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嵩縣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于《河南日報》《青年導報》《牡丹》等報刊,出版作品集《伊畔聽風》《詩畫嵩州》。
河洛千載,伊水九曲。
漫過《詩經》冊頁,從歷史深處淙淙而來的伊河水,在帝都洛陽南部,在古陸渾戎地,匯成了一個美麗而充滿靈性的湖泊。一眼望去,渺渺萬頃湖面,碧波蕩漾,水天一色,湖中漁舟點點,沿岸蘆葦青青,鷗鷺翔集,景色宜人。
山得水而秀,水依山更幽。環顧庫區,其周邊熊耳、伏牛、外方三山環繞,中有伊水經流。其實,歷史上這里并沒有這片偌大的水域,而且“陸渾”這個名字,與中原地區的風物人文好像也沒有什么瓜葛。那么,為什么又名曰“陸渾”呢?
陸渾在嵩縣,但比嵩縣名氣大。作為嵩縣人,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尷尬。譬如,當我們介紹自己是嵩縣人的時候,往往接下來聽到的就是這樣一句:“啊,知道,你們嵩山少林寺很有名的!”
人家錯把“嵩山\"當作“嵩縣”,也著實讓嵩縣人不好意思。不過,說起來嵩縣和嵩山還真的有著很深的淵源,并且,嵩縣境內的陸渾,其文化底蘊之厚和歷史名氣之盛,絕不亞于中岳嵩山。
按《嵩縣志》的說法,嵩縣名“嵩”,不是因為山高,而是因為嵩縣境內的外方山乃是中岳嵩山的起脈。這,才是嵩縣之名的正統來由。
那么陸渾之名呢?這得從歷史上的唐堯、虞舜時代說起了。
史載,陸渾至三涂山之間伊河兩岸,古時為一湖泊,天禹治水疏通陸渾口后,湖泊消失,但仍是一片水澤,其間到處生長莘草。莘草,是一種中草藥,味甘,無毒。生山澤,如蒲黃,葉如芥。有莘氏居其地者以地名取姓為莘氏,在夏王朝時期建有莘國,到西周時,有莘國改屬畿內地。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許多地方都得到了開發,但相對于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來說,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北偏遠地區仍十分落后。那里的人們以游牧為生,披長發、穿獸皮,野蠻彪悍,經常騷擾周邊國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平王遷洛后,廢有莘國,時稱“莘地”。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秦、晉兩國為了擴大各自在河洛地區的地盤,同時抵御南方強大的楚國北進,便驅使原本生活在今甘肅敦煌附近的少數民族陸渾戎之允姓部落,經長途跋涉,遷到了伊河中上游伊河川地,以陸渾名之,從此嵩縣地區才有了陸渾村、陸渾嶺、陸渾縣、陸渾關、陸渾山、陸渾水庫等系列地名。
陸渾雖然離周王朝的京畿之地不遠,但當時仍是一片蠻荒之地。陸渾戎自遷入伊河流域后,逐漸舍棄其游牧生涯,而改事農耕生活,并生存了下來。如今,嵩縣田湖鎮有個古城村,就是陸渾國故城所在地。
平王東遷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為了實施北擴計劃,出動大軍,意圖剿滅陸渾戎這一障礙。陸渾戎人生性彪悍,擅長騎射,但不懂征戰兵法,結果大敗。隨后,楚軍長驅直入,直到洛河之濱。此時的洛邑城內,周王室上下早已驚恐不已,只有周大夫王孫滿勇敢地站了出來,表示愿以慰勞楚王的名義前往楚軍大營,探其虛實。
楚莊王對王孫滿驕橫地問道:“九鼎在周,其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一聽楚王竟打探這一標志著天子尊嚴的國家重器,知其有滅周之心,便義正詞嚴地答道:“欲一統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貢,獻金九牧,以鑄九鼎。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成王定鼎于郟廓(今洛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于天。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聞此,天為震驚,沒想到周天子麾下還有這樣的人才,他明白取代周王室權力的時機還不成熟,于是揮師而退。這便是“問鼎中原”這一歷史典故的由來。
那么,陸渾山的地望到底在哪兒呢?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陸渾山,俗名方山,在縣西五十五里”,可知即今西巖山,古又名方山、孤山,今名思遠山、白果樹山、磨鐘山。古籍中,陸渾山通常也泛指陸渾縣內的大山。酈道元的《水經注》也有這樣的記載:“伊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陸渾西山,即陸渾山者也。”
陸渾位于伊河中段,歷史上曾設伊陽縣。伊陽其實是唐先天元年(712年)從陸渾縣分出的一個縣?!缎绿茣份d:“伊陽,畿。先天元年析陸渾置。\"其管轄范圍大約包括今之嵩縣大章、舊縣、車村及欒川潭頭,縣衙在今之舊縣街。嵩縣的舊縣鎮之名即來于此。后伊陽縣置撤銷又復設,在明初前所稱之伊陽縣。明成化十二年,朝廷析嵩縣東、汝州西又復置伊陽縣,隸屬汝州直隸州。明清時屬于汝州直隸州的下轄縣。因與宜陽縣同音,1959年改伊陽縣為汝陽縣,因縣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歷史上,陸渾山深林密、道路險阻,易于設防布陣。勝可馳騁中原,敗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盧氏走商洛,南經南召窺南陽,北越宜陽、洛寧撼陜、潼,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武德二年(619年),唐軍與鄭軍王世充在伊闕陸渾發生爭奪戰;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唐軍與安史之亂叛軍在陸渾一帶展開拉鋸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唐軍于伊闕陸渾剿滅淮西叛軍及魁首圓凈;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李自成率數百騎兵攻破萬安、陸渾、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在陸渾均有激烈的爭奪戰。
陸渾故地,史為京畿。陸渾山是東都洛陽的西南屏障,清流洞邃、風景秀麗,再加上與古都洛陽近在咫尺,這里便成了高人隱遁之處,人文薈萃之地。西晉文人郭文、胡昭,都是著名佛學家,先后都隱居陸渾山。唐代的陸渾山,更是文豪云集,一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宋之問、岑參、白居易、韓愈、皇甫湜及名相季德裕等,都先后在陸渾寓居和游歷,使陸渾成了文化薈萃之寶地。唐杜甫《承聞故房相公靈梓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詩之一:“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彼卫韺W家程顥、程頤曾在陸渾之屏鳳莊講學、著書,并定居于陸渾之耙樓山下,死后葬于陸渾之白虎山東。大儒邵雍常至陸渾與二程會文議事,死后葬于陸渾紫荊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擇葬于陸渾萬安山。
伊河兩岸水草豐美,伊河流域曾是魚米之鄉,最著名的當數伊河魴魚和陸渾稻米了。北魏時期的《洛陽伽藍記》曾這樣描寫道:“洛鯉伊魴,貴于牛羊。\"大詩人白居易更是動情地寫道:“紅粒陸渾稻,白鱗伊水魴。庖童呼我食,飯熱魚鮮香。箸箸適我口,匙匙充我腸。八珍與五鼎,無復心思量”吃陸渾稻,品伊水魴,讓大詩人忘掉了世間的一切美味。
陸渾之南有溫泉。宋之問《陸渾南桃花湯》詩云:“氛氳桃花湯,去都三百里\"韓愈在《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中,亦有“陸渾桃花間,有湯沸如烝\"的詩句,可見詩中的“桃花湯”指的是一處溫泉,并且還比較有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伊水》對伊水陸渾段溫泉也有記載。此溫泉所在地為當為今之飯坡鎮曲里村,當地百姓還習慣稱之為“湯池溝兒”?!扒餃厝猏"為嵩縣古八大景之一。
陸渾湖東面的九皋山,則更有歷史情韻了,山川壯美,鐘靈毓秀,峰奇石秀,林泉幽美。《詩經》里記載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寫的就是這里。
陸渾,是中國諸多典籍中頻頻提及的一個地方。陸渾以其豐厚的人文積淀和卓然不群的歷史海拔,成為洛陽乃至中國的一個著名的文化高地。
陸渾不墨千秋畫,伊水無弦萬古琴。嵩縣古時有“八天景”,基本都與陸渾有關。即陸渾春曉、伊水秋聲、三涂霧雨、七峰疊翠、源頭活水、曲里溫泉、九皋鶴鳴、西巖戴雪。其中的“陸渾春曉”,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陸渾附近的山巖、墻垣上長滿了迎春花,每年花開之時,恰巧就是農歷的立春之日,不早不晚,年年如此。每逢此時,四方人士紛紛前來爭睹春色,人稱“陸渾春曉天下奇”。而“伊水秋聲”,說的是陸渾的水也妙不可言。據村里的老人講,過去在附近十余公里的山澗中,每逢夏秋,伊河水流湍急,靜夜里細聽,水聲錚錚如琴韻。
一湖碧水干年影。今天,當我們站立陸渾湖畔,誰能想到,這片平靜的水面下,曾經是沃野千里的魚米之鄉;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人吼馬嘶硝煙彌漫的古戰場;誰能想到,歷史上楚莊王伐陸渾戎“問鼎中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