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莫愁》已經40歲了,同樣不惑之年的我,不由生出“書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嘆。在漫漫人生路上,這本創刊于1985年的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一路默默相伴我的左右,是師長,是知音,亦是良友。
初識《莫愁》是在母親的工作單位。母親退休前在蘇北小鎮一家醫院檢驗科做檢驗師,工作之余很愛閱讀書籍報刊。我們家有父母的書籍報刊,單位化驗室也有母親常看的讀物,潛移默化間,我也養成了愛閱讀的習慣。
小鎮不大,醫院也很簡陋,前面是門診和急診區,后面就是家屬區,半小時不到就可以走遍全院。大院里除了門診樓、手術室、病房、花草和池塘,沒有更多可供游玩消遣的地方,我們職工子女有時會溜到父母的辦公室玩。二十五年前的夏天,我還是大一新生。一天,我在母親擺滿顯微鏡、試管和化驗單的辦公桌角落里隨手翻到一本《莫愁》,便為其中的文章所吸引,整個下午目不轉睛看完整本雜志。《莫愁》從卷首語的哲理小品到內頁的成長故事,無一不開闊著眼界,激勵著讀者前行。
我向母親詢問相近幾期的雜志,母親說是從院長辦公室借的,如果喜歡,她可以帶我去找院長再借幾本。原來,院長訂閱了全年的《莫愁》雜志,每月新刊到了,郵局都會準時送達院長辦公室。院長看完之后就會放在會議室的報刊架上,醫護人員開完會,如果想借閱,便可以帶回辦公室。母親是《莫愁》的忠實讀者,幾乎期期不落,只要雜志到了,她都會借到辦公室抽空翻看。母親帶著我找到院長,院長二話沒說便把剩余的《莫愁》都拿給我看。我像捧著一摞珍寶,如饑似渴地在雜志里吸取養分,仰望著那些成功者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也羨慕著發文的作者可以寫出那么多啟迪心靈的好文章。那時的我只是一個小鎮姑娘、一名虔誠的讀者,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在《莫愁》發表文章。
隨后,我按部就班上大學、就業、遷徙,與《莫愁》失去了聯系。多年后再次與《莫愁》相遇時,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友人見我操勞于日常瑣碎和家庭變故之間,鼓勵我發揮特長給《莫愁》投稿,找回自己的天地。我陪伴孩子們玩耍時,偶然看到他們在撿拾落葉玩拼圖,五彩斑斕的落葉瞬間勾起我童年的回憶和當下的感慨。那時,父親已經離世,孩子們尚在幼年,在花開葉落間,在新生與死亡間,內心深受震撼。由落葉獨特的美麗,我聯想到了大自然的張力和生命的厚重,創作便有了新的視角和高度。晚上夜深人靜,我打開久違的電腦,寫下散文《落葉如歌》,繼而投稿給《莫愁》。當編輯告知我文章可以刊用時,我內心的激動不亞于學生時代作文拿了滿分。隨著《落葉如歌》在《莫愁》發表,我的創作激情一發不可收,少女時代的自信和快樂也逐漸回歸。
之后,我開始留意身邊熟悉的生活細節,記錄瞬間的人生感悟,只要有靈感,就隨時記錄下來。寒來暑往,我趁孩子們入睡后閱讀、寫作、投稿,與《莫愁》的交集越來越頻繁。在編輯的鼓勵下,我由鐵桿讀者變成了鐵桿作者,《冰天雪地凍豆腐》《特殊的嫁妝》《望鄉憶煙火人生》等文章陸續發表。隨著內容題材和創作形式的不斷擴大,我的創作能力被更多的報刊認可,創作之路越走越寬。
如今,《莫愁》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著新時代婦聯辦刊人的眼界、高度和力量。“一人難上青云路,與你同行便飛天”,相信未來的日子里,在《莫愁》的指引下,我一定會超越自己,飛得更高更遠……
編輯 馬哲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