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治理的緊迫性正推動經濟發展模式深刻變革,探索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轉型路徑成為各國共識。在此背景下,傳統工業城市因長期依賴礦產開發而形成特定產業格局,雖曾為國家工業化進程提供重要支撐,但隨著資源儲量銳減與環保要求提高,其產業結構單一、能源效率低下等問題日益凸顯。數據顯示,部分資源型城市單位GDP能耗超出全國均值兩倍以上,既制約了經濟活力又加劇了生態負擔。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資源型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破解產業路徑依賴,通過技術創新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培育綠色產業生態體系,從而緩解資源約束壓力,構建區域競爭新優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
載能力,將環境保護融入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綠色發展理念通過貫徹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技術創新、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污染物的減排以及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目標不僅是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更要求世代永續發展,是全面、長遠且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理念。
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它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的核心在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有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還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與低碳經濟概述
綠色發展理念。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是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亮麗底色。作為新時代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其核心在于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共進,強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
綠色發展理念與低碳經濟的關系。綠色發展理念與低碳經濟緊密相連,綠色發展理念為低碳經濟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價值導向,綠色發展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正是低碳經濟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低碳經濟得以更好地規劃和推進,確保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而低碳經濟則是綠色發展理念在經濟領域的具體實踐和重要體現,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綠色升級、技術創新應用等,能夠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各項要求。綠色發展理念強調的是一種全面的發展模式轉變,而低碳經濟側重于經濟領域的低碳轉型。
資源型城市發展與低碳經濟的內在聯系
資源型城市發展現狀對低碳經濟的影響。資源型城市長期依賴自然資源開發形成單一產業結構,其發展模式與低碳經濟存在內在張力。以山西大同為例,作為全國重要煤炭基地,其傳統經濟模式高度依賴煤炭開采與粗加工,煤炭消費占比長期超過 80% ,單位GDP能耗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高碳鎖定效應不僅加劇能源消耗,更導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產業結構的剛性特征進一步放大轉型難度,傳統能源產業的技術依賴和路徑依賴形成雙重掣肘,使得低碳技術替代和產業轉型的成本急劇上升。
低碳經濟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低碳轉型正在重塑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范式,為其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如大同市通過能源結構低碳化改造,新能源裝機占比已突破 50% 光伏領跑者基地年減排二氧化碳超百萬噸。這種結構性轉變催生產業升級效應,數字產業、高端制造業等低碳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秦淮數據等龍頭企業帶動形成超300萬臺服務器的算力樞紐。環境質量的提升同步增強城市吸引力,靈丘縣大數據產業園憑借綠色電力優勢,吸引20余家高科技企業落戶,新增就業崗位超萬個。這種多維轉型路徑不僅破解了“資源詛咒”困局,更構建了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正向循環。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打破。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對能源需求巨大。在這種模式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等,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雖然推動了經濟增長,但也帶來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幅增加。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注重規模擴張,忽視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導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
低碳技術尚需突破。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目前,我國在低碳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能源領域,雖然我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能源存儲、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上還不夠成熟。
能源消費結構轉變難度大。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長期超過 50% 。而煤炭的燃燒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與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相比,煤炭的碳排放強度更高。由于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特點,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短缺,短期內實現能源消費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難度較大。
資源型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化對策
轉變經濟發展理念,實現發展模式轉型。資源型城市要摒棄傳統的以資源開采和消耗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理念,樹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通過舉辦各類環保講座、低碳經濟論壇等活動,提高企業和居民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將低碳發展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引導政府部門重視低碳經濟發展。例如大同市明確了通過煤電三改聯動項目,使現役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時以下,同步推進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 50% 的戰略目標。企業層面應積極構建ESG(環境、社會、治理)管理體系,如某國有煤礦引入充填開采技術,使煤炭回采率從 65% 提升至 82% 既延長礦井服務年限又減少地表塌陷。對居民可推廣碳積分激勵機制,將步行、公交出行等低碳行為納入信用體系,同步建設社區光伏車棚、余熱供暖等普惠設施。
完善政策配套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政府應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在財政政策方面,要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設立低碳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低碳技術研發、新能源產業發展、節能減排項目建設等。例如,對投資新能源項目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對采用低碳技術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在稅收政策方面,對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征收碳稅,提高其碳排放成本,促使企業減少碳排放。同時,對低碳企業和項目給予稅收減免,如對新能源企業免征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如大同市近年設立10億元綠色轉型基金,對氫能制備企業給予最高500萬元設備補貼;稅收政策實施階梯式碳稅,對水泥熟料企業按碳排放強度征收10—50元/噸差別稅率;金融領域創新碳配額質押貸,某光伏企業憑20萬噸碳配額獲得2500萬元低息貸款。
加大清潔能源開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資源型城市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大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例如,一些擁有豐富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的城市,應積極發展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光伏電站。例如,大同市推動“煤一電一材”“煤一化一氫”融合發展,利用煤矸石生產微晶玻璃,年消納固廢30萬噸,產品附加值提升4倍。新興產業方面,布局氫能裝備產業園,引進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生產線同步建設加氫站網絡。現代農業領域發展“光伏 + 設施農業”融合模式,在采煤沉陷區建設200MW農光互補基地,實現土地立體化利用。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資源型城市要擺脫對單一資源產業的依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一方面,要對傳統資源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煤炭產業可以通過發展煤炭清潔生產技術,提高煤炭洗選比例,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培育和發展新興低碳產業,如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政府應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新興低碳產業,培育產業集群,比如可以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吸引相關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此外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低碳服務業,如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文化旅游等,以文化旅游產業為例,資源型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可通過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打造旅游品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繁榮。
培育完善低碳市場,促進良性有序運轉。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場,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資源型城市應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對企業的碳排放進行量化管理,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減少碳排放。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中,企業可以通過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額獲得收益,而碳排放超標的企業則需要購買配額,從而促使企業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措施,降低碳排放。政府可以搭建低碳技術交易平臺,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技術交易服務,加速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資源型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盡管我國資源型城市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面臨著經濟發展模式、科技水平、能源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等多方面的挑戰,但通過轉變經濟發展理念、完善政策配套體系、加大清潔能源開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完善低碳市場等一系列路徑優化措施,資源型城市能夠逐步克服困難,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