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7):111-113.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111-03
0引言
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核心發祥地,孕育出了豐富且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豫劇、朱仙鎮木版年畫、太極拳以及唐三彩燒制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原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將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一方面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鮮活的本土文化資源,使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教育平臺,中原非遺能夠得到有效傳承和大力弘揚,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達成文化傳承和教育教學協同發展的效果。
了對中原非遺的簡單介紹,整個課程設計缺乏系統性。就師資層面來看,教師在中原非遺方面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較為常見。很多高職語文教師在大學時期所接受的是傳統語文專業方面的教育,對于中原非遺的歷史根源、藝術特點、文化蘊含等未展開深入細致的探究。如此一來,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很難將非遺和語文知識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一起,沒辦法充分挖掘非遺所包含著的語文教學方面的資源。與此同時,教師缺少和非遺相關的實際操作經驗,在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往往會感覺有心無力,進而對教學成效的提升形成一定的限制。
1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
當下,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就教學實施層面而言,課程內容的融合呈現出比較表面的情況。一部分院校只是在語文教材中零零散散地插入
2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意義
2.1文化傳承與創新
將中原地區的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為文化傳承開拓出了全新的路徑。借助語文課堂開展教學工作,能夠使數量更多的高職學生有機會接觸并深入了解這些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針對中原非遺所開展的傳承及創新方面的工作,能夠為非遺注入鮮活的生命力,進而促使其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不斷延續并實現更好的發展。
2.2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在文化素養層面上,學習中原非遺可使學生較為透徹地知曉中原地區在歷史、風俗、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去學習豫劇的發展經過、流派特點的話,就能對中原地區戲曲文化的興盛狀況有所了解;當研究唐三彩的燒制手法時,便能夠認識到古代中原地區極為出色的陶瓷制作工藝以及審美理念,進而拓寬文化視野,強化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育來說,中原非遺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通過閱讀描寫中原非遺傳承人的散文,以及學習講述非遺故事的民間文學作品時,其閱讀理解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3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措施
3.1構建融合課程體系
在優化課程內容方面,要把高職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原非遺特色緊緊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整合與編排。在編寫教材或者挑選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增添和中原非遺有關的閱讀材料、寫作主題以及口語交際話題。在寫作教學方面,設置“我與中原非遺的故事”“中原非遺的傳承之路”等主題,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開展以“中原非遺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辯論、演講等活動,從而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2創新教學方法
以項目式教學法為例,其在教學實踐中便顯現出顯著成效。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中原非遺文化傳承與推廣”項目為例,學生們會分組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中原非遺項目,如汝瓷燒制技藝。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親自到汝瓷窯廠實地走訪、對汝瓷傳承人開展采訪等方式,較為細致地了解汝瓷的歷史狀況、具體的制作工藝以及蘊含的文化價值。在此之后,學生們會運用已掌握的語文知識來撰寫有關汝瓷文化的宣傳文案,同時著手設計宣傳海報,制作宣傳視頻,隨后再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校園活動等渠道來對其進行宣傳推廣。在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充分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其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1]。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需注重教師能力的提升,為此開展專業培訓不失為一條重要路徑。學校可以定期安排高職語文教師參與中原非遺知識及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活動,還可邀請非遺領域的專家、學者或傳承人來授課。培訓涉及的內容包括中原非遺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文化內涵,另外還涉及如何將非遺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等方面。例如學校可以邀請河南省非遺保護中心的專家來向教師系統地講解中原地區非遺的整體狀況以及相關保護政策;也可以邀請豫劇表演藝術家來分享豫劇的藝術特點及教學方法,促使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3.4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針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評價內容要多元化,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傳統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考核。要將學生對中原非遺的認知情況、秉持的態度、參與的程度,還有在非遺相關實踐活動中具體的表現等,都納人評價的范圍。要制定詳盡的評價指標,以知識掌握為例,要考查學生對中原非遺歷史發展脈絡、獨特特點、具有代表性作品等方面的了解程度到底如何;從實踐能力這個角度來講,要對學生在非遺調研、相關作品創作、宣傳推廣等活動中的表現予以評估。
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及互評結合起來,與此同時,還引人校外專家、非遺傳承人等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當學生完成中原非遺項目之后,首先由小組成員展開互評,從團隊協作狀況、任務完成的實際情形等方面來進行評價;其次,接著學生展開自評,對自己在項目中所獲得的收獲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加以反思;然后教師從語文知識運用情況、項目整體質量水平等方面給出評價;最后邀請校外專家和非遺傳承人從專業的視角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點評,通過綜合各方給出的評價得出學生的成績,以此來提升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
4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案例
4.1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案例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在藝術設計專業的語文課程中開展了中原非遺融入其中的教學實踐活動。在課程導人環節,教師會播放精心制作的汴繡紀錄片,展示精美的汴繡作品圖片,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汴繡文化的濃厚興趣。接下來,教師會細致且系統地講解汴繡的歷史淵源情況,從北宋時期汴繡呈現出的繁榮發展態勢,一直講到現代汴繡在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具體情形;詳盡地介紹汴繡的藝術特色,如針法細膩、色彩豐富、圖案精美等;深入全面地分析汴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汴繡中所包含的中原地區人民的審美觀念及生活智慧進行清晰的闡述說明[2]。
在實踐活動開展期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汴繡主題文創產品設計。各小組需開展市場調研工作,了解當下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需求與喜好;隨后查閱和汴繡相關的資料,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汴繡的經典圖案及針法;之后還會和汴繡的傳承人開展交流活動,獲取專業的指導意見。在設計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施展自身的創意,將汴繡所具有的元素和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創作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如汴繡主題的手機殼、書簽、絲巾、首飾等。
在成果展示與評價環節,學校舉辦了一場以中原非遺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展覽活動,在展覽上將學生的設計作品集中展示出來。與此同時,學校還組織學生針對自己的作品展開介紹,相互之間進行交流,開展自評、互評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對汴繡文化有了更透徹的認識,藝術設計水平也有明顯提升,語文寫作及溝通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成功設計出了具備市場發展潛力的文創產品,其中有部分作品在文創產品設計比賽中獲得了獎項。
4.2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案例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在旅游管理專業的語文課程教學環節中融入了中原非遺方面的內容。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教師會播放太極拳表演的相關視頻,展示太極拳在各類旅游景區中的實際應用場景,順勢引入關于太極拳文化的教學活動。教師會向學生詳細講解太極拳的歷史發展脈絡、各個流派所具有的特點等,闡述太極拳和養生旅游以及文化旅游之間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太極拳作為中原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產業中占據重要價值。
在具體的實踐活動環節,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開展太極拳主題旅游線路設計工作。各個小組精心制定詳盡的調研計劃,動身前往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以及與之相關的旅游景區和文化場館開展實地考察活動,從而深人了解當地的旅游資源、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游客實際需求等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查閱旅游市場的相關資料,細致分析競爭對手推出的旅游產品,緊密結合太極拳的文化特色,設計出不同的旅游線路[3]。
在成果展示階段,學生通過PPT匯報、視頻展示等形式,向全班同學及評審團隊詳細介紹自己精心設計出來的旅游線路。評審團隊由旅游行業的專家、太極拳的傳承人和語文教師共同構成,從線路的創新性、可行性、蘊含的文化內涵、語文表達能力水平等方面展開評價。學生通過互相評價、自我評估的方式,總結經驗教訓。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學生一方面提高了旅游線路策劃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語文寫作及口語表達能力,并且對中原非遺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5結語
通過對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展開的實踐摸索,能夠發現這樣的融合模式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有較強的可行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構建融合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資源建設、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舉措,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促進了中原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推動了高職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和鄭州旅游職業學院的實踐案例證實了將中原非遺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實現文化傳承和教育教學的雙贏。
參考文獻:
[1]許春華,閆亞旗.特色非遺融入高職旅游人才培育的探索與實踐:以西涼樂舞非遺課堂為例[J].科教文匯,2024(7):144-147.
[2]戴曉紅.非遺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工藝設計課程的實踐探索[J].大觀,2024(10):141-143.
[3」潘子星,張熙芮,艾宏偉.非遺文化融入高職設計類課程的重要性闡述[J].江蘇陶瓷,2024,57(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