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挑戰與推進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2025(7):4-7.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上新征程,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更需要實現現代化。如何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提高中國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通過闡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時代意蘊,梳理在發展中面臨的現實挑戰,旨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
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時代意蘊
(一)以現代農業科技和現代物質裝備為動力
中國農業現代化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手段和技術裝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這既與世界各國農業現代化基本內涵一致又具備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特點。中國基于自身國情農情對農業現代化進行了不斷探索。一是不斷加大機械設備投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195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18.4萬千瓦,拖拉機不到2000臺,聯合收割機僅284臺。到202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1.1億千瓦,拖拉機總數達2144.1萬臺,聯合收割機總數達173.1萬臺。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 ,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 80% [1]。二是利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土地、水等資源日趨緊缺,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作物、家畜遺傳改良培育高產、抗病、適應性強的新品種來提高農產品質量。
(二)以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為基礎
改革開放前,農業生產受國家統一計劃調配,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夠高。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積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生產熱情。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些合作組織通過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市場服務和資金保障,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農民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農業信息、銷售農產品、采購農資實現農業生產、
流通和銷售數字化、智能化[2] 。
(三)以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農業產業為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并且把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是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涉及技術、經濟、市場等多方面因素。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產業發展目標;改革開放初期,實現農業生產技術、手段、管理現代化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目標;21世紀以來,中國把農業綠色化數字化作為農業發展重要內容。受各地氣候、地形、水資源、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農業產業布局明顯不同。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以種植業和園林業為主;西部地區地廣人稀,適宜發展畜牧業;中東部地區自然條件相對優越,農業產業化體系比較健全。此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對農產品品質、多樣性需求不斷增長,推動農業產業體系向更加多元化、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四)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來種地”這個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3]。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還要依靠農民,特別是要依靠新型職業農民。從2012年開始的歷次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必然要擔當這一歷史重任,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唯有培育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方可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持續動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產業變革與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轉型較慢
雖然當前工業化、信息化發展迅速,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仍面臨諸多問題。一是科技驅動現代農業產業動力不足,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夠。農業科技研發主要由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進行,各主體之間協同不足。此外,農業產業鏈條存在“兩頭長中間短”現象,產業鏈條上下游銜接不夠緊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農業與制造業、服務業融合不夠深人。二是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總體比較薄弱,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短板,導致農業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如,部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種源依賴進口;在大型農機裝備、智能化農業機械等領域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在農業大數據采集、分析、應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二)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尚存短板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顯著標志。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指出,要用現代生產技術改造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解決農業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中國的現實情況是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總量有限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西部地區耕地資源相對匱乏、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另外,部分地區傳統小農生產局限性依然突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對農業生產也造成一定壓力。如在東部和南部地區,城市建設、工業發展等需求增加,一些耕地被轉化為非農用地。在西部地區,由于地形地貌復雜、水資源匱乏,可用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農業發展受到較大制約。
(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受到沖擊。一是農業勞動力持續外流,家庭經營主體弱化。統計數
|農業農村現代化
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農民工總量超2.9億人且多為青壯年,農業勞動力結構呈現老齡化。二是土地細碎化與流轉程序不夠規范問題較為突出。耕地分散導致機械化推廣困難,規模經濟效益難以實現。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部分工商資本過度介入,導致農民權益受損或流轉關系不穩定「4]。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面臨困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鄉村振興與農村和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出現“統”“分”失衡現象。“統”的方面存在集體經濟組織財力物力匱乏、管理水平欠佳、成員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分”的方面存在農戶土地碎片化且規模小、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艱巨
盡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取得較大進展,但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農民固守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不愿嘗試新技術新模式,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另一方面,數字化人才較為匱乏。數字經濟時代,農業數字化人才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等因素制約,數字化人才匱乏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
三、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路徑探索
(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發展關鍵力量,其規模化、集約化等優勢能夠提升農業產業鏈完整性與競爭力,需要持續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用足用好政府扶持政策,降低加工成本、提升加工水平。同時強化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提高加工效率與產品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一方面加快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冷鏈物流網絡,保障農產品運輸快捷安全;另一方面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拓寬銷售渠道。拓展農產品消費市場,通過舉辦展銷會、農產品進城等活動提升農產品知名度。
(二)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一是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智能化、自動化技術。如,智能化播種機和收割機能根據作物種植要求自動調節種植密度與收割高度,提高生產精準度與效率;精準施肥技術可根據地塊與作物需求精確控制施肥,提升肥料利用率與作物產量;自動化農業生產線與倉儲設備能夠實現農產品自動化加工與儲存,提高產品質量與附加值,推動農業向智能化高效化發展。二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灌溉設施建設在水資源稀缺地區尤為關鍵,是解決灌溉水源不足、提高灌溉效率與作物產量的核心。道路和交通設施建設對農業農村發展意義重大。良好的交通條件便于農民運輸農產品與生產資料,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市場競爭力。
(三)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首先,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中國積極構建服務“三農”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體系,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筑牢制度根基。其次,完善土地“三權分置”。伴隨城鎮化發展,黨中央順應民意,進一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細分為承包權與經營權,實現“三權分置”,有利于強化集體土地所有權、保障農戶承包權、激活土地經營權,推動現代農業發展「5]。最后,堅持家庭經營基礎地位。家庭經營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模式,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契合農業生產需求。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中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加速,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且不斷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其數量與質量均實現提升,初步形成多樣化經營主體格局。此外,互聯網與電商發展激發農民創業熱情,催生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發展新亮點。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一是加快構建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同時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聚焦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耕地質量、農業節水等領域。二是加快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能夠及時精準且有效地將各類先進農業技術傳遞給農戶,為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技術指導與服務,助力農業生產實踐活動實現標準化高效化運作。三是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育。農業生產轉型對人才知識技能要求較高,需進一步提高農民運用現代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農業發展闊步前行現代農業譜寫新篇: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EB/OL].
(2024-09-10)[2025-03-31]. https: //www.stats. gov.cn/sj/sjd/202409/t20240910_1956334.html.
[2]李增剛.新質生產力、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經營制度變革[J].理論學刊,2025(2):160-169.
[3]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95.
[4]胡向東.發揮雙層經營體制優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N].農民日報,2024-12-02(005).
[5]李懷,于曉媛.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三農”道路探索[J].東岳論叢,2024(4):114-121.
The connotation,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NG Jun (School of Marxism,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OO35O,China)
Abstract: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he in depth implementationof the 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but alsoa solid support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Atthis stage,the developmentof China’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facing problemssuchasthe slow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the need to improv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andthe arduous task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Accordingly,itis necessary to identifythecruxof the problems and make targeted fforts to find a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itable for China,that is,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mprov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the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and accelerating the i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dern agriculture;rural revitalization;common prosperity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