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shí)候,家里沒有空調(diào)。夏夜黃昏,待夕陽散盡最后一絲余暉,奶奶就從井里壓出好幾桶涼水,把門前的空地潑個(gè)透。一陣“滋滋滋”響后,熱氣散盡了,奶奶便搬出那張烏幽幽的大涼床,將我和堂兄弟往上面一丟,讓我們自己乘涼。起初,我們還能老老實(shí)實(shí)躺著,或嘰喳說笑,或呆望星空。可一旦瞥見草叢浮起幽微綠光,便立刻趿上拖鞋,朝著光亮撲去。那明明滅滅的光點(diǎn),在空中飄忽不定,逗引著我們不停地追逐、尖叫。
這可急壞了奶奶。“快回來,快回來!那是鬼燈籠!”她跺著腳喚。不知是故意嚇我們,還是真的那么認(rèn)為。奶奶總跟我們說螢火蟲是鬼燈籠,是死去的人迷失了方向,提著燈籠在尋找回家的路。而幼小的我們不解“死”為何物,不僅絲毫不覺那閃爍的綠光可怖,反因奶奶的話對其更增興趣。尤其雨后初晴夜,螢火蟲傾巢而出,是我們最興奮的時(shí)刻。我和堂兄弟,還有鄰家小哥,人手一只玻璃瓶,追著螢火蟲跑,都想把空瓶變成“螢光燈”。然而,那飄忽不定的光點(diǎn)可不好捉,于是啪噠啪噠的腳步聲、或歡喜或懊惱的尖叫,交織成獨(dú)特的小夜曲。一張張小臉緊貼著玻璃瓶,興奮得通紅。一雙雙小手寶貝般地捧著閃光的瓶子,仿佛捧著整個(gè)夏夜的秘密。那點(diǎn)點(diǎn)幽微的綠光雖閃爍在瓶中,卻似有無盡的光亮齊齊涌進(jìn)了我們的身體里。
暗夜微光引人遐思,加之生命短暫(短則七日,長不過半月),更易被視作易逝之美的化身。然而于我,螢火蟲無須承載這般深意,它只是提著燈籠巡游人間的小仙童,只是童年夏夜的歡樂浪漫。
聽說過一種做“螢光燈”的方法。將小冬瓜去瓤,只余薄皮,內(nèi)置螢火蟲,一盞玲瓏剔透的翡翠燈籠就出現(xiàn)在眼前了。此法妙極,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