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和加速拓展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進而持續激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廣泛共識。蛇年春節,“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向世界展示了“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也彰顯了杭州創新力量順應AI趨勢、引領潮流的強勁態勢。而正在全力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世界級中軸線的杭州市余杭區,科技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金名片不斷擦亮,全省“科技創新高地”定位得到一致確證,全省“經濟第一區”地位得到有力鞏固。2025年3月16日新華社一篇題為《在余杭,看見未來中國》的報道,更是對余杭經濟社會發展的充分肯定。
余杭于秦朝正式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制史。2001年撤銷縣級余杭市,設立杭州市余杭區。2021年對原杭州市余杭區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設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區。20多年前,余杭區還是傳統的農業大縣;10多年前,余杭區仍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大企業大項目支撐不夠、經濟轉型升級困難等各類問題。但余杭最終走出了一條“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奮進之路,經歷一次次成長蛻變,從傳統農業大縣發展成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郊區,最終蝶變為全省的創新高地。
如今,余杭是阿里巴巴全球總部所在地,匯聚了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級實驗室,以及杭州超重力場、深時數字地球國際研究中心、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杭州北航國際創新研究院等重要創新平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10年前的244家增長至3048家,位居全省第一;孵化器數量由10年前的7家增長至市級以上孵化器73家、國家級孵化器8家;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由14.68億元增長至133.46億元,占GDP比重由1.76%提高到4.55% ;人才總量達4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0% ;市場主體總量達30萬家,位居全省第一;連續四年榮膺全省科技創新最高榮譽“科技創新鼎”;企業人才財政補貼連續四年均超過100億元,總額全省第一。2024年余杭實現GDP3355.7億元、增長 6.0% ,10年前僅為934.4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2298.0億元、增長 10.2% ,占GDP比重達 68.5% ;完成財政總收入80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29.3億元,四項核心指標均居全省第一。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余杭的創新活力。
余杭是如何從傳統農業大縣蝶變為科技創新高地,乃至成為“未來中國”的圖景窗口?從構建科技創新生態的角度剖析,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人才引領、厚植創新土壤、聚力科研重器等是其重要法寶。
“人才引領”是余杭奮起直追的破題密碼,余杭不遺余力為人才創新加速、為人才創業賦能。一是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埋念。積極推進人才友展體制機制改革,在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設立副區級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實施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大力招引海外高層次人才,10余年時間已發展成為全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密集、增長最快的“蓄水池”和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核心區。自2011年成立以來,未來科技城財政總收入從11.7億元上升到600.2億元,注冊企業數從593家增長至67587家,省級及以上領軍人才數從23人增長至652人,核心區人口平均年齡從原本的42歲下降至32歲。二是打造最優的人才服務支持體系。對于人才,余杭始終充滿誠意。2016年余杭區有關負責人帶隊赴波士頓與強腦科技負責人韓璧丞面談,并就腦機接口未來發展暢談三四個小時,最終打動了強腦科技。當然,除了誠意滿滿,“干貨”也必不可少。近年來余杭不斷打響“海創未來”人才品牌,優化“黃金68條”等政策,構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招引政策體系,財政用于企業和人才的政策補貼連續四年均超過100億元,總額杭州市第一。在全市首發推出線下企業(人才)綜合服務中心、線上“余省心”企業(人才)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高效協同,為企業及人才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專業化服務。三是營造最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余杭成功舉辦2019年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活動,承辦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活動,不斷提升影響力。時任浙江省省長李強謀劃推動的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鎮之一——夢想小鎮,落戶余杭。夢想小鎮群英薈萃,活力無限,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隊伍,這些企業創新人才在小鎮筑夢、追夢、圓夢。經過10年沉淀,3600個創業項目、27000余名創業人才在此集聚,274個項目獲百萬級以上融資,總額達160億元。
余杭區始終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進培育優質科技企業,為企業成長提供優質土壤。一是以科技企業引培積累“量變”。2013年,余杭區提出“既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又要鋪天蓋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總體要求,出臺《關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啟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引培專項行動,至2015年底成功創建科創園50個,面積205萬平方米,引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3110家。專項行動破解了余杭區創新主體數量不足的難題,涌現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為余杭區培育稅源、擴大就業、激發區域經濟活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創新的基因。二是以“大孵化器”戰略催化“裂變”。2018年以來,余杭區全域實施“大孵化器”戰略,實現了創新要素的匯聚和裂變,推動區域創新能力逐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構建完善了“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孵化物理空間超1000萬平方米,省級以上孵化器、小微企業園達65家。思看科技、微泰醫療、歸創醫療、智云健康、申昊科技等一批行業“獨角獸”成功孵化上市,創新動力持續進發。三是以未來產業發展實現“蝶變”。近年來,余杭區加快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浙江新型算力中心“萬卡”集群成功點亮,成立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打響“中國飛谷”品牌。以低空經濟為例,2024年6月啟動“中國飛谷”建設,目前集聚了零零科技、迅蟻網絡、昊舜視訊等低空經濟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近百家,覆蓋低空生產制造、技術研發、商業應用、運行服務等諸多領域。布局低空經濟是余杭搶占未來產業高地的一個縮影。2024年余杭連續舉辦三場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加快聚集,蓬勃發展。
隨著世界進入大科學時代,余杭區聚力建設“科研重器”,提升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一是夯實科研重器集群發展根基。近年來,余杭舉全區之力,累計為之江實驗室、北航杭州國際校園等科研載體投入財政資金超300億元。如今,全省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杭州超重力場項目已初步建成,進入試運行階段。全省首個國際大科學計劃—“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落戶,正著力打造全球開放創新合作區。四大省級實驗室創新動力日益顯現,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量子實驗室相繼落戶。二是強化科研重器本土成長紐帶。2023年,余杭區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余杭區服務保障科研重器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完善區內科研重器“一對一”服務保障機制。比如,探索建立“共享人才官”機制,與實驗室定期協商研究和推進人才工作;成立區級創新研究院,為科研平臺提供事業編制“留編引才”。高能級科創平臺也為余杭人才引進提供了新鮮活力。2022年以來,高能級平臺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4人。以“服務”增強“黏性”,和各個高能級平臺之間的紐帶不斷加固。三是打造環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2024年,余杭區啟動環之江實驗室創新生態圈建設,進一步加速科創平臺和余杭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的融合。持續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搭建好人才與市場間的橋梁,鏈接之江實驗室、天目山實驗室等150多個項目與300多家余杭區內企業開展溝通;聯動良渚實驗室創新“雙創博士學院”模式,支持人才“下海”創業;通過“成果轉化訓練營”“實驗室特派員”等模式,有組織地推動之江實驗室、天目山實驗室的青年人才與余杭區企業進行技術聯合攻關、科技成果交易或聯合創業。之江實驗室聚焦智能計算吹響“二次創業”號角,天目山實驗室2024年孵化成果轉化企業8家。
新的起點,新的未來。下一步,余杭將以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為主線,創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繼續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打造創新生態圈,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以高能級科創平臺牽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發展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環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建設,打造“兩大三層多群”創新生態。二是完善轉化體系創新,推進科技成果落地。大力實施“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行動計劃”,構建完善以人才驅動為內核,科研側、企業側雙向奔赴,園區、平臺、金融、服務“四位一體”,形成“一心兩翼雙向四方”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三是強化“兩新”融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構建“ 1+3+X′′ 未來產業培育體系,夯實人工智能基礎底座,布局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類腦智能等三大前沿風口以及X個前沿領域,打造未來產業技術創新高地、應用示范高地、生態集聚高地。
(作者為九三學社杭州市余杭區基層委員會主委,余杭區副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