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人推進,外語教學的使命已從單純的語言技能傳授,升華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近年來,面對社會對外語人才需求的結構性轉變,高校外語教師被賦予了更高要求:不僅要夯實語言功底與教學基本功,更需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創新多元教學方法,以精準對接不同層次學生的成長需求。作為立德樹人的中堅力量,外語教師同時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使命,這更要求教師在自身專業領域持續學習、不斷進步。
一、高校外語教師核心素養培養
一是崇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職業道德素養是教師素養的核心構成,在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中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帶來直接影響。高校應將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培養的首要位置,建立師德師風長效培育機制。高校培養外語教師核心素養,不僅要側重于專業素養的提升,培養其思想道德修養與行為規范,也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出來,進而在整合二者的基礎上,使教師更好擔當學生成長、發展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要利用自身良好道德修養來感染學生,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培育過程中,應著重強化教師的人文關懷意識,要求教師以平等、尊重的態度關愛每個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耐心細致的個性化指導,激發學生學習內生動力,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
二是精深的語言文化素養。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同時也應該深刻理解目標語言國家文化、歷史與社會背景。在培養高校外語教師該方面素養時應注意兩點:其一引導教師持續深入學習與語言有關的基礎知識,促進教師語言基本功的提升。關注教師跨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教師在兩種語言之間能夠切換自如,從而更精準地對文化差異進行解釋。其二,指導教師了解目標語言國家歷史沿革、文學經典等方面的內容,促進教師構建全面、立體的文化認知框架。高??膳c國際院校構建合作關系,建立常態化國際交流機制,通過聯合科研、學術訪學、文化體驗等形式,以便教師在真實語境中體驗異國文化,增強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理解力。
三是靈活的信息融合素養。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趨勢,高校外語教師需具備技術賦能教學的融合創新能力。這要求教師既要熟練掌握智慧教學工具,更要形成數字化教學理念。高校應推動新媒體技術與外語課程深度融合,鼓勵教師運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創設沉浸式語言環境,打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使學生有動力、有熱情參與外語課程的學習。同時,需完善教師信息化發展支持體系:一方面引進智能教學系統、語言學習分析平臺等先進工具;另一方面開展分級分類培訓,重點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混合式教學實施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四是自主的專業學習素養。該素養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核心在于教師能否按需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并有效利用資源進行系統化終身學習。高校應引導教師制定個性化發展規劃,將個人職業目標與教學改革需求相結合,針對教學薄弱環節精準研修。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專業學習應堅持知行合一,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教師需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學術研討活動,和更多教師分享經驗、相互啟發、合作學習,保證專業能力始終處在動態優化、持續提升的狀態中。
二、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一是構建教師專業發展與個人規劃協同機制。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與課程改革的雙重挑戰,高校外語教師需建立專業發展與職業規劃聯動體系。在課程理念迭代、評價體系重構的背景下,課程的評價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從以往只注重結果開始轉向注重過程、能力的綜合評價。高校外語教師作為知識與學生之間的紐帶,角色已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教師要秉持積極、主動的態度,有機整合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要從自身實況出發,將近期、遠期的發展規劃科學制定好,既要包括語言技能的提高、專業知識的提升,也要保證教育理念、教法等隱性素養的跟進。在規劃制定中,教師也要在自身興趣、特長和社會需求等方面綜合考量,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可操作性。教師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不應故步自封,要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學術會議,對他人成功案例、實踐經驗進行了解,從中汲取靈感、智慧,使自身創新思維得到激活,進一步推動自身專業發展。
二是健全教師多維反思與持續成長體系。教師的職業生涯中,要時刻保持自我反思、成長,不斷鞏固專業發展的基礎。這要求教師應不斷反思與教學有關的各要素,如理念、目標、內容、模式、方法、評價等,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調整,確保自身教學工作能夠與教育改革實際需求相匹配。第一,教師需注重對自身教學習慣的反思,圍繞習慣背后的教學理念、理想與思維等進行研判,判定習慣背后的教學要素是否與學生發展需求相匹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調整。第二,在自身教法上進行反思,探索教學方式的應用是否與學生認知特征相匹配、能否調動學生熱情、能否推動學生的高效學習等。運用課堂觀察、學生反饋、學習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評估教學策略與學生認知特點的適配性,探索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整合的創新路徑。第三,教師也要對學生的成長給予更多關注,不斷反思自身教育教學工作能否保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能否為學生綜合、全面發展指引方向。第四,對自身專業素養、道德素質進行反思,思考自己的這些情況能否適應教學要求,同步對照教師專業要求,從語言能力、文化素養、信息技術融合等維度開展自我診斷。第五,將反思成果轉化為教學改進方案,形成“反思一實踐一創新”的良性循環,達到持續創新教學工作的目的。
三是完善學校支持性體制機制建設。高校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支持,高校應構建“培訓一評價一資源\"三位一體的教師發展保障體系,引領、輔助教師專業發展。第一,高校需健全培訓體系。設立專門的教師發展中心,將外語教師定期組織培訓,例如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短期進修等,推動教師知識體系的更新,促進教師對最新教法、技術手段的掌握。第二,建設科學評價激勵機制。高校在衡量教師專業發展成效時,不應僅以教師的科研論文數量作為唯一標準,還要在教師教學效果、課程開發能力等諸多方面綜合、全面考量。設定的考核指標要突出多樣化的特征,以鼓勵教師立足多個領域,并通過物質、精神等獎勵,進一步調動教師持續成長的動力。第三,堅持校園文化開放共享。高校需突破院系、學科之間的界限,構建一體化合作平臺,深化高校外語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間交流溝通,拓寬學術視野。在資源保障方面,高校也要在信息技術資源上持續投入,引進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訂閱權威的電子期刊庫,為教師提供充足研究資料和便捷的工作條件,推動教師在專業化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總之,我國高校已在推動外語教師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獲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構建“國培一省培一校培\"三級培訓體系、實施“教師發展攀登計劃”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等舉措,已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面對數字化變革與教育評價改革的新要求,未來高校應把握兩個維度:一方面,大力強調個性化和終身學習的理念,組織教師專業培訓,指導教師積極、自覺學習;另一方面,高校應建立更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勵教師持續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并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唯有如此,方能打造一支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新型外語師資隊伍,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保障。 ?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