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昭君出塞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昭君的形象也不斷被各個朝代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塑造。文學家塑造的昭君形象與史學家有所差異,差異的原因在于王昭君形象的塑造過程中會融入當時的意識形態。
昭君出塞的故事歷經千年流傳,在史冊記載與民間傳頌中生生不息。這個動人的傳說猶如一幅壯闊的邊塞史詩畫卷,經過歷代文人的藝術渲染,塑造出一位美麗而堅韌的女性形象一一她以柔弱之軀擔起家國重任,毅然踏上和親之路,促成漢匈兩族長達數十年的和平交往。在歷史敘事中,昭君被描繪成溫婉堅毅的女子,其故事被賦予了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崇高的人生境界,而昭君精神也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但歷史上的王昭君果真如文學作品中那般柔弱嗎?作為最早記載昭君事跡的史書,《漢書》與《后漢書》呈現了與我們固有認知迥異的昭君形象一一班固與范曄筆下的昭君,并非為民族大義被動犧牲的悲劇角色,而是一位具有自主選擇能力與政治智慧的非凡女性。在這些史家客觀的記述中,昭君形象突破了單一維度的悲情敘事,展現出更為立體真實的面貌:她清楚自身利益所在,并善于運用自身優勢達成目的。在他們的歷史書寫下,昭君的形象更加真實、生動。
一、《漢書》中的昭君出塞
翻閱《漢書》,班固在描寫這位偉大女性時,僅僅只有數十個字,與王昭君后來的文學形象相比,可以說得上是冷漠:
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單于自言愿婿 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 單于。單于歡喜。
《漢書》對王昭君出嫁后的生平記載頗少,僅對其后裔情況略有敘述。王昭君與匈奴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師,后被封為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去世后,王昭君按照匈奴的習俗,復嫁給新繼位的單于,即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也就是復株累單于。在這次婚姻中,王昭君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名為云,又稱須卜居次,小女名為當于居次。
時間流轉,歷經成帝、哀帝、平帝三朝,漢朝的政治風云變幻,而匈奴的單于也經歷了復株累若單于、搜諧單于、車牙單于、烏珠留單于的更替。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王昭君本人的消息仿佛石沉大海,直到約三十年后,歷史的目光才再次投向了她的長女云。
二、漢匈關系的轉變
漢匈關系歷來復雜,漢初匈奴強勢,漢朝位于弱勢地位。因此漢朝往往派出和親公主,向匈奴求和。漢武帝在位時期,漢朝處于強勢,匈奴往往會派出單于之子侍奉漢室,表示臣服。漢平帝在位時期,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她的侄子王莽把持朝政。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漢廷要求王昭君的長女云(須卜居次)進宮侍奉太皇太后。云的身份特殊,她既是王昭君的血緣延續,也是單于之女,又是匈奴大貴族的妻子。云的入侍,是當時漢匈關系的縮影,同時也使得漢朝宮廷和王昭君再次產生了聯系。
王莽當政時期,匈奴改變了以往單于之子入侍漢宮的慣例,轉而讓云入侍漢宮。這種改變與云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云作為王昭君之女,在血緣上與漢宮有聯系;其次云的個人動機也不可忽視,她入侍漢廷可能是出于對母國的向往,也可能是為了保持漢和匈奴之間的溝通和聯系,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稘h書》記載:
烏珠留單于立二十一歲,建國五年死。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與中國和親,又素與咸厚善,見咸前后為莽所拜,故遂越輿而立咸為烏累若鞮單于。
烏累單于咸立云、當遂勸咸和親。天鳳元年,云、當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虜塞下,告塞吏曰:欲見和親侯。和親侯王歙者,王昭君兄子也。中部都尉以聞。莽遣歙、歙弟騎都尉展德侯颯使匈奴,賀單于初立。
天鳳二年五月,莽復遣款…等六人… 至塞下,單于遣云、當子男大且渠奢等至塞 迎…封骨都侯當為后安公,當子男奢為后安 侯。
這段文字雖然沒有出現王昭君本人,但是漢朝與匈奴的往來卻是以昭君為中心,其中的關鍵人物是王昭君的女兒、女婿、侄子。
更始元年(23年),王莽被殺,這一事件對漢匈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昭君的女兒云和外孫奢也在這場戰亂中喪生?!稘h書·匈奴傳》中的結局是:
“更始二年冬,漢遺中郎將歸德侯諷、大司馬護軍陳遵使匈奴…因送云、當余親屬貴人從者。”
班固對王昭君的記載,聚焦其作為漢匈特殊政治紐帶的歷史價值,僅簡要記述其出塞背景與事件始末。對于昭君在塞外的生活境遇及其羈旅懷鄉之情,史筆沒有記載。這種書寫范式折射出傳統史學的典型特征一一女性往往被簡化為政治外交的符號性工具,而非獨立的個體。
更始三年(25年),赤眉軍進入長安,《漢書》的記載也止步于此。想要了解昭君后代的故事,我們必須翻開范曄的《后漢書》。在范曄筆下,我們發現昭君的形象與前朝班固的記載有所不同。
三、《后漢書》有關王昭君的描寫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闕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闕氏焉。
與班固相比,范曄所處的南朝更加遙遠,但《后漢書》的記載卻更為詳細?!逗鬂h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時隔久遠,范曄是如何得知這些細節的呢?這可能是基于文獻資料和民間傳說故事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范曄在《后漢書》中豐富了昭君的個人形象,不僅補充了她的籍貫(南郡),還特別強調了她是自愿出塞,使這一歷史人物更具個性與情感色彩。這一書寫傾向與南朝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一當時男女關系相對自由,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因而史家更關注昭君的個人經歷與內心情感。《后漢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史書的書寫框架,融入更多文學化的表達,使昭君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范曄在《后漢書》中提到,王昭君因久居深宮未得寵幸而心懷積怨,主動請命出塞。書中對其容貌的描寫“豐容靚飾,顧景裴回”,若結合現代化妝藝術的視角,可推測她或許并非天生絕色,但深暗妝飾。昭君以精心修飾的儀態出現在呼韓邪單于面前,最終贏得青睞?;楹蟮恼丫粌H為呼韓邪單于誕下二子,更在其死后被繼任者復株累單于納為闕氏,又生二女。她所培育的子女都傾向漢朝,且具備掌控匈奴政局的能力。這解釋了為何她能被尊為“寧胡闕氏”一“寧胡”之號暗示其具有穩定匈奴的能力。史書對昭君出塞后的心理活動與政治抉擇幾乎只字未提,但透過其子女的政治取向與成就,我們可窺見一位深謀遠慮的母親形象。
班、范二人都有意地忽視了王昭君自身的諸多個人事件。比如,在呼韓邪單于死后,她是如何說服新單于立她為闕氏的?她又是如何說服新單于,讓他將自己和呼韓邪單于所生、當時年紀不超過兩歲的知牙師納入繼承人行列的?她又是怎樣在匈奴培養出心系漢朝,同時還有能力操控匈奴政治事務的兒女的?
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書·卷九四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 范曄.后漢書·卷八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