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嘉庚》:傳記影像的“紀錄-技術-本真”敘事探索及主流價值觀傳播

2025-08-13 00:00:00林宇陽譚筠鵬
電影評介 2025年11期
關鍵詞:陳嘉庚傳記紀錄片

【作者簡介】林宇陽,男,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影視文化及傳播研究;譚筠鵬,男,廣西環江人,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媒介傳播及有聲語言創作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高校共青團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研究”(編號:20720231073)階段性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當下,紀錄片作為“國家相冊”正擔任著歷史記錄者、文化傳承者、價值傳播者的三重角色,特別是就歷史文化紀錄片而言,內容呈現的重點在于過去的歷史,但其傳播價值和意義在于時下與未來。[2]

當前,歷史文化紀錄片的題材從宏觀歷史向微觀歷史、從歷史事件向歷史人物延伸。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傳記紀錄片,往往展現了人物一生或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生活狀態、命運遭際和思想發展,并遵循記錄真實生活、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的創作原則。3新歷史主義學者海登·懷特(HaydenWhite)認為,影像表達了歷史事實,也表達了人們對歷史的見解,他提出了“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這一概念。4由此觀之,傳記影像中的人物既是歷史本真,也是創作者的想象、言說與建構,還是觀看者也在現今社會文化框架的影響下,在頭腦中構建了人物形象。近年來,傳記紀錄片融合紀實影像、口述歷史、情景再現以及虛擬影像等多種方式,拓寬了話語表達的邊界,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會“削弱文獻史料”“分散對于人物的注意”,造成主旨觀點的失焦。5因此,紀錄片如何在“歷史還原”的維度上突破發展,通過技術賦能與敘事創新實現“紀錄本真性”與價值傳播的有機統一,成為學界與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百年家國路,既是一部個人奮斗史詩,更濃縮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走向復興的集體記憶,代表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2025年4月6日上映的文獻紀錄片《陳嘉庚》,以數字技術激活歷史文獻、以傳記敘事彰顯主流精神、以美學表達升華文化價值,為探索紀錄片中國式話語表達與傳播主流價值觀提供了創新樣本?!蛾惣胃饭卜譃椤哆^番》《啟智》《救亡》《抉擇》《歸航》五集,有不少專家學者對該片做出高度評價,認為“立意高,視野寬,敘事有深度,達到了新時代弘揚嘉庚精神的目的,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與思想性”①?!蛾惣胃返膭撟鲗嵺`表明,傳記紀錄片可通過“紀錄一技術一本真”的創作路徑,將技術工具性轉化為意義生產性,使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根植于歷史真實與人性溫度的交織之中。本文主要探討三個核心問題:其一,數字技術如何重構紀錄片的“本真性”邊界,在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中激活歷史記憶?其二,傳記影像如何通過個體與歷史的意義互動,實現價值觀的傳播?其三,紀錄片如何創新審美體驗,有效地傳播人物形象與歷史本真?以《陳嘉庚》為觀照,本研究希望探索打造兼具歷史深度、情感溫度與思想高度的傳記影像的新路徑。

一、傳記紀錄片的“數字文獻”與“數字景觀”敘事探索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視聽藝術工業化生產也在逐漸向數字工業化生產轉向,即在以往“明確分工”“生產協助”等工業化生產基礎上向著數控自動化、AI式工業自動化等方向演進,AI正從“工具”轉變為“合作者”,重新定義紀錄片的創作流程和觀看方式。《陳嘉庚》在制作過程中融合AI影像生成、舊影像修復等新影像技術,創新歷史再現手法,活化檔案資料,這也成為該片區別于過往陳嘉庚等歷史人物題材紀錄片的顯著特征??傮w來說,《陳嘉庚》在“數字文獻”與“數字景觀”中進行了敘事創新探索,在進一步增強傳記影像的厚重性和觀賞性的同時,實現了歷史本真的建構與記憶空間的創造。

(一)文獻數字化與文獻影像化:歷史本真性的表達

《陳嘉庚》被出品方定義為一部“文獻紀錄片”,這體現該部人物傳記影像的核心立足點在于“文獻性”。文獻紀錄片是真實的、非虛構的“新發現的知識單元”的影像載體。學者肖平認為,文獻紀錄片對原狀真實的追求,使這一類型的紀錄片最具有紀錄片傳統原創的認知功能,紀錄片的“新發現的知識單元”決定了這一紀錄片是否具有文獻性。因此,一部成功的文獻紀錄片,離不開其史料文獻價值的開掘[8,離不開其所具備的新信息與新發現。在影片制作中,創作團隊以“文獻數字化”和“文獻影像化”的方式,較好地開掘了史料價值,在紀錄中展現歷史的本真性。

在前期準備過程中,主創團隊整理、爬梳了《南僑回憶錄》《新中國觀感集》《陳嘉庚言論集》等書籍和文獻,廣泛搜集歷史照片、報刊檔案及紀錄影像,拍攝超過1000張老照片、舊報紙及相關文獻、文物,將人物歷史文獻進行了詳盡的數字化。如果說“文”是指一切有書面文字記載的東西,那么“獻”便指向非物質的媒介方式對歷史文化知識的記載,尤其是口述史。[主創團隊采訪歷史親歷者、見證者、專家學者60多位,包括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孫女陳佩儀,陳嘉庚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朱水涌等。該片還搜集到不少已故南僑機工的采訪實錄,留住了寶貴的歷史材料。通常來說,人物傳記紀錄片容易陷入匯編材料的代言性敘述,因此,注重第一手文獻的研究與前期采訪分析顯得尤為重要[0],對于陳嘉庚的“文”和“獻”的豐富與深入,確保該片首先具有良好的文獻價值與史料價值。

基于文獻數字化后的數字化文獻,主創團隊能夠更好地分析研究文獻內部結構、知識的組織與表達,更好地還原歷史現場,并通過影像化,幫助人們發現文獻所蘊含的信息和知識。在第二集《啟智》中,主創團隊就將陳嘉庚給著名教育家、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的信進行3D動畫制作,直觀地展現了陳嘉庚認為“廈門大學非速辦不可”的五大理由,真實地展現了陳嘉庚“教育救國”理念。在第三集《救亡》中,影片一開始就通過情景再現,還原了陳嘉庚發出賑濟山東難民的通告的場景,其中主創團隊制作了《怡和軒今日發出重要之傳單》的復制品,作為視覺焦點與敘事主線。彼時陳嘉庚正擔任新加坡華人社團怡和軒俱樂部的總理,《怡和軒今日發出重要之傳單》是他為“濟南慘案”呼吁華人社團與個人投入籌款賑濟所作的重要通告,也是重要歷史文獻。傳單中陳嘉庚以激昂而懇切的言辭,喚起華僑社會的民族情感和責任意識,指出“凡我華胄,莫不心摧”,強調“濟南慘案”不僅是一地之痛,更傷害了整個中華民族。在數字文獻動畫的背景中,印刷工匠緊急趕工、傳單四處張貼,形成了具有視覺張力的畫面。

影片還以虛擬影像形式展現陳嘉庚在隱匿爪哇期間創作的《述志詩》手跡、《南僑回憶錄》手跡等等,這些文獻史料通過“物的在場”與“人的敘述”雙重驗證,構建起跨越時空的實證網絡。文以載道,文獻紀錄片的基礎是文獻,影片對大量罕見文獻的數字化整合與展示,是對新知識的揭示,也是對歷史本真的發現與還原。數字文獻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也得以實現“紀錄一技術一本真”的敘事創新,技術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史料的搜集與整理效率,夯實了傳記影像的敘事基礎,一方面又創造了文獻的沉浸式體驗與多維表達空間,豐富了人物塑造的層次。

(二)數字景觀:記憶空間的創造與體驗

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依照歷史圖紙與文獻構建“數字景觀”。在CG特效、三維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的加持下,離散的文獻與記憶被轉化為可感知、可交互的立體化歷史場域,為觀眾提供了更具臨場感與情境感的觀看體驗,突破了傳統紀錄片“畫面 + 解說”的線性敘事模式。數字景觀作為傳記紀錄片追求原狀真實的嘗試而具有認知革命性,它既創造出“虛實共生”的多維歷史空間,也創造了讓觀眾聯系實際、刻寫集體記憶的“回憶空間”。

技術驅動的空間生產,不僅拓寬了紀錄片的敘事維度,更通過“在場性”體驗的營造,拓展了觀眾對歷史人物的記憶認知。在第二集《啟智》中,模糊的歷史照片通過AI算法得以修復和還原,影片再現了19世紀20年代集美學村的多個建筑。不僅是學校大禮堂和教學樓群得以再現,電燈廠、自來水塔、大操場等公共基礎設施也“走馬燈”式依次浮現于熒幕前。海德格爾認為,記憶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被鎖定在空間中,空間具有喚醒記憶的某種力量[11],數字景觀正是以技術理性詳細再現承載陳嘉庚教育理念的物質空間。“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陳嘉庚的教育思想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中不斷具象化,數字技術在此超越了工具屬性,數字景觀成為激活歷史記憶、傳承文化基因的媒介。

地點本身可以成為回憶的主體,成為回憶的載體,阿萊達·阿斯曼(AleidaAssmann)提出了地點對于文化回憶空間建構的重要意義。[2在第五集《歸航》中,影片根據陳嘉庚的手稿和設計圖,在實景基礎上采用AI影像還原了集美學村校舍與廈門大學建南大會堂的建設過程,并且特意展現了“嘉庚瓦”的設計和生產過程,用建筑細節表現本真性。影片在現實地點的實景基礎上,以“一磚一瓦”的數字化重建,動態呈現“穿西裝、戴斗笠”的嘉庚建筑風格,復原了黃炎培當年參觀廈門大學校址時所暢想的“山坡上下,樓宇巍峨,弦歌之聲,與海潮相答”景象,更彰顯了陳嘉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哲學。其中值得注意的是,AI影像將現實現存的靜態歷史建筑“活化”,賦予動感,在與實景畫面相互輝映的同時,實現了“一鏡到底跨時空式”的視覺創意。[13]這種基于現實地點,將熟悉事物“陌生化”的呈現方式,滿足觀眾對歷史的好奇與想象,進而激活了文化遺產的當代意義,形成“歷史-現實”的對話結構,建構了文化回憶空間。數字技術的創造并未消解歷史嚴肅性與現實實在性,反而實現了“紀錄一技術一本真”的有機統一。

數字景觀的構建本質上是創造“記憶之場”。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PierreNora)曾將任何能夠在集體層面喚起民族記憶的文化現象(無論物質的、社會的或精神的)稱為“記憶之場”[14],它是實在的、象征性的和功能性的場所,能夠留駐記憶,抵抗消逝?!蛾惣胃匪鶆撛斓臄底志坝^,將散落的歷史碎片轉化為動態的“記憶之場”,在虛實交織中完成嘉庚精神的當代講述,使觀眾在沉浸體驗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情感召喚,實現集體記憶的刻寫。數字景觀的構建并非單純追求視效奇觀,而是以歷史文獻為依據、以技術手段為工具、以沉浸體驗為載體,探索出一條歷史建構與記憶再現的新路徑。正如鮑德里亞(JeanBaudrillard)所強調的那樣,景觀不僅是現實的替代,更是一種超真實(hyperreality)的再現模式。5這種基于文獻資料而建構的數字景觀,不僅發揮了史料價值,更通過激活觀眾的認知想象與情感共鳴,創造了新型的、跨越時空界限的傳記影像敘事模式。

二、傳記與歷史的合奏及主流精神的復原表達

近年來的傳記影像多以人物生命歷程為主線,聚焦其命運軌跡、情感關系、地域關聯或鮮為人知的故事,力圖多維度刻畫歷史人物的生命圖景。[16如何通過個體經驗講述民族精神和國家命運,以“見微知著”擺脫“宏大敘事”,始終是傳記影像創作的難點?!蛾惣胃吠ㄟ^“個人史一民族史”的互文結構,將個體生命經驗轉化為民族精神的象征符號,復原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主流精神,以個體故事實現主流價值觀的柔性傳播。

從整體來看,《陳嘉庚》分為《過番》《啟智》《救亡》《抉擇》《歸航》五集,而這五集的名稱象征著陳嘉庚人生軌跡的五個關鍵階段及其精神內核。每一集既是時空切片,亦是精神符號的編碼系統。《過番》復原了陳嘉庚16歲離鄉前往南洋學習經商的經歷,在父親生意失敗后,他憑借過人才智開米廠、種黃梨、做橡膠、辦商報,建立起廣布世界的商業王國。《啟智》展現了陳嘉庚為祖國教育事業傾盡所有的精神,他先后創辦資助了118所學校,在海內外培養了大批人才?!毒韧觥分v述了陳嘉庚舍己為國,領導南洋華僑投入抗日運動的光輝事跡。《抉擇》體現了陳嘉庚始終在時代洪流中明辨是非,看到“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并帶領海外華僑走向建國大業的偉大征程?!稓w航》則描摹了陳嘉庚在晚年回國定居,繼續投身祖國建設的時光。五集的標題均為動詞,富有動感與畫面感,并隱喻了“離鄉一啟蒙一救國一覺醒—歸根”的敘事結構,暗合中國傳統“家國同構”的文化邏輯和近代以來民族復興的歷史邏輯,將個體生命史與民族命運史深度互嵌,構建起“忠公、誠毅、勤儉、創新”的嘉庚精神敘事坐標系。

在具體呈現中,該片也借助豐富敘事手段和物質符號,將個人經歷與國家大義進行深度對話。一方面,該片通過對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詳細再現,揭示出個體在風云變幻的時代浪潮中所展現的思想轉變,以及應運而生的民族責任感。第一集《過番》中,影片展現了青年陳嘉庚聽聞《馬關條約》簽訂后的憤慨,并輔之以專家口述解析—“《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陳嘉庚開始思考,他能為國家和民族做些什么?”,巧妙地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民族命運相結合。影片引導觀眾見證了青年陳嘉庚內心的覺醒,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行動的多重維度展現,詮釋了個人抉擇與民族命運之間的內在邏輯。

另一方面,該片通過還原歷史的真實細節,刻畫人物對于民族未來的思考與民族精神的繼承。同樣在《過番》中,影片展現了陳嘉庚注冊的“鐘”牌商標,并詳細講述了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商標以古鐘為型,“古鐘心內有‘中'字,寓意敲醒沉睡的中華民族”。這一商標不僅彰顯了陳嘉庚在商業領域的創新精神,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喚醒民族意識的強烈呼聲。影片將企業家的創業歷程與民族復興的宏大命題相聯結,在細節處體現出個體經驗與民族命運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構筑出一條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到民族精神傳承的敘事路徑。

不同群體的多元敘述也進一步彰顯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層聯結,是體現主流精神的又一重要路徑。在第三集《救亡》中,影片通過三位南僑機工對當年奔赴抗戰前線、在滇緬公路上“生死運輸”的口述,編織出一幅有血有肉的救亡圖景,展現了“舍家為國”的精神抉擇。當年正是在陳嘉庚的號召下,三千多名南洋華僑走上抗戰前線,南僑機工的口述既是個體歷史的回,也印證了陳嘉庚愛國之情的影響力,更彰顯了“華僑與祖國共命運”的偉大精神。集體性的補充敘述將個體記憶上升為集體記憶,既增強了記錄的真實性,同時能夠引發更大認同和共鳴。該片還通過陳嘉庚后裔的感性追憶、相關學者的理性闡釋,構筑起立體的人物生命史。在“個體記憶一集體記憶一民族記憶”的遞進邏輯中,進一步實現紀錄片本真性的構建以及個體傳記與宏闊歷史的合奏。

《陳嘉庚》通過“個人史一民族史”的互文結構實現主流精神的內化表達,主流精神通過宏觀的敘事結構與微觀的歷史背景展演、歷史細節展現、多元人物口述得以復原。在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中,觀眾感受到陳嘉庚正因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民族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責任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紀錄片《陳嘉庚》的實踐表明,講好個體故事,譜好個人經歷與歷史進程之間的“協奏曲”,是彰顯主流精神,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極佳路徑。

三、歷史的藝術化再現:傳記紀錄片的傳播美學表征

紀錄片所蘊含的思想需要由畫面、音樂、有聲語言等諸多元素組合才能得以呈現,以傳播美學為觀照,紀錄片若要提升傳播力,需要在秉持“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守正創新,采用“最好的傳播技術手段,以藝術化的方式進行最有影響力的傳播”[17]。紀錄片《陳嘉庚》通過在聲畫表達上下功夫,使“嘉庚精神”得以通過寓教于樂的藝術化形式完成傳播活動,其中“搬演”與“人物配音”成為該片別具一格的傳播美學表征。

(一)搬演:真實與藝術的辯證統一

觀眾對于紀錄片的需求不僅在于信息內容,更在于互動體驗,期待在敘事表達中獲取“真實”。[18]在《陳嘉庚》中,制作團隊通過表演的表現方式,重現了陳嘉庚一生的多個關鍵場景,如遠赴南洋時的依依惜別、籌備廈大時的選址考察、滇緬公路上的烽火硝煙等,具象化地展現了人物形象與歷史環境,進一步引發共情。這種在紀錄片中加入表演的表現方式稱為“搬演”?!鞍嵫荨笔腔跉v史文獻與史實材料,通過藝術化重構的創作手法,是在嚴格遵循歷史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對史料進行系統性整合與創造性轉化。這一過程既有主創團隊主體性的審美介入,又要求保持歷史敘事的本真性,其最終呈現形態通過多模態的視聽語言實現,力求達成歷史真實與藝術審美的辯證統一。

“搬演”在第四集《抉擇》中運用得尤為巧妙。《抉擇》講述了陳嘉庚在1940年回國慰勞視察的行程,主創團隊采用演員扮演了陳嘉庚和國民黨政府相關人物。在民不聊生的困境中,國民黨官員依然衣著華麗,沉溺于打牌作樂、權錢交易,國民黨政府官吏營業、機關濫設、特務橫行、紙醉金迷的腐化場景通過“搬演”生動地展現在屏幕前。面對如此情形,影片通過陳嘉庚對國民黨政府大失所望的特寫鏡頭進行呼應。而在隨后陳嘉庚訪問延安的行程中,該片結合歷史留存的黑白影像資料和如今保留著當初樣貌的楊家嶺實景影像,展現延安的良好社會風氣和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奮斗精神。在陳嘉庚訪問延安的部分,影片并未采用“搬演”,而是通過史料本真與表演再現形成鮮明對比,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二者差異,更深刻地詮釋為何陳嘉庚選擇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

“搬演”作為紀錄片創作的重要手段,本質是以史實為根基、以藝術為橋梁的歷史重述。若搬演脫離歷史本真,易滑向“歷史想象”。同時,也需避免為追求視覺效果而簡化歷史。《陳嘉庚》通過搬演與史實協同對歷史進行藝術化再現,既沒有丟失紀錄片的真實內核,又提高了紀錄片的審美品位。

(二)人物配音:真實情感的有聲創作

與多數傳記影像通常僅由一名解說員配音不同,《陳嘉庚》還特別邀請了一位人物配音員,以陳嘉庚的口吻對片中多處引用的文字資料進行有聲創作。配音作為一種再創造的藝術,具有其與生俱來的制約性。在為某個人物進行有聲語言的造型時,既要考慮其年齡、身份與生活經歷等客觀因素,又要考慮人物性格、情緒和狀態,以其為依托進行有聲語言藝術的再創作。只有把握主客觀因素,配音效果才能無限接近所演繹的人物,進而得到觀眾認可。[19]

陳嘉庚出身于閩南地區,其口音中保留著閩南方言特征。配音演員既要考慮觀眾能夠理解其意,又要盡量接近陳嘉庚的個人特點。因而配音員在做聲音造型時兼顧兩者平衡,選擇根據閩南人說普通話的特點,僅在平翹舌之處混淆處理。在沒有完全模仿陳嘉庚的口音的同時,也刻意避開字正腔圓的語音語調。人物配音中別出心裁的巧思,進一步體現了該片美學傳播的表征。從聽感上豐富了紀錄片解說配音的層次性,不但避免了解說與引文皆由一人配音的混亂感,更有利于通過有聲語言的變化讓觀眾感受到陳嘉庚的不同情緒。

在第四集《抉擇》中,共有九處以陳嘉庚的口吻進行的有聲語言創作,隨著歷史故事的推進,能夠從有聲語言中明顯感受到陳嘉庚的情感變化。最初,陳嘉庚前后三次發電給汪精衛,對其懦弱行徑進行勸告。配音員在演繹時,在相對沉穩的語氣中加入些許急切,展現陳嘉庚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勸之態。隨后,陳嘉庚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作提案,指出“敵人未退出我國以前,公務員談和平,便是漢奸國賊”。配音員在“國賊”二字的處理上簡短有力,突出其嚴厲與不齒之感。陳嘉庚一行受邀出發延安,卻被國民黨處處阻撓,由此陳嘉庚的態度由失望轉為反感,配音員以氣足聲硬的方式表達了陳嘉庚對國民黨厭惡與鄙夷,斥其“若立心抱定忠信公正,不昧良偏私,自欺欺人,何用作此鬼頓手段豈非弄巧反拙”。當陳嘉庚考察延安后,得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結論,配音員用興奮和迫不及待的語氣表達了陳嘉庚所言的“不待到南洋,就是出延安界,如有關系人問余所見聞者,余定據實報告耳”。在全面內戰爆發后,陳嘉庚預言“國民黨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在對這句話進行配音創作時,配音員將前半句進行“下山類”的語勢處理,以低落的語氣暗示了國民黨必敗的結局;后半句則與之相反,是以“上山類”語勢表達,用相對明亮、高亢的聲音預示著共產黨的勝利結局。

配音演員的有聲表達,讓觀眾能夠在文獻基礎上,更切實地感受到陳嘉庚的心理活動與思想轉變。為傳記紀錄片的主人公配音,能夠通過有聲語言的藝術化表達,協助觀眾從主人公的第一視角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內涵,在尊重歷史本真的基礎上,實現藝術化的再現。

已經完成,無須大面積爭取。主流價值觀不活躍,并不意味著它不需要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的重要性。[20主流價值觀也需要傳播,尤其需要用各種方式與不同手段來傳播。

《陳嘉庚》的實踐表明,傳記影像作為個體故事傳播是主流價值觀的有效傳播方式。主流價值觀不易傳播是因為它屬于“人山人?!?,屬于不容易記憶的“群像”。解決的方法就是讓主流價值中的一個要素“出列”,一出列就突出,就容易被關注。個體故事傳播的方式就是“出列”,它不是“方陣齊步走”,而是讓一個人或一件事“向前走三步”。[21因此,這也體現了傳記影像在傳播中的獨特優勢?!蛾惣胃芬匀宋锷氛凵涿褡寰竦纳幌ⅲ瑹o論是青年陳嘉庚過番創業,還是中年傾資辦學,領導南洋華僑抗日救國、堅定選擇共產黨,或是暮年歸國繼續投身新中國建設,這些“出列”的瞬間都將抽象的主流價值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情感勢能。個體敘事并非對集體記憶的解構,而是通過“一人一史”的微觀切口,激活公眾對國族命運與主流價值的深層體認。

結語

在“技術賦能”與“想象自由”辯證中,該片也展現了數字時代傳記影像發展的新可能。動態呈現南洋僑批、算法影像修復的滇緬公路運輸場景、細致搬演聲畫并重的延安考察之旅這些技術景觀與藝術表現絕非炫技式的歷史還原,而是“紀錄一技術一本真”的統一,構建起跨越代際的情感紐帶與認知圖譜,使“嘉庚精神”更容易在當今時代的青年中生根發芽。在社會輿論波云詭誦的今天,借由傳記影像表達對陳嘉庚等偉大人物的追思,將是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社會共識的良好契機。[22]紀錄影片《陳嘉庚》不僅回應了中國式現代化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時代要求,更是在技術理性與人文價值的張力中,探索出一條紀錄片中國式話語表達與主流價值觀傳播的新路徑。

傳記影像《陳嘉庚》通過開掘歷史本原的“真”、復原主流精神的“善”、創新藝術表達的“美”,為紀錄片做好主流價值觀傳播提供了新范式。主流價值觀往往不易傳播,因為它是常識、常理和共識,無須反復提及、無須時時強調。同時,主流價值觀的基礎性認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孫振虎,趙甜.文獻紀錄片年輕化傳播的創新策略——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紀錄片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1(07):92-96

[3]何林.傳記紀錄片中歷史人物形象的建構——以《葉芝:狂熱的心》為例[J].電影評介,2018(15):56-59.

[4]黃浩宇,李彥清.《里斯本丸沉沒》:影像史學敘事下的“歷史在場”與“記憶感召”[J].電影評介,2024(18):29-35.

[5]馬云征,李雨聰.基于CiteSpace的文獻紀錄片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J].中國電視,2024(06):99-106.

[6][13]張明浩.“想象的漸近線”:論工業化生產對視聽藝術創意想象的復原與規訓[J].中國電視,2025(03):92-98.

[7][9][10]肖平.“獻”說者的言說與“行為傳達”的意旨——當代文獻紀錄片三題[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1):82-86.

[8]胡智鋒.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34.

[11][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4:275.

[12][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44.

[14][法]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M].黃艷紅,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60.

[15]BaudrillrdJ.imulacraandSimulations[M/n:JeffersonA,RobeyD,edsLiteraryTheories:AReaderandGuide.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1999:381-394.

[16]王君.論傳記紀錄片中歷史人物形象的呈現路徑[J].中國電視,2024(03):48-52.

[17]馮憲光,姜飛,李心峰,等.傳播美學:傳播學的專業探索與學科延伸[J].編輯之友,2022(07):5-12.

[18]楊朝政,李淑英.場景化思維下紀錄片《何以中國》的情境再現、美學設計與紀實表達[J].電影評介,2024(16):107-112.

[19]譚筠鵬.影視人物翻配評價中“像”的闡釋——以《聲臨其境》第三季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0(03):86-91.

[20]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N].人民日報,2024-10-29(001).

[21]鄒振東.弱傳播:輿論世界的哲學[M].北京:國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18:206.

[22]林宇陽,鄒振東.“我”和“我們”:社交媒體哀悼空間的共同體形塑——基于“袁隆平逝世”的微博評論文本分析[J].新媒體與社會,2023(03):169-186,393.

猜你喜歡
陳嘉庚傳記紀錄片
五年制高職語文傳記文本教學策略研究
唐詩人 主持人語
廣州文藝(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千年古城的史與文
廣州文藝(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可視化傳記寫作教學探究:圖示支架的演變策略與實踐應用
延安,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政工學刊(2025年7期)2025-07-21 00:00:00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電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国产另类视频| 亚洲伊人电影|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噜噜噜综合亚洲| 97在线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无码丝袜人妻|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亚洲午夜片| 国产视频欧美|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线在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香蕉精品在线| 日韩美毛片|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一级黄色欧美| 亚洲国产黄色| www亚洲天堂|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在线国产三级| 女人一级毛片|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91高清视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97综合久久|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午夜啪啪福利| 国内视频精品|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日本色综合网| 日本午夜影院|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少妇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1色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八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91视频|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