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完工,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這一生態壯舉讓測繪遙感學家李德仁和同為武漢大學教授的朱宜萱夫婦倆喜出望外。75歲那年,夫妻倆因學術交流故地重游,又在沙漠周邊的麥蓋提縣,開啟了新的征程——義務植樹,他們用專業的遙感技術為當地防風固沙的綠色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研眷侶勇攀高峰
李德仁和朱宜萱相識于武漢測繪制圖學院。品學兼優的李德仁是學習委員,朱宜萱就請他幫忙到圖書館占座。一天,她在那書本里發現了一張紙條,李德仁約她在圖書館后見面。談起青春往事,李德仁大方承認:“是我先追的她。”
李德仁勤奮好學,對當時蘇聯出版的教材有著不同的見解。在朱宜萱的幫助下,李德仁的學術文章被轉交給王之卓院士。王之卓是我國的測繪泰斗,很欣賞李德仁。后來,李德仁成了王之卓的研究生,繼而赴德國留學讀博,并以最優的成績獲得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博士學位。期間,朱宜萱在國內工作,還要撫養兩個兒子。李德仁博士一畢業,朱宜萱便鴻雁傳書:“你是一頭牛,吃了國家的草,現在該回國產奶,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李德仁二話沒說,放棄國外優渥的科研條件,回到母校執教。
“學到真本事,就要給國家做貢獻,這是我們的責任。”這也是夫婦二人的默契。說起老伴,李德仁滿心感激與欣賞,她不但管理好了小家,科研任務也未落下。學成歸國后,李德仁著手出版《測量誤差與可靠性理論》,朱宜萱幫助丈夫繪制書中圖表,“我精心繪制那些復雜的矩陣系數,生怕錯一格,完了再給他一一復核。”至今,這本書仍是該學科研究生的經典教程。一晃青絲讓白霜,“你寫書,我繪圖”的神仙眷侶,到了出門要相互提醒“戴眼鏡、助聽器、假牙”的年紀。
2014年9月,一場主題為“生態、環境、生命、健康”的院士春秋論壇在新疆麥蓋提縣舉行,李德仁、朱宜萱夫婦受邀參加。半個世紀前,朱宜萱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國家測繪總局,主要負責西北一帶的航空攝影測量工作。那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和干旱缺水的氣候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麥蓋提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三面環沙,生態環境尤其脆弱。得知當地干部群眾于兩年前發起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采用滴灌樹根的方法植樹,看著高達2米多的梭梭樹蔥蘢繁盛、長勢喜人,已有近兩萬畝生態林成活。“兩年兩萬畝!”李德仁和朱宜萱大為震撼。到別處種樹是錦上添花,在麥蓋提卻是雪中送炭。回到武漢,夫妻倆一合計,決定出錢出力,組織麥蓋提義務植樹志愿者團隊。
組織志愿團隊植樹
朱宜萱很快發動親朋好友,搭建起“樹友群”,加入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建設工程的隊伍。朱宜萱作為領頭人,一早定下原則:義務種樹只給當地添綠,不給人家添累贅。沒有任何報酬,不計任何得失,每個志愿者來回的機票,植樹期間的食宿費用、植樹現場的工具、苗木,每天往返工地和住宿點之間數十公里的交通費用等,都是自費。第一批報名的志愿者有二十多人,趕赴麥蓋提種樹的十五人。
種樹的地方沒有公路,很多地方汽車也無法到達。朱宜萱一行人每天從縣城先坐半個多小時汽車,再步行3公里才到植樹地點。他們頂著風沙,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扛苗、修枝、挖坑、換土。第一天,從上午10點到晚上8點,種下96棵白楊。沙漠環境艱苦,早上嚴寒,中午暴曬,溫差在15到30度之間,加上不期而至的沙塵暴,對年輕人都是極大的考驗,更別說這一幫年逾七旬的老人。但大家斗志昂然,趕上天氣不好,沙塵飛揚,盒飯里還會被添上一味“佐料”,他們依然有說有笑,稱自己是一支“向著太陽的隊伍”。“沙子流動太快,往往這邊還沒挖下去,那邊的沙子又流下來了。”志愿團隊與當地干部群眾配合,以老中青三人一組,輪流跳到樹坑里,用鐵鍬把沙子不停地鏟出去。不到三天,雙手都磨出了繭子。最終,銀發志愿者在沙漠奮戰十天,種下735棵白楊。剛開始缺乏經驗,他們種下的樹苗存活率不高。在朱宜萱的帶領下,志愿團隊不氣餒,拜當地干部群眾為師,多方請教林業專家,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此后九年,先后19批共七百多名“義務兵”種下數萬株苗木,為防風固沙添磚加瓦。
朱宜萱連續13次帶隊遠赴麥蓋提植樹現場。2019年3月,80歲高齡的她在烏魯木齊轉機時虛弱不堪,一個趔趄摔倒在地,導致傷口出血。她忍著劇痛,堅持前行,并特別交代知情人,千萬不要說出去,以免動搖“軍心”。朱宜萱的大學學姐,陶燕夫因身體羸弱,無法親臨植樹現場,堅持每次捐助3000元,還在樹友群給群友加油打氣。直到臨去世,她還叮囑女兒務必給下一屆植樹活動捐款1萬元。
大愛成林
李德仁院士一直忙于科研攻堅,直到80歲才退休。他一年不落地作為幕后支持者,捐款并提供技術支援。“我們讓學生每年做一次麥蓋提縣的遙感圖,真切地觀察、感受到隨著植樹面積增加,植被整體健康狀況提升,防風固沙能力進一步增強,植被覆蓋區的地表溫度相比荒漠區要低,有力地證明了植樹造林對當地高溫干旱氣候的改善大有裨益。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麥蓋提縣實現“善治沙”向“善用沙”轉變,著力發展沙漠旅游、沙漠生態觀光、沙漠越野賽事,沙漠文旅持續升溫。“在沙漠里建景區選址,測繪遙感技術派上了大用場。”朱宜萱介紹,通過衛星遙感圖,能識別地形的高低起伏、沙質好壞,確定最合適的景區位置。
2024年3月,李德仁、朱宜萱和志愿者們再次來到麥蓋提縣百萬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慶祝義務植樹十周年,并參加了第十五屆植樹活動。看著十年前種下的樹苗已經長成數米高的樹林,兩位老人激動不已。十年來,各地志愿者到麥蓋提參加和倡導義務植樹,極大地鼓舞了當地群眾。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累計定植生態和經濟林46.6萬畝,各類苗木成活率在95%以上。
2025年春晚武漢分會場,在武大行政樓前,白發蒼蒼的李德仁和朱宜萱站在前排,身后是500名武大青年學子。寒風料峭,二老領著年輕人激情四溢。“何謂英雄?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的聲音響徹長空。“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為黨和人民奉獻到老。”
今年已86歲的李德仁、朱宜萱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想法。李德仁還在朝著世界最前沿的遙感技術進發。2024年起,麥蓋提對親臨植樹現場的志愿者的年齡規定在75歲以下。朱宜萱和團隊雖然無法再去實地種樹,但還在從事志愿者規劃、統籌、組團等工作。看著越來越壯大的“樹友群”她很是驕傲,新一批近兩百名樹友正集結在麥蓋提,種下一片新的綠色。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