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我住在舊胡同時,鄰居孫爺爺是位老中醫,他家的祖傳膏藥很有名,許多人慕名而來。尤其是那些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每年入伏后,孫爺爺都會調制藥膏,給他們貼在胸部、背部和小腿外側。
孫爺爺說,這叫“冬病夏治”,熱天貼幾貼,到了冬天癥狀就會減輕許多。胡同里的孩子們常去孫爺爺家玩,見他給人貼膏藥也有樣學樣,用水和著,把泥巴抹在自己腿上。
孫爺爺看到后,便讓老伴給每個孩子縫一個小荷包,里面裝上草藥,掛在脖子上。他說這藥包可神奇了,入伏時戴上,出伏后再摘下,不僅能降溫避暑,還包治百病,冬天少感冒。不過,這藥包必須配一味“藥引”:心要靜,不能急躁,不能哭鬧,更不能和人吵架,保持心情舒暢才管用。否則,既感覺不到涼快,也防不了感冒。
他還讓孩子們互相監督,誰要是一周沒和人吵架、沒調皮搗蛋、沒哭鬧、沒喊熱,就說明藥包起效了,可以去他家領水果糖和糕點。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糖和糕點可是稀罕物。孫爺爺醫術高明,行醫收費低廉,遇到家境不好的患者,他連錢都不收。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常常提著禮物登門道謝,所以他家從不缺好吃的。
有了這份“甜禮”之約,孩子們都乖乖遵守“醫囑”,連最調皮的男孩也安分了,不再上樹掏鳥、下河摸魚,看到走街串巷賣冰棍的也不纏著大人買了。
大人們當然知道孫爺爺是在哄孩子聽話,可孩子們卻信以為真——或許有些大孩子也不信,但為了糖果和糕點,他們照做不誤。
弟弟那年七八歲,也要了一個藥包掛在脖子上。我太了解他了,他絕對屬于不信藥包、但最嘴饞的那一撥。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被母親寵壞了,脾氣倔,不聽話。到了夏天,家里更是關不住他,整天漫山遍野瘋跑,還經常與人打架,隔三岔五“掛彩”??勺詮膾炝怂幇?,連這個“小霸王”也變得乖巧了,不再和人吵架,有時被人說幾句,他也悶不吭聲。
大姐笑道:“人就怕有軟肋,老小肚子里饞蟲多,身上的毛病全被饞蟲治服了。”
后來,弟弟長大了,自然不再去孫爺爺家要藥包戴,可我和大姐還常拿這事打趣他。孫爺爺知道后,批評我們不該笑話弟弟。他說,有些人缺乏自制力,再大的物質誘惑也改不掉壞毛病。
弟弟初中畢業后去了煤礦工作,性格變了許多,從未和人吵過架。他記住了孫爺爺的話:天越熱,人越要沉住氣,保持心平氣和。一個人若控制不住情緒,不妨趁伏天多練練,心靜自然涼。伏天不僅是治病的好時機,也是修身養性的季節。情緒穩定了,身體就好了,許多疾病自然遠離。
原來,弟弟是把伏天當作修身養性的契機。多年后,他才告訴我,當年孫爺爺每到伏天總會偷偷給他好吃的。他不好意思,只好努力修煉出一副好脾氣。
現在想來,孫爺爺的這套伏天養生法確實有道理。天氣炎熱,人容易煩躁,不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雖然如今有風扇、空調和各種冷飲可以抵御酷暑,但人總得出門,總得經歷炎熱的考驗。所以,伏天修煉心靜不失為一種養生良方。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