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深入推進,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已成為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及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文章旨在構建一個結合定量與定性指標的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通過系統分析醫院財務管理現狀,結合定量數據和定性分析,提出一套多維度的評價框架。以期為公立醫院財務績效管理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對促進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定量與定性指標;杜邦分析法;經濟增加值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7.079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立醫院改革的不斷推進,醫院的財務績效評價已經成為衡量醫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能有效提升公立醫院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財務管理,進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社會影響力。因此構建適用于公立醫院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本研究旨在構建一個結合定量與定性指標的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通過系統性分析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現狀,結合定量數據與定性分析,建立一套全面、多維度的評價框架。
1 財務績效評價的理論框架與模型探討
財務績效評價的理論模型是構建整個評價體系的基石。該模型基于多個理論基礎,如財務管理理論、績效評估理論及系統科學理論。其中杜邦分析法、經濟增加值(EVA)與平衡計分卡(BSC)是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工具。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通過對關鍵財務比率的分解,揭示了醫院盈利能力、資產使用效率和財務杠桿的綜合效應。其基本思想是將凈資產收益率(ROE)分解為利潤率、資產周轉率和財務杠桿三個主要因素,從而全面分析醫院的財務健康狀況。在公立醫院的應用中,杜邦分析法能幫助管理者識別影響醫院財務績效的核心因素,具體如凈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財務杠桿效應等。盡管杜邦分析法在財務診斷中提供了較為清晰的視角,但其忽略了醫院在社會責任、服務質量等非財務方面的表現,因此無法全面反映醫院的綜合運營效果。
資本成本則由醫院的加權平均資本結構、債務成本及股權成本共同決定,是經濟增加值(EVA)計算中的關鍵要素[1]。EVA強調,只有當醫院的稅后凈利潤超過其資本成本時,才真正實現了價值的增加。這一理念促使公立醫院不僅關注財務收益,還需考慮資本的有效利用,避免盲目擴張或低效投資。對公立醫院而言,EVA的應用能引導管理者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醫療服務的持續改進和社會責任的履行,從而實現醫院的長期價值最大化。與傳統財務指標相比,EVA能提供更為精準的投資回報測度,有助于醫院識別創造經濟價值的核心驅動因素。然而EVA模型對財務數據的依賴性較強,且資本成本的估算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可能導致評價結果的偏差。盡管如此EVA作為一種衡量投資效益的工具,在醫院長期財務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平衡計分卡(BSC)作為一種綜合性戰略績效管理工具,將醫院的財務績效與其他關鍵領域的指標進行綜合評價。BSC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及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出發,構建了一個全面、動態的績效評價框架。在公立醫院中,BSC能幫助管理者識別關鍵績效領域,提升醫院在資源管理、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尤其在非財務維度方面,BSC通過引入患者滿意度、員工培訓與發展等定性指標,能更好地反映醫院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潛力,這些定性指標與財務指標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的完整體系。
在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中,需要綜合考慮杜邦分析法、經濟增加值(EVA)與平衡計分卡(BSC)各自的優缺點,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構建一個既關注財務績效又兼顧非財務領域的綜合評價模型。通過整合定量與定性指標,形成優勢互補,從而全面、準確地反映公立醫院的綜合運營效果,為醫院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推動醫院持續改進和可持續發展。
2 定量與定性指標體系的構建
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的定量指標體系涵蓋了財務狀況、盈利能力、運營效率與成本控制等多個關鍵維度,為全面評估醫院的經營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財務狀況類指標中,資產負債率作為醫院財務健康的重要反映,揭示了醫院的債務風險與資本結構,較高的比率通常意味著財務杠桿較大,可能導致償債壓力加重。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則主要衡量醫院的短期償債能力,前者通過評估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覆蓋程度,后者則去除了存貨的影響,更為準確地反映醫院的即時支付能力。固定資產投資回報率是評估醫院資本投資效益的關鍵指標,尤其在公立醫院資源有限、固定資產占比較大的情況下,能幫助管理者判斷資本投入的實際回報。盈利能力類指標包括毛利率、凈利率與綜合收益率[2]。毛利率與凈利率分別反映了醫院在收入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前者衡量醫院提供醫療服務的直接盈利水平,后者則考量醫院在扣除各項費用后的凈盈利能力。綜合收益率則提供了醫院整體財務表現的綜合評價,涉及收入、成本、風險等多個維度。運營效率類指標,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和資產周轉率,反映了醫院資金的使用效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與存貨周轉率揭示了醫院流動資金的周轉狀況,資產周轉率則展示了醫院資產的利用效益。成本控制類指標,如人均成本、單病種成本與成本費用率,能有效分析醫院在資源配置上的效率及其成本管理水平。通過這些定量指標,醫院能清晰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效,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持。
與定量指標相輔相成的是定性指標體系,它從管理效能、社會責任及創新與持續發展等多維度對醫院的綜合績效進行評價,彌補了定量數據未能充分揭示的非財務因素。管理效能類指標關注醫院管理人員的領導力與管理能力,尤其是信息化建設對財務管理效率與決策透明度的影響。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僅能促進醫院財務數據的實時更新和精準傳遞,還能大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時效性。在社會責任類指標中,公益性服務覆蓋率與醫療服務滿意度是最為關鍵的衡量標準。公益性服務覆蓋率反映了醫院在服務低收入群體和弱勢群體方面的責任履行情況,是衡量醫院社會效益的重要指標。醫療服務滿意度則通過患者的反饋,體現醫院在服務質量和患者體驗方面的成效,直接關系到醫院的社會形象與公眾信任度。創新與持續發展能力是評估醫院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科研投入占比和醫療技術創新應用則是衡量醫院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上的表現??蒲型度胝急饶芊从翅t院在創新方面的資源配置,而醫療技術創新的實際應用效果則揭示了醫院在技術進步和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方面的長遠潛力。定性指標體系不僅幫助醫院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運營狀況,還能提升其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驅動的能力,推動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3 定量與定性指標的整合與權重設定
3.1 指標體系的整合方法
在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如何有效整合定量與定性指標是關鍵。為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評估法。這些方法能幫助在復雜的多維度評價體系中,建立系統性且具操作性的框架。成分分析(AHP)是一種通過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將定量與定性指標進行分層歸類,進而利用專家打分的方式進行判斷,確定各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專家評估法則通過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各個定量與定性指標的影響權重進行綜合評估,從而形成對醫院財務績效的全面評價[3]。這些方法能保證在多元化指標之間建立起合理的聯系,并確保評價體系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通過對定量數據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數據的主觀判斷相結合,醫院能更全面地評估其財務績效,并根據實際需求優化管理決策。
3.2 權重設定與綜合評價
在財務績效評價過程中,各個指標的權重設定至關重要。醫院的運營模式、目標任務及戰略規劃等因素都應影響權重分配,從而確保評價體系符合醫院的實際需求。對重點公立醫院的評價體系,可能會強調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等指標,而對一些公益性醫院,則社會責任類指標可能需要賦予更高的權重。因此,權重的設置應基于醫院的戰略目標及其面臨的具體挑戰,結合多維度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因素,確保各項指標能客觀反映醫院的綜合運營水平。權重設定的科學性直接影響綜合評價的有效性。如果權重分配不合理,可能會導致對某些關鍵績效領域的忽視,進而影響決策的準確性和后續的戰略部署。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權重設定通常需要結合專家意見、歷史數據和醫院的長期規劃來進行動態調整,以實現評價結果的精準性和操作性。表1展示了定性指標與財務績效指標的結合情況,通過對不同維度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評價,幫助醫院在制定財務績效評價時進行權重分配。這些指標不僅能幫助反映醫院的財務狀況,還可以評估醫院在管理效能、社會責任履行及創新能力方面的表現。
3.3 定量與定性指標的相互作用
定量與定性指標在財務績效評價中的相互作用,體現了二者在補充與互為支持方面的重要性。定量指標提供了醫院財務狀況的客觀數據支持,通過財務報表中的關鍵數據(如凈利潤、毛利率、資產負債率等)來衡量醫院的經營成果及財務健康。而定性指標則補充了財務數據無法量化的部分,諸如醫院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服務質量、管理效能等。二者結合,能避免單一維度評價帶來的局限性。在實踐中定量指標為定性分析提供了數據基礎,而定性分析則能為定量評價提供背景信息,確保評價結果的全面性與準確性。通過綜合分析,醫院能更好地識別財務健康與社會責任、創新能力等非財務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為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和未來發展方向。
4 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應用框架與實施路徑
4.1 評價體系的應用場景
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在公立醫院中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能有效支持醫院管理層在決策、財務規劃與資源配置等多個方面的優化。在醫院決策中,該體系為管理層提供基于數據的決策支持,幫助管理者科學評估醫院各項運營活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優化資源配置與戰略調整。而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為醫院的財務規劃提供了量化依據,能根據現有財務狀況,識別潛在風險并提前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確保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且在資源配置方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能有效指導資金和資源的合理分配,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配置。例如,基于財務績效評價結果,醫院可以調整重點科室的資源投入或優化業務發展方向,確保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4.2 實施步驟與流程
在公立醫院實施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時,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及綜合性分析至關重要。因此實施過程應包括數據采集、數據驗證與處理、定量和定性數據的綜合分析等幾個關鍵步驟如圖1。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和嚴格執行,以確保最終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首先是數據采集。數據采集是財務績效評價的基礎,醫院應通過多個渠道收集準確且及時的數據。財務數據可以通過醫院的會計系統、審計報告等來源獲得,運營數據則通過ERP系統、績效管理系統等工具進行實時監控。為了收集定性數據,醫院可通過問卷調查、員工滿意度調查、患者滿意度調查等方式獲取。這些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是保證評價體系有效性的關鍵,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醫院應借助信息化手段,如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和電子病歷(EMR)系統,確保數據的實時采集與高效傳遞。
數據驗證與處理是緊隨其后的步驟。醫院應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清洗與校驗,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數據清洗的過程包括去除重復、異常和缺失值,而數據校驗則通過專家審核、交叉驗證等方式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對財務數據,醫院應與歷史數據進行比對,檢查其合理性。對定性數據,醫院可通過訪談、回訪調查等方式驗證數據的真實性。
數據處理和分析則是整個財務績效評價的核心。在這一步驟中,定量數據可以通過傳統的財務分析工具進行處理,如財務比率分析、趨勢分析等,同時結合大數據分析方法(如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等)進行深入挖掘,揭示出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而定性數據分析通常采用專家評估法、德爾菲法等定性分析工具進行量化,以確保定性數據具有可操作性與可信度。在實踐應用中為了平衡定量和定性數據的權重,醫院可通過加權模型、分層分析等方法,將兩者有效結合,避免數據偏差對最終評價結果的影響。
4.3 綜合評價與決策支持
在完成數據收集、驗證與處理后,醫院應結合定量和定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并形成全面的財務績效評價報告。綜合評價結果不僅為醫院的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持,還能幫助醫院識別財務管理中的潛在問題和改進空間。通過這些評價,醫院能優化資源配置,改善運營效率,實現財務目標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在此過程中,醫院還可借助決策支持系統(DSS)等信息化工具,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為管理層提供實時、精準的決策支持。這些信息化工具能有效整合多種數據來源,為醫院的戰略決策提供更具針對性的依據,確保醫院在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時,能做出更加科學和高效的決策。
5 結束語
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不僅是醫院內部管理優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動醫療服務質量提升、保障社會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實施仍面臨一定的挑戰,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通過不斷完善這一評價體系,公立醫院在未來的發展中將能更好地適應改革需求,實現醫療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秀敏.公立醫院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優化[J].鄉鎮企業導報,2024(10):198-200.
[2]何靜.醫院財務績效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投資與創業,2022(08):87-89.
[3]李代芬.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財務績效管理探析[J].質量與市場,2023(17):151-153.
作者簡介:索亞岐(1982-),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績效評價、資源配置效率、運營成本管控;尤曉麗(1982-),女,漢族,河北望都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成本分析及內部控制、資金管理、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