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文化篇章一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該思想于2023年10月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這是對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和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新時代文藝創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南。詩歌作為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任務。如何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繼承中華詩歌傳統、承擔時代使命,成為中國詩人必須正視的重要命題。
詩人王法艇近年來的創作實踐對此作出積極回應,他的作品《忠誠》通過豐富的歷史意象與情感書寫,描繪了個體與國家、理想與現實的復雜關系,喚起讀者對責任與擔當的深層共鳴?!稄团d的鐘聲》內容聚焦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意境深遠、氣勢恢宏。兩首作品從不同角度展開對信仰、責任、民族復興等核心主題的詩性表達,以深邃的思想內容與成熟的藝術手法,展現了新時代詩歌敘事的可能路徑。此外,他的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以“芝麻開花”這一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為線索,貫穿其對自然、生活、人性與社會變遷的深人思考。詩集中的諸多篇章兼具哲理性與審美性,語言質樸而富有表現力,結構緊湊而富于節奏感,體現出作者在探索當代精神世界與文化命題方面的敏銳洞察與獨立思考,進一步拓展了新時代詩歌的表現空間與思想邊界。
一、賡續中華詩歌傳統:推動中華古典詩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敝袊怨乓詠肀闶窃姼璧膰龋姼璨粌H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傳承、情感表達和思想啟迪的有力載體。唐詩宋詞熠熠生輝,其藝術性與思想性跨越時空,成為國人文化素養的重要源泉。從《詩經》到現代詩、新詩,五千多年來,詩歌發展風格多樣,不僅記錄了社會變遷,也映照著時代精神。詩歌作為文化記憶與精神家園的雙重載體,既為個體提供心靈慰藉,也在全球化浪潮中以獨特的意象美學與哲學思考,凸顯其文化價值與影響力。在社會變革與危急時刻,詩歌能夠激發愛國情懷、凝聚民族精神,引導人們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未來方向。我們應傳承這一文化遺產,使中國詩歌繼續在世界文學舞臺上發光發熱,激勵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薄案匾氖?,‘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边@些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歷史邏輯與現實張力。“兩個結合”不僅是理論創新的支點,更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對詩歌而言,這意味著其發展必須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王之中,在繼承精神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詩歌應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將古典詩歌的精神血脈延續為當代表達的內核。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因循守舊,而是要在尊重詩歌本體結構與美學特質的同時,探索新的形式與語言路徑,推動詩歌在視域、內容與結構上的現代化重構。只有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中,詩歌才能煥發新生,真正書寫新時代的人民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边@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時間上的縱深視角。詩歌,正是這種歷史延續性的鮮明體現?!霸娧灾?,歌永言”的核心理念貫穿古今,承載著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是構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從理論生成的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結晶。這一思想體系不僅回應了現實的需要,也在理論層面完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系統性建構。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深度融合時,二者之間形成了互補互動。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以其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提供了理論框架與方法論支持;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這種雙向聯結促成了文化內容與形式的整體轉型。在此過程中,文化發展的方向既延續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積極精神,又通過對封建思想、等級觀念等歷史沉積的批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以科學方法構建出具有邏輯性、系統性的思想體系,在融合傳統精粹與理論創新的基礎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坐標與前行路徑,實現了歷史傳承與現實更新的統一。
從美學維度看,中國詩歌逐步形成了“意象-意境”的獨特審美結構。這種心理機制深植于民族文化基因,意象的代際傳承構筑了中華文化的精神譜系。意境作為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的審美空間,不僅體現詩人的藝術修養,也傳遞哲思與文化精神,是古典詩學的重要內核。
王法艇的詩歌體現出他對古典詩學的深刻理解與當代表達。他通過典型意象的組合,營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境,在激發讀者想象的同時傳遞思想啟迪。例如長詩《復興的鐘聲》融合《詩經》《楚辭》與唐詩宋詞的語言意象,結合自然與人文景觀,展現出厚重歷史感與人民力量。詩句“角手指上的火焰和骨骼的硬度,大寫意地書寫史詩太多傳遞茂疊的力量,連同嬰兒舒展肢體,一往無前地奔向燦爛和自由”,如畫卷般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圖景。王法艇詩歌中的“歷史感”,是其關注民族命運、回應時代主題的體現。他通過選取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歷史節點,將個體情感融入歷史大潮,增強作品的思想深度與現實感。這種對歷史細節的敏銳捕捉與哲理的深度交融,使其作品兼具史詩性與抒情性,為當代詩壇注人獨特的精神氣質。在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中,王法艇延續了這種歷史主動性。他將個體經歷與時代經驗相結合,拓展詩歌表達的空間,回應當代詩歌碎片化傾向,努力實現整體性重構。他的作品《一朵花撐開了中國》《中國,春天比不了你的美》以樸素語言與生動意象抒寫人民情感和家國情懷,傳遞出鮮明的文化自覺與詩學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痹姼枳鳛橹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體現這一精神標識。在新時代語境中,詩人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深刻變革,對詩歌創作提出更高要求。麝續與創新的雙重任務成為詩人不可回避的使命。我們亟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理念融合,推動詩歌形式與詩學理念不斷演進和發展。
二、回應時代呼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不僅是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深刻指引,也體現了國家更高層次的文化自覺。文化應成為時代的鏡像,既反映社會風貌,也引領文明進步,展現時代精神與價值追求。新時代文化建設需要以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思維與務實的舉措,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睆某鞘械洁l村,從科技發展到文化融合,現實生活為新時代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源泉。新時代詩歌應承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期待與對社會正義的堅定守望,傳遞積極力量,激勵人民奮進。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公眾對詩歌的審美與思想需求愈發提升,詩人應以敏銳目光捕捉時代脈動,以真摯情感書寫現實生活,創作具有人文關懷和精神深度的作品。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蔽幕膬仍谘葸M需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外部條件的有機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時代升華。
克羅齊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卑蜖栐艘苍f,“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詩人,就應該總括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應該成為他們的時代化身才是?!眱炐阍姼柚跃哂锌缭綍r空的力量,正在于它深刻體現了時代精神與人類共通的情感經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經歷了從宏大敘事到個體表達的重要轉變。先鋒詩人探索了更具主觀性和個體意識的表達方式,反映了對詩歌本真性與主體性的追求。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進信息傳播方式走向碎片化,影響人們的認知路徑與情感結構。一些詩歌表現出對現實關注的缺失,轉向內向化與自我沉溺的表達,削弱了詩歌的公共性和現實批判功能。這一現象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詩歌與現實、詩人與時代的關系?,F代主體間性哲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認為詩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處于與他者、與社會的動態關聯之中。詩人應將時代精神與現實復雜性內化于詩歌語言與思維結構中,在形式創新與思想深耕中提升詩歌的表現力和穿透力。每一個重大時代轉型都需要具有歷史感的凝視者與回應者。長詩的復興正體現了詩歌藝術對歷史與整體性的重新召喚。在全球化語境中,我們需要以“時代之詩”記錄變遷,以“總體之詩”呼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命題。
王法艇作為一位具有宏觀視野與歷史意識的詩人,自20世紀末就持續進行長詩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詩學體系。他的代表作《大戰士》以200行的篇幅描繪戰士群像,贊頌堅韌與奉獻精神;組詩《給鋼鐵命名》則通過工業意象反思現代社會,其詩中貫穿對國家、生命、人類命運的深層思考,展現出“我”與“我們”之間精神對話的藝術張力。在新時代語境中,真正的詩人應以在場者的姿態,回應現實、書寫人民、謳歌時代。他們以深沉的思考與真誠的情感,記錄社會變遷,抒發人性光輝,啟迪精神世界。王法艇將詩歌作為現實記錄者與價值引導者,賦予作品以紀實與抒情的雙重功能。如同《荷馬史詩》記錄古希臘戰爭,中國詩歌自《詩經》《楚辭》以來始終承擔著見證歷史的文化使命,它們不僅表達民族情感,也深刻映照時代精神,成為推動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這些詩篇如星辰般照亮民族記憶,增強文化認同,映射中華文明的精神根脈。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詩人要以在場者的歷史主動性,為人民書寫,為當代生活做證,為時代放歌,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2019年3月,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藝界、社科界委員聯組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號召:“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痹谠姼璧牡钐美?,詩歌創作者要將個人的生命感悟與體驗,深深地融進國家的歷史進程、新時代的偉大藍圖以及人民的殷切期盼之中,懷揣著對黨和國家的深厚忠誠,以及對新時代的火熱情懷與責任,傾盡心力去創作,將每一句詩行都鑄造成能夠擔當新時代重托的璀璨篇章。展望未來,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廣闊天地里,詩人們要拓寬視野,提升境界,強化文學的力量,確保中國詩歌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與時俱進,與人民并肩前行。
三、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碑斍霸姼鑴撟髦幸啻嬖谝恍┝钊藫鷳n的現象:一些創作者急功近利,缺乏社會責任感,迎合低俗趣味,創作出形式空洞、脫離現實的“快餐式”作品,忽視了詩歌應有的思想深度與藝術價值。作為思想傳播的重要形式,詩歌在公共意識的建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經典詩句常被引用,用以凝練思想、傳達情感,這賦予詩歌“精練語言”與“韻律佳句”的獨特表達力。因此,詩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作品成為傳播中國精神、弘揚時代正氣的重要載體,使讀者在審美體驗中感知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與時代精神的力量。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新時代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始終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主線,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至上”,并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人民性的實質作出深刻闡釋。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边@些重要論述揭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強調以人民為主體,服務于人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過程。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涵養人民群眾,不斷豐富其精神世界,增強文化認同與凝聚力,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其引導、教育、服務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終目標,這不僅是個體自由的實現,更關乎社會整體的文明進程。詩歌作為源于勞動實踐的藝術形式,天然具有人民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主題上,也體現于語言風格和藝術形式中。詩歌通過描繪人民的生活與情感,展現其精神世界與審美追求。《詩經》中“風”“雅”“頌”三類作品各自體現不同層面的人民性:“風”抒寫民情,“雅”“頌”凝聚共識,形成了中華詩學的早期范式。人民性并不排斥主體性,二者可統一于詩歌創作之中。人民通過詩歌表達個體情感與思想,展現創造力。這種表達不僅具有個體性,也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真正有價值的詩歌應關注時代發展與人民生活,反映社會變遷與人類精神需求,從而實現個體性、公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王法艇的詩歌深植于時代與個人成長的背景。他出身于皖西北的農村,成長于農家,父母勤勞樸實。詩人自幼受古典詩詞熏陶,人生軌跡從田舍郎到知識分子,映射出改革開放背景下農家子弟的命運躍遷。正因如此,他的詩歌并非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切抵達現實生活,展現出“帶露珠”“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和人文關懷。2021年出版的詩集《芝麻開花的隱喻》收錄30余首抒情長詩,部分篇幅超400行,由其父親題寫書名。詩中以“芝麻”這一樸素意象貫穿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遷,贊美勞動、抒發鄉愁,寄托了對母親與鄉土的深切眷戀。如“許多植物的一生就是一季/芝麻開花/不黯然/不消沉/以農業的力量/沖淡塵世的蕭瑟和零落”,展現出詩人在平凡中發現詩意、在土地中凝聚情感的能力。王法艇善于借助細膩意象描繪日常場景,語言樸實而富有節奏感,其作品充滿對生活的熱愛與真實體悟,深刻體現了詩歌的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边@一重要論述啟示我們在詩歌創作中不能忽視個體經驗與表達。人民性與主體性并非對立,應互為補充。前者強調與人民的關聯,后者強調創作個性與獨立精神。只有當兩者有機融合,詩歌才能既具有現實穿透力,又具備藝術感染力。王法艇的詩歌正體現了這一融合路徑。他在創作中堅持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將個體情感與公共命題相結合,在人民性與主體性之間構建出獨特的審美風格。他的作品既不是“象牙塔”中的自我沉醉,也未因強調宏大敘事而忽視個體聲音,實現了個性與公共性的動態平衡。這種創作理念對當代詩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詩歌的生命力源于現實,而現實的廣度與深度來自人民群眾。詩人需深人生活,關注人民心聲,通過作品表達社會情感與精神訴求。在新時代背景下,詩人應不斷創新表達方式、拓展藝術視野、突破傳統束縛,以新的語言結構和思想維度回應多元現實。在創作實踐中,詩人必須思考“我是誰”,明確藝術立場與社會責任,將個體表達與集體經驗融合,創作出既具個性又具公共價值的作品。文藝起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歸屬于人民,詩人應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用詩歌描繪生活、傳達情感、回應期待,依托人民智慧與文化積淀,創作出富于人性溫度與人文精神的佳作,傳播積極文化價值,為社會進步注人持續動力。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绷暯娇倳浽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边@一試金石檢驗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那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詩歌創作是一項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化活動,而詩歌作品則是傳播范圍極為廣泛的藝術形式,只有確保詩歌作品的政治擔當,才能使其成為傳播主流文化的有力武器。在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堅守包括詩歌創作在內的所有文化事業的正確政治導向,這是最為根本、不容動搖的政治責任。
四、探索人類共同的未來: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作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強調要“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人民都處于命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中。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探索人類共同利益與普遍價值的新內涵。自2017年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連續多次被寫人聯合國大會決議,成為全球共識的重要價值導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立足“兩個大局”、肩負“國之大者”使命所進行的文化理論創新。這一思想融合民族性與世界性,強調“各美其美”與“美美與共”的辯證統一,兼顧人類文明傳承與世界共同發展,集中體現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產黨對全球性問題和未來人類發展的系統思考。這一思想強調文化主體性,指出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保持文化獨特性與自主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鮮明標識,為世界文化發展貢獻獨特價值。同時,也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堅持文明多樣性,強調各種文明在價值上平等,要相互尊重、交流互鑒,既推動了世界文明的傳播,也為中國文化注人新生機。歷史反復證明,拒絕多元文明的行為終將失敗,只有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才能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這一理論既具有深遠的學理意義,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與路徑。從人類學與基因學角度看,人類共性遠大于地域與族群差異。文化的世界性體現為各民族文化在發展演進中存在共通規律,而文化的民族性則體現于不同文化基于特定歷史脈絡、地域環境形成的鮮明特性。詩歌作為文化的核心表達形態之一,兼具民族性、地域性與世界性。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曾言:“沒有詩的未來是不值得期待的?!痹姼枋沁B接人類文明的精神紐帶,能夠超越民族與國界,傳達普遍價值。其普遍性既存在于李白、杜甫、蘇軾的作品中,也彰顯于泰戈爾、普希金、拜倫的詩篇里。這些詩人既是民族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貢獻者。詩歌因其包容性與哲學性,具有跨越時空與文化界限將人類凝聚為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力量。
作為農民之子,王法艇的詩歌深受鄉土生活影響,作品中大量描繪中國鄉村與農民的現實圖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生活質感。
然而,他并未局限于具體經驗,而是以宏闊視角書寫具有世界意義的人類主題。例如他發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光輝歲月》《中國,春天比不了你的美》等詩作,獲得海外讀者關注?!镀咴隆芬辉娭袑懙溃骸捌咴?,我真的理解了你的滄桑/果實漫無邊際地堆壘/接近彩云的高度/它們將金黃的色澤嵌入手掌/一條鐵軌張開龐大的羽翅/奮力把夢想帶向天空/與太陽勾勒的拋物線連在一起/一只火鳳凰,銜著橄欖枝飛向彩虹/在廣袤的維度里織成大國的藍圖…”該詩發表于《人民文學》,并榮獲第二屆方志敏文學獎詩歌獎。評委會評價道:“在王法艇內心和表現手法上有著卓拔的彰顯,對旗幟的渴望,對藝術追求的砥礪,對崇高精神隱秘結構打開方式的綜合運用,都證明他的努力和認真以及在精神內核上的不斷更新?!蓖醴ㄍУ淖髌芬曰趾隁庀笈c全球視野脫穎而出,在碎片化寫作盛行的當代文壇中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詩歌語言構建及題材選擇,體現出對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的深度關照,強化了詩歌的歷史見證作用與文化使命的延續。
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現代派理論大量涌人中國,部分詩人在理論沖擊下逐漸弱化了與世界對話的主動意識。在此背景下,重建詩歌與世界文明、詩人與人類文明的深層連接變得尤為緊迫。文明的繁盛離不開求同存異的智慧、開放包容的胸襟。當中國越是接近世界舞臺中心,越需以詩歌為媒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以藝術的方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話橋梁
王法艇始終堅持對世界、對未來的信心,對人類文明自我修復能力的信念也貫穿其詩作。他的詩歌中如“科學的高、民主的寬、幸福的長、自由的度”等句式,展現出其積極昂揚的精神姿態。作為文學的重要體裁之一,詩歌在表現社會生活與精神情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當代文學每一次重要轉型中,詩歌往往承擔先鋒角色,其演進清晰反映了文學與現實之間的互動,是文學現實感知機制中最敏銳的“試驗場”。
新時代文學如何回應現實、影響社會,已成為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毫無疑問,新時代對文學精神與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學應在表達時代精神、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需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豐沛養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人文化動能。在全球化語境下,新時代詩歌應拓展世界眼光,融合本土意識與全球意識,在彰顯中國風格與氣派的同時,豐富世界詩歌寶庫。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強調,“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深人不斷豐富發展?!弊鳛樾聲r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深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切實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擔當,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鑄魂。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人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薄笆吩姟辈粌H是一種文學體裁,更是一種具有宏大敘事規模和歷史縱深感的藝術表達方式。它通過整體性、系統性、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在作品中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生動再現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深刻剖析隱匿于表象之下的社會現象。詩歌作為這種敘述形式的重要載體,穿越時空,連接歷史與未來,從時間的脈絡中汲取靈感,在精神層面構建國家語言的文化記憶庫,成為民族歷史的烙印與時代精神的回聲。在新時代語境下,詩歌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它不僅僅是審美的產物,更承載著文化自覺與時代訴求。在整體性與多元共生的社會背景中,新時代已成為評價當代詩歌的重要參照。新時代與詩人之間的深度互動,不只是藝術創作與現實語境的關系,更是一種彼此命名與塑造的過程。這種互動既揭示了詩歌的演進路徑,也彰顯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與精神方向。
縱觀歷史進程,詩歌始終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既是情感與思想的紐帶,也是一種引領社會風尚、反映現實生活的精神載體。它凝聚人心、照亮前路、映射現實,在新時代的社會語境中,其“鼓手”與“火把”的作用愈發突出,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支點,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文化力量。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創作高質量文藝作品應成為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核心任務。詩人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以熾熱情懷與宏闊視野捕捉時代聲音,回應現實挑戰,用詩意語言書寫人民心聲與時代風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胡正榮.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使命任務[J].編輯之友,2024,(1):5-11.
[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張玉能.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學習習近平看望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講話的一點體會[J].長江文藝評論,2019,(2):4-8.
[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4(20).
[7]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 2013-08-21(1).
[8]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1).
[9]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蔡奇出席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并講話[N].人民日報,2023-10-09(1).
[10]朱超,馮歆然,邵藝博.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評之十一[N].人民日報,2024-02-02(2).
(
作者簡介:任志峰,男,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在華中科技大學從事哲學博士后研究。上海建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