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美育浸潤”行動下社區微課發展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8):145-147.
中圖分類號:G77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45-03
1研究背景
相關研究顯示,老年群體有較多的閑暇時間。然而,充裕的時間并未轉化為高質量的精神生活,許多老年人面臨社交圈萎縮、興趣活動匱乏的困境。因此,老年群體退休后的生活狀態為參與微課學習提供了天然條件。
美育微課以靈活的時間安排,完美適配老年人時間充裕但缺乏規劃的特點。無論是清晨學習一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手工教學視頻,還是午后沉浸于音樂療愈心靈的課程,微課都能滿足其隨時開啟學習的需求。
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為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緩解社會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維持社保體系正常運行,日本推出了“銀色人才計劃”。
該計劃使老年人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活動,接觸到不同形式的藝術和文化活動,為老年美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更多的資源。例如,一些老年人可能在工作中參與文化藝術相關的項目,或者在業余時間參加由社區或企業組織的美育活動,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和精神生活品質。
2.1國外典型案例
2國內外開展社區美育微課的典型案例
不過,“銀色人才計劃”主要側重于解決勞動力短缺和老年人就業問題,對老年美育的影響相對間接,在老年美育方面的針對性舉措和效果不如在就業領域明顯。
日本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勞
2.2國內典型案例
在老齡化社會進程加速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受到重視,美育課程作為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增強其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在多地展開了豐富且富有成效的實踐。
2.2.1江蘇旅游職業學院助力社區提升老年聲樂素養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基礎部美育課教師走進八里鎮社區教育中心,為老年居民開展聲樂培訓。教師憑借深厚的音樂功底與豐富的教學經驗,精心規劃課程內容,從發聲方法、氣息控制等基礎知識入手,耐心講解并親身示范。課堂上,老人們全神貫注地聽講,踴躍參與互動,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掌握正確的唱歌技巧,歌聲愈發優美動聽。此次合作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擔當,有力推動了社區老年教育事業發展[]。
2.2.2紹興文理學院設計專業師生深入社區傳承非遺與藝術之美
紹興文理學院設計專業師生深入社區,為老年人策劃非遺和書法藝術體驗活動。大學生們將古法造紙術、書法藝術等傳統技藝引入社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提升了藝術技能與人文素養,更帶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耐心地向老人們傳授知識與技巧。在溫馨的互動中,學生踐行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老人們緩解孤獨感,社區凝聚力得以增強,地方美育資源也得到創新性轉化與傳承[3]
3“美育浸潤”行動下社區微課發展路徑
3.1好花紅敬老院背景
好花紅敬老院位于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南部。好花紅村是布依民歌《好花紅》的發源地,也是布依族特定的民族文化符號。好花紅村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示范村”“全國文明村寨”“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評為“黔南州最美鄉村旅游區”。
3.2好花紅敬老院老人情況
通過訪談多名敬老院老人了解到,這些空巢老人缺乏陪伴和關愛,在情感上得不到傾訴,所以產生了孤獨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這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3.3根據地址特色融入美育課程
在鄉村振興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背景下,依托惠水縣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以好花紅養老院為實踐基地,開展美育微課項目。項自深度整合地方文化資源:非遺領域聚焦布依族楓香染、苗族刺繡等傳統技藝;音樂療愈則選用國家級非遺“好花紅調”為核心素材。
3.3.1 非遺技藝—“楓香染”融入美育微課
楓香染技藝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據傳已有數百年歷史。好花紅村地處喀斯特山區,盛產楓香樹。布依族人發現楓香樹脂具有防水、防染特性,于是將其熬制后與牛油混合,替代傳統蠟染中的蜂蠟,形成更適應本地生態的工藝。其紋樣多取材自然(如蕨菜花、蝴蝶、魚鳥等)與布依族神話,寓意吉祥、豐收等。例如,“大瓶花”象征平安,“太陽紋”代表對自然的崇拜。
楓香染美育微課在敬老院的開展(見圖1),能夠為老人們帶來豐富的社交體驗。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老人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設計繪制圖案,選擇色彩搭配,制作出獨一無二的楓香染作品。這不僅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強生活的幸福感。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將楓香染嵌入敬老院美育社區微課,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傳承方式。老人們通過學習和傳播楓香染技藝,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推廣者,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敬老院這片特殊的社區煥發新的生機。
圖1于好花紅敬老院開展楓香染美育微課
3.3.2民歌《好花紅》與音樂療愈的結合
音樂療愈,又稱音樂療法或音樂治療(Musictherapy),是利用音樂、節奏對患有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通過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治療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具體來說,音樂療愈有多種形式,如單純音樂治療、音樂電磁療法等。在心理康復領域,音樂理療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對于抑郁癥患者,舒緩、優美的音樂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能夠穿透內心的陰霾,逐漸緩解其焦慮和抑郁情緒。對于康復訓練中的患者,音樂可以作為一種激勵和節奏引導,提高訓練效率。此外,音樂療愈還能幫助緩解疼痛,分散患者對疼痛信號的感知。
根據《中國民間叢書·音樂療法》(范欣生編著)記載以及眾多古代醫學文獻,音樂療法作為一種古老而有效的治療方法,已被廣泛研究和應用。其中明確指出,特定赫茲(Hz)頻率的音樂可通過共振效應調節人體腦波,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有效舒緩心情,緩解壓力和焦慮,降低血壓及心率,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療效。
好花紅村作為布依民歌《好花紅》的發源地,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旋律單純,是羽調式民歌,也是布依族特
定的民族文化符號。
在中醫和傳統音樂理論體系中,五音“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羽音作為五音之一,對應水,其音調低沉、悠遠、蒼涼,如潺潺流水,具有流動、滋潤、向下的特性。在人體五臟中,羽音與腎相通,可滋養腎陰、溫補腎陽;在情志方面,羽音能夠調節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起到平衡心理的作用。
基于上述文獻記載和理論依據,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團隊選擇了《好花紅》這一符合特定赫茲頻率要求的音樂作品,并結合中醫“五音療疾”的原則進行優化適配。團隊預期音樂作品能夠在播放時,通過其特定的頻率和旋律,對聽眾的神經系統產生積極影響,從而達到舒緩心情、緩解壓力的效果。
為了驗證音樂理療效果,團隊在2024年暑假與寒假期間到好花紅敬老院開展音樂療愈活動(見圖2)。當然,音樂療愈不只是聽音樂這么簡單,志愿者們首先帶領兒童和老人深呼吸,用手碟帶領大家冥想,繼續調整呼吸,進入平靜狀態,享受音樂帶來的療愈。
在活動中,團隊還設置了訪談環節,收集老人對音樂療愈效果的反饋。活動結束后,許多老年人表示,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明顯的放松和愉悅。
基于前期活動的成功經驗和積極反饋,團隊將選擇更多的音樂作品,并嘗試不同的播放方式和時間長度,以進一步優化音樂療愈效果。
圖2于好花紅敬老院開展音樂療愈活動
4“美育浸潤”行動下社區微課發展意義
4.1美育價值與思政教育的雙重彰顯
敬老院的老年人常因社交圈縮小、生活節奏改變而陷入精神孤寂,美育社區微課則成為打破沉悶的心靈解藥。“美育浸潤”行動將非遺技藝、傳統藝術融人敬老院社區微課,使老年人成為文化傳承的關鍵紐帶。
楓香染與扎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數百年的智慧結晶和文化記憶。向老年人講述這些傳統工藝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寓意,如楓香染圖案中常見的花鳥魚蟲象征著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扎染的對稱圖案體現了古人對和諧美的追求,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從而主動承擔起傳承傳統技藝的責任。這種“自然 + 藝術”的療愈模式,被證實能顯著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質量與情緒狀態,推動從消極養老向積極養生轉變。
4.2美育微課奏響銀發長者的夕陽之歌
美育社區微課的音樂療愈課堂是一個充滿溫度的美育實踐場域。區別于傳統音樂教學的技巧訓練,其更注重通過音樂喚醒參與者的情感感知與審美體驗。
音樂療愈社區微課帶來的是雙向的滋養與成長。對老年人而言,參與音樂療愈課程能夠有效緩解孤獨感與焦慮情緒,音樂活動帶來的愉悅感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同時,通過音樂的力量,讓美育以更溫暖、更包容的方式浸潤每個人的心靈,讓老年人在沉浸式體驗中提升審美能力,構建充滿愛與藝術氣息的社區文化共同體。
5結語
在“美育浸潤”行動下,于好花紅敬老院開展的社區美育微課,不僅是藝術教育的延伸,更是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深度關懷。它以美為媒,讓傳統技藝與現代養老碰撞出溫暖的火花,既守護了老年人的精神家園,也為老齡化社會的文化建設與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鮮活樣本。未來,隨著“美育浸潤”行動的持續深化,這些扎根于敬老院的社區微課,必將彰顯出更多元、更璀璨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國發[2021]35號[EB/OL].國務院,(2021-12-30)[2025-03-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
[2]“全齡美育”新探索“晚美學堂”智享研習社授牌[EBOL].寧波市鎮海區人民政府官網-今日鎮海,(2025-03-14)[2025-03-16].https://www.zh.gov.cn/art/2025/3/14/art_1229724585_59377710.html.
[3]非遺進社區,美育暖夕陽[EB/OL].紹興文理學院,(2023-11-20)[2024-10-01]. http://mks.usx.edu.cn/info/1195/4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