景中,這不僅能深化他們對知識及其內在關聯的理解,還可以強化其知識運用能力。思辨性閱讀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對學生三觀的形成意義重大,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思考、大膽質疑和問題解決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
二、小學語文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
1.用文本留白拓展思維廣度
語文閱讀教學十分注重“留白”技巧,強調給學生留懸念。“留白”能夠為學生深入探索語言藝術、領略文化內涵,開辟更豐富的時空維度,也可以優化他們的閱讀學習氛圍,讓其在文本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獨特之處。且學生在教師的“留白”設計中,可以更多維地解讀文本內容,進一步洞察其深層含義,捕捉隱藏的暗示,從而深刻領悟作者的情感表達。
如教師在文言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可以圍繞人教版四下的《祁黃羊》文本閱讀材料,組織學生開展賞析和交流活動,讓他們在閱讀“祁黃羊給薦賢讓位”的傳統故事的同時,感受其中蘊藏的道理,即“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公平辦事”等,然而,《祁黃羊》并未詳細闡述“祁黃羊如何推薦敵手、內部推薦其子”的情節以及“在推薦敵手之際,其家庭成員的反應”“在內部推選其子之時,民眾的反饋”等細節。為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糾正其認識偏差,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想象文本內容,并設置如下補白:“他家人會對外舉仇人的他說些什么?”讓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進行補充發言,闡述自身的見解。雖然他們的對話和補白可能缺乏深度,但是也體現出了學生主動投身于文本閱讀中,積極發揮了自身的個性思維,且與文言文教學目標契合。
這也表明,教師從教材中選取代表性語篇作為學生的閱讀探究文本,可以帶給學生真實的思辨性閱讀體驗,促使他們更加認同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更豐富的文化認知,更寬闊的思維,進一步感受“祁黃羊秉公辦事”“公私分明、處事公正、一心為國”的高貴品格和可貴精神,懂得只有采用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用人制度,我們的國家方能蓬勃發展、日益繁
榮昌盛。
2.用科學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思辨性閱讀中,科學創設問題,組織學生深入思考,是強化其思辨能力的關鍵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文本內容,設計與學生實情相符的問題,借此激發其探究欲,從而深化其思辨深度。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切勿直接向學生公布教材中的答案,可以借助問題引導他們深入剖析和思考文本。其次,可以提出一些層次性問題。教師在了解學生認知現狀的基礎上,可以逐漸加深問題的難度,借此驅動學生積極思考。最后,也要添加一些開放性問題。教師要從多個維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讓他們闡述個人意見和想法。
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將相和》一課時,應科學設置一些能引發其思考和交流的思辨性問題,例如:(1)你認為抱著和氏璧的葡相如真的會去撞柱子嗎?為什么?(2)澠池會見時,秦、趙兩國誰能取勝?(3)你覺得“負荊請罪\"的廉頗真的有罪嗎?學生在回答此類開放性問題時,可以表示認同,也可以表示反對,要結合文本內容闡述個人想法,并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在此類任務中,可以補充他人的回答,發表自身的見解,在相互討論中逐漸形成思辨意識。
再如,教師在《田忌賽馬》一課中,可以結合思辨性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問:(1)孫臏給出的建議有哪些特點?(2)如果在場的人中有你,你會給出怎樣的策略?(3)請你思考下齊威王怎樣才能取勝?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思辨性閱讀學習”,用問題驅動他們辯論和思考,學會多樣化地審視問題。這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課程知識,形成寬廣的思維視野,也可以強化其思辨能力。
3.用文本情境啟迪學生思維
新課標提到了主題、學習、任務和生活等多種情境,教師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思維發展現狀契合的教學主題和課堂情境,拓展他們的思考和探究深度,同步強化其思考能力。想要達成該目標,教師要正確認知構建文本情境的價值,情境構建應結合文本內在場景,并以文本為契機構建或再現社會實際境遇,且要兼顧學生年齡特點和文言文特點,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思辨性情境,真切地感知到思維場域的存在,并由此獲得直接、深刻的個人體驗。
以《自相矛盾》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步驟組織學生解析人物思維過程:首先,用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展示課件中的插圖,包括楚人推銷矛與盾前后的情形,同時配合背景音樂、語音以及文字描述,帶領大家置身于楚人售賣矛與盾的情境之中…其次,用任務驅動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楚國人是如何“普”(夸)他的矛和盾的?這樣夸的原因是什么?再次,想象補白,重現思考過程。豐富叫賣,多角度展示思想空間。利用“情境構建引思”“任務指引顯思”“發揮想象復思”等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出售矛與盾后,楚人的思維演變路徑。
再如,在《田忌賽馬》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步驟組織學生解析人物思維過程:首先,通過再現情景預測思維。孫臏是如何構思并實施調整戰馬出場次序的方案的?讓我們回溯至戰國時代一在一個祥和的夜晚,孫臏其次,目標導向,演繹思考。孫臏是如何逐步構思出取勝戰術的?有依據地闡述文中的重要信息。最后,篩選要素,歸納思維。
4.用實踐教學拓展思辨性閱讀
實踐性、操作性、生長性和啟發性是思辨性閱讀的設計原則,在實際的文言文思辨性閱讀課堂中,教師應著重實踐體驗的融入,引導學生以“行中學”“學中想”“想中辨”“辨中創新\"等方式進行學習。這需要教師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結合他們的實際需求規劃相關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和歸納各類資源,同步運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讓學生長期維持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借此推動學生思辨性思維的發展。如在《兩小兒辯日》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發揮該文本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作用,利用文中觀點和信息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讓他們根據已有的邏輯知識,對文本進行探究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完成表達任務。此外,在教學計劃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實踐性原則,通過逐步深化的任務激發學生展開批判性閱讀。可設置如下任務:
(1)理解推理方式。引導學生將“辯”字作為文言文閱讀切入點,用兩小兒辯的語氣閱讀文本,并用列表法歸納其“主張”“證據(具體事例 + 理論依據)\"“審視角度”,識別證據中的事實與原理,以“三段論”的形式進行推理,根據因果聯系理解其中的邏輯推理方式,探究對立觀點中蘊含的文本深意。
(2)辨析推理過程。學生通過演繹方法對全文形成了初步理解后,教師可以讓他們辨析文本的推理過程,借此發展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下辯題“太陽與人最近、最遠的點分別在何時?”讓他們討論文中的觀點。觀點一:“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則遠。”原因是“太陽初升時就好像車蓬,待正午則似盤碟,這豈非遠觀小而近觀則大的明證?”站在邏輯學層面來說,文中提出了如下原理:離人近的一個事物,眼觀更大,此類推理缺乏效力。實際上,早晨太陽看似更大并非真正尺寸有變,這只是視覺錯覺,其呈現受到多重因素制約。同樣地,文中的推論亦難以成立,皆是根據表象進行決斷。教師要有邏輯地組織學生分析文本觀點的論證步驟,幫助他們理解錯誤所在,借此強化其思辨思維。
(3)反思推理結果。在學生對比分析文本觀點的論證步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推理結論(通過“孔子亦無法判斷”來明確表示無法證實)。孔子面對未解之謎保持緘默,恰好彰顯了他的智謀。他覺得文中提出的見解皆源自個人實踐經歷,然而兩者相互抵悟,引發了他的疑惑。在面對無法輕易定論的情況時,采取審慎態度,待收集更多數據后再行決斷,乃是明智之舉。兩方爭執的根本緣由,在于雙方均未能深入考量對方的論證及其支撐證據,固守己見,未能跨越個人立場界限進行對話。
由此推論可以證明:孔子在面對兩難選擇時,考慮了兩個孩子的立場而難以做出決定,這正彰顯了其高超的智慧——“多智”。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孔子是否真‘不知'\"這一議題,綜合文本素材與個人對孔子的理解,撰寫一篇短文,展現個人觀點并展示批判性思考的發展過程。
5.用多元評價反思批判性閱讀成效
教學評價是衡量學生是否實現既定學習目標的關鍵點,是最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教師要結合教學實情,采取科學的方法評估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效果,根據他們的學習表現,綜合評估其思辨性閱讀成果,衡量其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的發展水平,為思辨性閱讀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借此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標。
(1)圍繞目標細化評價維度。教師要結合小學語文文言文思辨性閱讀的實際要求,基于指向性原則制定教學目標。再根據所制定的目標,確定具體的評價維度,從而結合評價與目標,對學生理性思維發展水平做出綜合評價。
從宏觀角度探究,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思辨性閱讀教學內容,精心構建包含態度養成、觀點表述,以及思維方式等多元指標的評價體系,借此指導學生的閱讀和表達學習;在微觀領域,教師應當以閱讀與表達目標為依據,從三個層面開展精細化的評價工作。
以《田忌賽馬》一課為例,教師在評價學生思辨性閱讀學習情況時,要判斷他們是否能夠依據文本內容形成其獨到見解?能否有序講解田忌賽馬過程?能否結合田忌換馬步驟預測比賽結果?能否根據賽馬過程找到其中的問題等。教師應結合如上維度,對學生思辨性閱讀成果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同步評估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理性思維和精神水平。
(2)聚焦活動敲定評價手段。在設計評價機制時,教師應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狀況,篩選最佳的課堂評價方法。例如,當評估《兩小兒辯日》的教學效果時,第三階段的任務要求學生集中于推理結論,展開深入的自我反思并形成論述,由于該任務及其完成過程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特點,教師應當主動拓展評價主體。組織學生在課中開展小組辯論活動,并進行相互評估,同時向全班分享組內最佳的作品。隨后,讓各組分享交流論文內容與觀點,借此強化組間評估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借助此類評估活動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滋養”其理性認知。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育領域,思辨性閱讀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既是增強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關鍵舉措,亦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此,教師要主動用文本留白拓展思維廣度;用科學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用文本情境啟迪學生思維;用實踐教學拓展思辨性閱讀;用多元評價反思批判性閱讀成效。借此提升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深化他們的文本理解程度,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楊益蘭.明思辨內容,培思辨能力,促素養提升—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初探[J].教育,2024(23).
[2]朱錦濤.學習任務群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探索一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4(21).
[3]黃麗云,凸顯思辨意識,點亮閱讀課堂——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J].學苑教育,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