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戲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之一,以自身鮮明的地域特色占據中國戲曲的核心地位。而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變遷,中原戲曲文化逐漸被后人淡忘,面臨的傳承挑戰愈發嚴峻。而音樂劇兼具故事性與現代化的特點,成為可以與戲曲文化更好融合的理想媒介。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興網絡平臺的興起,使其具有更有利的環境優勢和廣泛的受眾基礎。本研究從“中原戲曲文化 + 音樂劇形式 + 新媒體平臺”的融合視角出發,探索如何從內容轉換、平臺合作、傳播手法等方面進行創新,實現對中原戲曲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下的動態傳承和跨世代銜接。
一、新媒體對中原戲曲文化融合傳承的影響
(一)新媒體技術推動戲曲傳承機制的革新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戲曲由“現場式觀看”走向“數字化互動”。以中部地區的中原戲曲為例,其以往的展現方式主要是依托現場演出和電視播放來進行推廣,但是受到地域和時間的局限,中原戲曲受眾群體以中老年為主。而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中原戲曲,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以及網絡直播等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展現出中原戲曲傳承的高效性、精準性及非集中化的特點,以此提升受眾群體對中原戲曲的認知度。同時,觀眾可通過彈幕、評論、剪輯、翻拍等媒介積極參與文化傳承,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為主動的內容創作者,而這種新媒體平臺所提供的數據反饋機制也有助于提升戲曲制作的精準性與有效性,以此加大中原戲曲文化的傳承力度。
(二)音樂劇元素豐富戲曲傳承的表現力
中原戲曲作為主要的表演藝術形式,其獨特的唱念做打的方式,承載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符號,但由于節奏緩慢而描述方式含蓄,致使年輕人的興趣并不在傳統戲曲上。音樂劇是將歌曲、歌舞和劇情結合在一起,有緊湊的情節以及清晰的表達,更易于實現大眾化的傳承。將音樂劇的結構和表現形式引入中原戲曲中,可以調整劇情節奏,增強情感張力,同時采用旋律式朗誦和光影配合,增強表演效果;音樂劇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拓展戲曲受眾群,兩者的結合不僅利于戲曲現代化傳承,更為數字時代下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活力。
二、新媒體平臺下中原戲曲與音樂劇融合的傳承模式
(一)社交平臺引導下的戲曲內容互動式傳承
在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平臺依托強大的交互性和傳播力,成為中原戲曲活態傳承的重要載體,也使得戲曲的內容以圖文、視頻、直播等形式來傳播,增加了戲曲的魅力,使得觀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評論員、二次創作者和共同創作者,促使信息從單向流向轉變成多向互動.社交平臺通過話題標簽、粉絲機制和角色管理等功能,激發了用戶對戲曲的關注、參與和討論,社群基于用戶的分享創新構建起數字化傳承生態環境,為戲曲的傳承拓寬了渠道。
(二)短視頻平臺激活戲曲唱段的年輕化演繹
短視頻為中原戲曲注入了新的傳播驅動力。中原戲曲與音樂劇的節奏和表演相融合,其內容更加適應短視頻的視聽覺方式。抖音、快手、嘩哩嘩哩等社交媒體利用混剪拼貼、改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得傳統唱段更加簡潔明快,且具有適應性和傳播力,突破了“劇院觀演”的限制,推動戲曲向著“娛樂化”“消遣性”的表現方式邁進,并且平臺的交互性激起了全民參與熱潮。例如,角色扮演、接力拍攝、歌曲比拼等方式讓受眾成為內容創作者,有利于將戲曲從專業性展現走向大眾化共享。現在,短視頻平臺的構建逐漸面向年輕人,打造以個人喜好為驅動的中原戲曲社群,這對于中原戲曲的世代傳承起到重要作用。
(三)流媒體構建系統化的數字傳承機制
流媒體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內容豐富、存儲安全、便于觀賞等優勢,成為中原戲曲融合音樂劇體系化傳承的重要表現方式。相較于自媒體平臺零散的推送,流媒體對戲曲作品的完整性起到了保障作用,利于保留戲曲的演唱和結構特色。如優酷、騰訊、B站等平臺都有完整的資源,為傳承者的學習、研究和體驗提供了足夠的材料。這些網站的推薦提升了信息傳達的準確度,加入音樂劇成分的影視作品增強了節奏感和視覺審美,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文化領域。
(四)直播拓展沉浸式傳承體驗場景
直播的強互動性和沉浸感,為中原戲曲與音樂劇融合帶來了新渠道。直播打破時間、空間的約束,突破了“舞臺一觀眾”的傳統觀演模式限制,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表演,甚至可以進入后臺參觀,實現從成果分享到全程分享的轉變。通過直播中的彈幕、連線、評論等形式,觀眾可以實時進行互動,甚至參與到對劇情、人物的選擇過程中,成為戲曲的創作者,加深了對于文化的認同和情感共鳴。同樣,平臺也具備直播回看、預約直播、打賞等功能,進一步改善了戲曲文化傳承的生態環境。這種音樂劇化的中原戲曲更加適應直播的節奏,提高了觀賞性、藝術性,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市場中真正活起來。
三、中原戲曲文化融合音樂劇的新媒體傳承策略
(一)內容創新推動傳統戲曲的現代化表達
中原戲曲作為中國戲曲藝術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自己豐厚的積淀和獨特的文化,但是對于現當代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來說,傳統的中原戲曲敘事、表現方式和舞臺語言往往難以理解。要實現成功的傳承,必須以內容為切入點,推動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改革。而音樂劇由歌曲、舞蹈和戲曲等藝術構成,這種結合音樂、舞蹈和戲曲特點的表現方式更能契合當代受眾的審美,在時間管理、情感表達和舞臺設計等方面做到了極致。將中原戲曲在音樂劇中的融合,在不失原唱特色、演出風格的前提下能夠增強內容的連貫性和藝術觀賞性,進一步結合現代技術提升戲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通過三幕式音樂劇架構改編傳統戲曲劇本,使其劇情更緊湊,內容更明晰;再通過角色重塑和場景重現,讓舊題材煥發新生。
中原戲曲視覺、聽覺與語言內容的現代轉型,是劇作創新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新媒體的不斷開發,關注更注重視聽感官的享受與情感交流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借助數字影像、多媒體交互、虛擬場景等科技手段,增強舞臺魅力。從語言內容上講,可嘗試在劇本中附加一些現代化的口頭表達,使劇中角色的語言更貼近現實生活,便于觀眾理解和融入其中。中原戲曲內容的創新設計,不但推動了藝術語言創新的變革,而且為中原戲曲走近大眾市場、融入現代話語體系提供了新走向。
(二)用戶共創激發公眾參與傳承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戲曲表演環境中,人們往往被動地接收藝術信息,很難真正深度參與到藝術作品當中。中原戲曲和音樂劇的融合,使作品內容節奏明快、形態豐富多樣,讓觀眾很容易對其進行模仿、重構或者重解。不少年輕人使用短片制作APP來演唱戲曲、復制人物形象與場景,甚至嘗試創作成“戲曲混剪視頻\"或“戲曲故事續集”,戲曲表現手段得到拓展,傳統文化可以以更為活躍的方式存在于現代社會中。
大眾的參與構成文化認同的組成部分。在“模仿一表演一共鳴”的過程中,用戶不再是旁觀者,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戲曲傳承的關鍵部分。例如,網站中的“戲曲比賽”“經典人物混搭”“唱段配音”等互動模式,不僅降低了用戶創作門檻,而且在游戲和社區形式下提高了用戶的活躍度,形成了以年輕用戶為主的線上傳播社群。這種集中的藝術創作方式突破了傳統依賴專業劇團與演員的線性體制,為戲曲文化注入了“全社會參與、全民共享、情感聯結”的傳承動力,進一步形成數字時代戲曲文化的“交互生態網絡”。
(三)平臺聯動構建多維協同的傳承機制
傳統戲曲文化在新媒體背景下的保護與傳承,單一的渠道并不能實現內容創作、受眾觸達、文化教育和社會影響等功能。因此,多元化的平臺聯動模式是推進中原戲曲融合音樂劇傳播的核心路徑。而目前主流的自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流媒體平臺及直播平臺分別側重于公共意見管理與受眾社交互動、內容分享與改編、節目展現及資源保留以及沉浸式體驗,以各自的資源與功能優勢進行聯合互補,形成以內容為主、以數據為媒介、以受眾為導向的立體式互聯宣傳,完成以傳統戲曲內容為主的“引流—深度觀看—互動共創—線下延伸”的傳播鏈路。
除了技術兼容與資源銜接外,還應形成統一的內容策劃機制和發布機制,進行平臺間的協同。例如,將根據中原戲曲改編的音樂劇在社交媒介平臺發起相關話題,利用短視頻進行人物和劇情的介紹,在流媒體平臺上發布劇本并同步開展后臺排練或首演直播,就可形成“立體化、全覆蓋”的文化傳承路徑。另一方面也應鼓勵本地劇團、學校院團、專業機構等進行內容共同策劃及經營,形成“多元參與一創意內容—平臺協同”體系。通過平臺聯動機制,中原戲曲能夠進一步突破傳承覆蓋的局限,獲得覆蓋面廣、持久性強、參與度高的數字化傳承機制。
(四)線上線下結合打造融合發展的傳承生態
在以新媒體為主要信息源的背景下,為了實現中原戲曲的順利傳承,在發揮網絡媒體的內容宣傳及用戶交流功能的同時,也應該高度重視線下舞臺表演對于情感投人與藝術體驗的重要性。互聯網媒體在戲曲文化層面擴大了劇目曝光率和語言空間,但對于劇場舞臺在實質上的核心是“現場感”與“儀式感”,因此線上線下結合的傳承生態對于擴大受眾群體與內容多元化有積極意義。
“線上推廣 + 線下互動”可以讓中原戲曲進入校園、社區以及劇場等真實空間,而從線上“觀看”轉變為線下空間的“沉浸”體驗。如先在短視頻網站上公布片花或者對演員進行采訪,對中原戲曲進行前期推廣,再讓更多用戶參加線下的主題演出、戲曲工作坊、劇本朗誦等體驗活動;又如在直播演出同時發放“線下觀演兌換碼”和“劇團見面會預約通道”,增進觀眾和演出者之間的關系。還有,通過大學生和當地劇團的合作,實現“戲曲數字化推廣—線下互動演出一藝術教育反饋”的三維一體化教學流程,形成良性循環。通過線上內容的持久傳播和線下活動的全面介入,中原戲曲在音樂劇和新媒介的共同助力下,將逐步創建出更有生命力和持久性的傳承生態空間。
四、結語
面對新時期的媒體環境和發展趨勢,需要打破舊的思維限制,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原戲曲文化,以音樂劇結合的方式使戲曲更具有現代化的表達力,以新媒體平臺提供的信息傳達和大眾的共同參與為基礎,采用內容創新、用戶共創、平臺聯結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策略,實現中原戲曲由舞臺封閉到互聯網開放、由專業演出到全民共享的延伸和轉變,擴大了影響范圍,重新確立了與年輕觀眾之間的傳承紐帶。未來應該繼續進行戲曲藝術和不同媒體的深度融合,在更立體、多元、長久的傳承生態環境下,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生命力和社會意義。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原戲曲文化創意及其產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5-ZDJH-806)]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小玉,羅嘉琪.戲曲藝術的數字化革新:融媒體時代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戲曲,2024(7):63-65.
[2]關爽爽.江海文化的時代訴求——戲曲文化復興下的海門山歌傳承[J].匠心,2024(4):87-89.
[3]董博.當代中國音樂劇歌唱表演體系的構建[J].中國音樂劇,2024(1):64-66.
[4]胡茂玲.新媒體時代影視媒介對推動戲曲傳承與發展的作用研究[J].電影研究,2024(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