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六大維度(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為框架,提出素養融合性、思維拓展性、情境真實性、分層差異性的作業設計原則,并結合探究性、實踐性等創新作業案例,探索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路徑,以期為小學數學作業改革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面臨的挑戰
現有的評估體系阻礙了教育創新的發展。盡管學生們積極完成了包含圖表的“家庭月度支出分析\"報告,但在家長會上,家長們對這類作業是否能提高考試成績仍存疑慮。學校以統一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導致教師在嘗試新的作業方式時感到受限,擔心這會影響班級的總體成績。
分層作業的實施比預期更為復雜。教師在設計“超市比價”作業時,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作業完成情況的不均衡。部分學生的能力高于其所在分組的難度要求,而另一些學生則因作業難度過高感到挫敗。在小組合作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承擔過多任務,其他學生則變得被動。這種情況削弱了教師設計分層作業的動力。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一)素養融合性原則
作業設計應將數學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有機融合,避免割裂地培養數學核心素養。例如,在設計關于“三角形內角和”的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不同類型三角形的內角并進行數據記錄與分析(體現數據分析素養),再通過剪拼、折疊等操作活動(體現直觀想象素養),最終推理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 180° 的結論(體現邏輯推理素養),從而在一個作業任務中實現多種素養的融合培養。
(二)思維拓展性原則
在布置數學練習題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靈活題型。這類題目既要避免答案的唯一性,又要能引發學生多角度探索。例如,教師在講解圖形面積后,讓學生用36根1厘米長的小棒擺出不同形狀的長方形或正方形,通過動手嘗試記錄各種組合的長、寬數據,并計算對應面積。當學生發現形狀趨近正方形時面積達到最大,教師可引導他們觀察長、寬變化與面積大小的規律。類似這種需要動手操作、數據對比的探究性題目,既能鞏固面積計算公式的應用,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數學的變化規律。
(三)情境真實性原則
教師設計數學任務時,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常見場景,讓學生在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實用性。例如,學完小數加減法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項實踐作業:學生周末幫家里采購物品,先到超市觀察商品價格標簽,用表格記錄下想購買的7樣商品名稱、單價,再根據預算選擇其中4樣實際購買。學生需要自行計算總花費,如果家長給出30元現金,還要算出收銀員應找回多少錢。這樣的活動既能讓學生通過邊算邊記的方式鞏固計算能力,又能通過核對賬單、計算余額等環節,真正理解小數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四)分層差異性原則
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可劃分不同梯度,像搭臺階一樣設計。作業可分為三級:基礎練習,進階任務,開放題。這種彈性設計既可確保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又為學得快的學生提供探索空間,避免基礎薄弱的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同時讓思維活躍的學生享受解題樂趣。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創新實踐及效果評估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創新實踐
1.融合多元活動,激發探索興趣。數學作業設計可結合多種活動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例如,在學習數字規律時,教師可設計“數字偵探\"游戲:教師提供數列\"3、5、7、9、11”,引導學生觀察規律并嘗試續寫。鼓勵學生用生活化語言描述規律(如\"每次加2”),進而提出挑戰性問題:“第100個數字是多少?”學生通過畫圖、列式等方式進行推理,從而有效鍛煉了觀察與推理能力。
動手操作類作業有助于學生直觀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體積后,教師可安排“家庭尋寶”任務:學生尋找家中的長方體物品,測量并計算其體積。隨后,學生利用樂高積木搭建體積相同但形狀不同的模型,例如,將扁平盒子的體積轉化為高塔模型。此類實踐不僅鞏固了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還讓學生直觀理解了“形狀變化而體積守恒\"的數學原理。
融合真實生活場景的作業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開展“班級小花園”項目:學生測量教室窗臺或走廊空地的尺寸,計算可容納的綠蘿盆栽數量;調查不同綠植的占地面積和生長特性;結合小組每月養護預算,如每組50元,設計既美觀又實用的綠植擺放方案。學生在測量、計算和繪制設計圖的過程中,可將數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
開放性題目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在學習角度知識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用三角尺拼擺出不同的角度組合:如 30° 和 45° 三角尺拼出 75° 角,用直角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對接形成 120° 或 60° 角等。學生在匯總成果時,常會驚訝于能組合出多種角度,這不僅鞏固了量角知識,還讓每名學生都找到了個性化的解題路徑。
2.實施多樣化改進策略。小學數學組積極舉辦“作業設計工作坊”,鼓勵教師輪流分享優秀的作業案例。例如,教師設計的“家庭節水計劃”作業:學生記錄家庭用水量、計算水費支出并設計切實可行的節水方案。此類實踐性案例的分享效果顯著優于單純的理論講座。此外,學校每周三下午設立“師徒茶話會”,為新老教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探討作業設計中的難題,年輕教師可借此機會向經驗豐富的“師父”請教。
學校推行“私人訂制作業本\"制度,依據學生階段性測驗結果,用不同顏色標簽區分作業難度層級:綠色標簽對應基礎鞏固題,黃色標簽融入現實情境的進階題,紅色標簽則為開放探究題。同時,實施科學的小組搭配策略促進學生優勢互補,例如,教師可安排計算能力強的學生與空間想象力突出的學生合作設計校園長椅模型,確保模型既符合精確尺寸要求又兼具實用性。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施效果
學生上數學課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轉變。以往面對常規計算題時可能產生抵觸情緒的學生,如今對實踐類作業表現出高漲的熱情。例如,在設計“班級植物角\"項目時,平時好動的學生主動請纓擔任測量組長,使用卷尺精確測量窗臺尺寸。學生熱切期待再次進行類似“超市采購\"這樣的實踐任務。
動手操作類作業已取得顯著成效。在探索數字規律的活動中,原本對數學缺乏信心的E同學成功發現了規律,并準確計算出了第100個數字。單元測驗數據顯示,本班學生在應用題上的正確率提升了 15% ,這一進步甚至引起了其他班級教師對學生表現的關注與好奇。
四、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作業設計創新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在遵循融合性、真實性等原則的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并結合教師培訓與多元評價體系,可以逐步克服實施過程中的挑戰,推動小學數學教育質量的提升。未來,小學數學教帥應持續探索和實踐,不斷優化作業設計,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提升數學教育質量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