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音樂劇作為極具影響力的舞臺藝術形式,在國內外發展態勢迅猛。民族音樂元素融人音樂劇成為創新關鍵驅動力,為其注入獨特魅力與新鮮活力。本文以哈薩克族彈撥樂器杰特根為研究對象,借鑒古箏融入音樂劇的成功經驗,探究其融入音樂劇的可行性與前景,旨在擴充相關理論內容,為音樂劇創作實踐開拓新方向。
一、杰特根與音樂劇的藝術特征分析
(一)杰特根的藝術特征
杰特根是哈薩克族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語中,“杰特”意為“七”,故又稱“七弦琴”。它是哈薩克族在草原生活中抒情達意、記錄生活的重要工具。早期杰特根琴身長約一米,呈長方形,多由整塊木材雕鑿而成,琴身雕刻的羊角紋、云紋等圖案,體現出哈薩克族對自然的尊崇和獨特審美。其以馬尾為弦,羊髀石為琴碼,最初設七弦,經發展,如今琴弦數量已增至二十余根。杰特根與漢族樂器古箏同屬臥式彈撥樂器,兩者在形制與演奏技法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也被稱作“哈薩克族的箏”。演奏時,演奏者呈坐姿,將琴置于腿上,單音彈奏清脆明亮,雙音撥奏和諧共鳴,快速輪指時音符連貫流暢。左手運用按弦、顫音等技法,使音色細膩變化,生動展現了游牧民族的草原生活。
在音樂風格上,杰特根旋律悠揚寬廣,其節奏與哈薩克族游牧生活、民俗活動緊密相連,既有歡快活潑、用于節日慶典的節奏,以明快的切分音和強拍重音,營造熱烈氛圍;也有舒緩深沉、訴說歷史與情感的旋律,以悠長的音符和細膩的滑音,傳遞民族的深沉情感與文化底蘊,不同地域的杰特根演奏,在節奏和裝飾音運用上存在微妙差異,展現出豐富的地域風格。
(二)音樂劇的藝術特征
音樂劇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舞臺藝術,融合音樂、舞蹈、表演、戲劇等多種元素,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多樣化的音樂能推動劇情、塑造人物。音樂劇中的舞蹈憑借多元的風格類型,如古典芭蕾、現代爵士等,以極具感染力與豐富性的肢體語言增強音樂劇的舞臺表現力。音樂劇的表演要求演員具備出色的唱功、演技與舞蹈能力,實現唱、跳、演的無縫銜接。劇情則是串聯一切的線索,或講述浪漫愛情,或探討社會議題,吸引觀眾沉浸其中。
音樂創作與戲劇表達在音樂劇中緊密相連。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根據劇情發展與人物情感變化精心編排,如在緊張的沖突場景中,采用急促的節奏、不和諧的和聲增強張力;在抒情的情感表達場景中,運用舒緩旋律、溫暖和聲烘托氛圍。歌詞也與劇情深度融合,不僅傳遞信息,更成為人物內心獨白與情感抒發的載體,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古箏融入音樂劇的成功經驗借鑒
(一)古箏在音樂劇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從音樂融合角度而言,《箏敘》作為將古箏融入音樂劇的典型范例,為民族樂器與音樂劇融合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寶貴借鑒。其巧妙借助古箏演奏渲染劇情氛圍,在展現魏普“聽箏堂”賞箏、聽箏、論箏等重要場景時,清婉的古箏旋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文人墨客與古箏間的深厚情感,使觀眾仿佛置身古韻場景,極大拓展了音樂劇的音樂表達邊界,豐富了音樂表現層次。
從舞臺表演層面來說,《箏敘》在樂器配合上表現出色,古箏與竹笛的搭配尤為出彩。例如在呈現“江左風華”場景時,舞者身著寬衣博帶,在悠揚笛聲與優美古箏旋律的烘托下,生動再現魏晉時期文人雅客的風流氣度。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維度,全方位展示魏晉文化內涵,既增強了舞臺表演的觀賞性,又提升了其文化底蘊,為音樂劇舞臺表演的創新提供了有益思路。
(二)古箏融入對音樂劇的影響
從音樂風格上看,古箏的融入為音樂劇帶來了濃郁的東方文化韻味,促進了音樂風格的多元化。古箏獨特的五聲音階體系和豐富的演奏技法,如按滑音產生的獨特音程變化,與西方音樂劇常用的大小調體系形成鮮明對比,為音樂劇注入了全新的音樂元素,使作品既有西方音樂劇的敘事性和戲劇性,又蘊含東方音樂的含蓄與溫婉,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
在市場拓展層面,古箏的加入吸引了大量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新受眾群體。許多原本不熟悉音樂劇的東方觀眾,因為古箏這一民族符號的出現而走進劇院。同時,古箏激發了西方觀眾對東方文化的好奇與探索欲望,拓寬了音樂劇的國際市場,提升了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三)可移植到杰特根融入的經驗要點
在音樂改編方面,杰特根融入音樂劇時要堅守自身特色,保留其獨特的旋律走向和演奏技法,像杰特根獨特的彈撥技巧所產生的音色質感,是其靈魂所在。同時,根據音樂劇節奏的需求,巧妙調整杰特根音樂的速度、節拍,使其能自然融入音樂劇的音樂節奏中;在舞臺表演融合方面,杰特根演奏者可借鑒《箏敘》中古箏演奏者的舞臺表現方式。通過獨特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的妝容,讓杰特根在舞臺上凸顯民族風格。在表演時,演員使用杰特根時要具有互動性,比如配合動作、臺詞,適時改變演奏的力度與節奏,使杰特根成為推動劇情發展、傳遞情感的重要一環,增強舞臺表演的整體性與感染力。
三、杰特根融入音樂劇的可行性分析
(一)音樂融合的可行性
杰特根作為哈薩克族古老彈撥樂器,擁有獨特的音樂特質,為其與音樂劇在音樂層面的融合提供了廣闊空間。從音高體系來看,一般在高音區運用哈薩克族傳統音高規律,為音樂劇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例如,在旋律創作中,將杰特根擅長演繹的哈薩克族特色音程和旋法融入音樂劇,為原本的音樂線條增添民族風情,創造出獨特的音樂記憶點。
在和聲方面,音樂劇中的和聲更加注重功能性與色彩性相結合,通過現代和聲編配技巧,對杰特根演奏的旋律進行和聲化處理,在保留其原生韻味的同時,疊加音樂劇常見的和弦結構,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巧妙交融,豐富音樂的縱向結構,提升音樂表現力。
(二)舞臺表演融合的可行性
在舞臺表演融合上,杰特根同樣能與音樂劇實現深度融合。從肢體語言角度分析,演奏者演奏杰特根時,肢體動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其獨特的坐姿、撥弦手勢,以及隨音樂節奏變化的身體姿態,都是哈薩克族文化的直觀體現。音樂劇表演強調肢體語言的多樣性和表現力,將杰特根演奏的肢體動作融入其中,能夠為音樂劇增添獨特的視覺元素。
在舞臺調度方面,杰特根可以作為舞臺表演的核心元素或重要串聯點。比如在音樂劇的場景轉換或情感高潮部分,安排杰特根演奏者進行獨奏表演,讓演員圍繞其展開舞蹈、對話等表演活動,利用杰特根演奏營造的氛圍,引導舞臺上人物關系和情節發展,構建獨特的舞臺空間敘事邏輯,為觀眾帶來新穎且富有文化內涵的觀賞體驗。
(三)市場與受眾接受的可行性
目標受眾除了現有熱愛音樂劇的群體,還包括對哈薩克族文化感興趣的人群,以及追求音樂創新體驗的年輕人。現有音樂劇受眾渴望新鮮的音樂元素,杰特根的加入能滿足他們對多元化音樂的追求,而對哈薩克族文化好奇的觀眾,會因杰特根這一民族符號而被吸引。
筆者通過調研了解到,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對將民族樂器融人音樂劇的形式充滿期待,希望能借此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從文化消費趨勢看,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具有文化內涵和創新形式的藝術產品。杰特根融入音樂劇,既傳承了民族文化,又創新了音樂劇形式,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有望在文化消費市場中開辟新的天地。
四、杰特根融入音樂劇的前景展望
(一)藝術創新層面
杰特根融人音樂劇,為音樂劇帶來了全新的音樂元素與表現形式。杰特根憑借獨特音色與演奏技法,產生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效,為音樂劇音樂添加了獨特色彩,助力音樂劇在音樂表達上突破傳統局限,豐富了藝術語匯。比如在營造悠遠氛圍時,杰特根的泛音技巧能帶來獨特聽覺效果,增添劇情魅力。
這種融合也有效豐富了音樂劇創作理念。它促使創作者突破單一文化與藝術形式的既有范式,推動跨文化、跨藝術形式的融合創新。創作者將哈薩克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劇創作手法相結合,在音樂結構、旋律發展及劇情編排等方面注入創新元素,創作出更具創新性與包容性的作品,為音樂劇藝術發展開拓新路徑。
(二)文化傳承與傳播層面
對于杰特根文化傳承而言,融入音樂劇意義重大。音樂劇受眾廣泛,傳播力強,杰特根借助這一舞臺,得以突破地域和文化圈層限制,被更多人熟知。年輕一代通過欣賞音樂劇接觸到杰特根,能激發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有利于杰特根的傳承發展。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音樂劇作為全球流行的藝術形式,吸引著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觀眾。杰特根在音樂劇中的呈現,讓世界看到哈薩克族獨特的音樂魅力,增進對哈薩克族音樂文化的了解,促進不同音樂文化間的交流與對話,提升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產業發展層面
新的杰特根融入音樂劇,為音樂劇產業多元化發展注入動力,開拓新的市場空間。獨特的民族元素吸引了更多觀眾走進劇院,這些觀眾不僅包括傳統音樂劇愛好者,還包括對民族音樂文化感興趣的人群。同時,差異化的音樂風格也使音樂劇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推動音樂劇產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此外,隨著杰特根在音樂劇中的曝光,市場對杰特根樂器的需求可能增加,刺激樂器制造產業發展,促使樂器制作工藝不斷傳承與革新。音樂教育培訓領域也會受到影響,人們對杰特根演奏學習的熱情會逐漸提升,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良性產業循環,為文化產業繁榮貢獻力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了杰特根融入音樂劇在藝術表達、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等多維度的可行性與前景。兩者融合不僅為音樂劇的創新發展賦能,也推動杰特根文化傳承,助力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同時,該融合促進音樂劇產業多元拓展,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展望未來,期待這一融合趨勢持續深化,在全球藝術交流與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創造更多文化藝術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古箏與杰特根比較研究\"(項目編號:XSY20240104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任潔.在創新中融合在融合中創新—古箏音樂劇《箏敘》的敘事和意境營造[J].戲劇文學,2022(2):60-64.
[2]高陽.杰特根(哈薩克箏)初探[J].樂器,2025(2):82-85.
[3]努爾開力迪·吾哈甫.哈薩克族的古箏—節特根[J].新絲路(下旬),2020(22)186-187.
[4]馮國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J].戲劇文學,2025(3):104-109.
[5]陸文雅.音樂劇中古箏演奏的審美意義分析[J].中國音樂劇,2024(6) :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