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海戲的歷史溯源與藝術特征
(一)淮海戲的起源、發展與地域文化的關聯
淮海戲作為植根于蘇北民間的地方劇種,其萌芽可追溯至清代中晚期由農民即興編創的“打門頭詞\"表演形式,藝人們手持三弦沿門賣唱的場景至今仍存留在老戲迷的集體記憶里。隨著海州鹽漕運輸帶來的文化交流,這種原本簡陋的曲藝逐漸吸納了徽劇的程式化表演和柳琴戲的板式結構,在清末民初形成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的成熟戲曲樣式。其藝術基因中流淌著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質,唱腔設計既保留“一捺三停”的原始韻味,又發展出“十里不同腔”的聲腔體系,明快質樸的“二泛子”與高亢激越的“金風調”在不同情境中交織出獨特的戲劇張力。表演程式中的“耍手巾”“轉帕子”等技法源于田間勞作的身體記憶,服飾紋樣中暗藏的麥穗圖案則隱喻著對土地的情感寄托。方言俚語在唱詞中的創造性轉化尤為突出,諸如“懸湖腔”特有的鼻腔共鳴技巧,實則是模仿漁民在洪澤湖風浪中呼喊的自然聲響。這種與地域生態緊密咬合的藝術形態,在《皮秀英四告》《樊梨花點兵》等傳統劇目中凝結為“文戲武唱”的審美特質,演員借助虛擬化舞臺調度能在方寸之地展現千軍萬馬的氣勢。
(二)藝術表現形式與核心美學特征
淮海戲的藝術形態扎根于蘇北方言音韻體系,其聲腔構建融合了太平調、東方調等三十余種曲牌范式,通過真假聲轉換與拖腔技法形成極具辨識度的音聲織體,這種以字行腔、依情變調的演唱方式深刻詮釋了江淮方言的音樂性特質。表演程式突破傳統戲曲行當的嚴格分野,旦角運用“壓花場”步法展現農家女性的勞作姿態,丑行借“三踐”身段刻畫市井人物的詼諧形象,生旦對唱時“打哩螂”虛詞襯腔的即興運用,在程式規范中保留著農耕文明的鮮活質感。樂器配置凸顯地域音樂智慧,主奏樂器三弦的顆粒性音色與板鼓的切分節奏形成張力結構,月琴的連續輪指技巧模擬出運河波濤的韻律起伏,這種器樂語言與聲腔系統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淮海戲區別于其他綁子腔劇種的聽覺標識。角色塑造注重世俗情感的真實投射,劇目文本常以家庭倫理敘事折射社會變遷,將忠孝節義的價值觀念嵌入柴米油鹽的生活場景,使戲曲美學在民間性與藝術性之間達成微妙平衡。
(三)淮海戲在中華戲曲體系中的獨特性
淮海戲在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辨識度源自其與蘇北水土深度交融的藝術基因,田間地頭的勞動號子經藝人提煉轉化為“一捺三停”的獨特拖腔,每句唱詞尾音在鼻腔與胸腔間震蕩的共鳴方式暗合著洪澤湖漁民與風浪搏斗的呼吸韻律。表演體系中獨創的“壓花場”程式將農耕社會男女交往的肢體語言高度符號化,演員通過手帕翻轉與臺步回旋構成的視覺語匯,無需臺詞即可傳達少女懷春或老農愁苦的情感層次。相較于昆曲的雅致工整,淮海戲的舞臺調度呈現出“文戲武唱”的野性張力,即便是《皮秀英四告》這類公案戲也常見旦角踩著鼓點完成旋風跪步與甩發特技,這種將生活動作升華為戲劇程式的創造力,在《樊梨花點兵》中展現為用三張條凳虛擬出點將臺與演兵場的空間想象力。方言演唱時舌尖抵齒發出的爆破音與入聲字短促收尾形成特殊的聲韻肌理,使《催租》中佃農抗爭的唱段天然帶有泥土的顆粒感,這種與普通話戲曲迥異的聽覺體驗恰是其在多元劇種中立足的根本。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淮海戲的傳承現狀
(一)高校傳承中的資源整合與平臺建設現狀
淮海戲在高校傳承體系中正經歷著從民間土壤到學術場域的適應性轉化,多所院校將老藝人“口傳心授”的傳統授業方式納人學分制課程框架,方言語音保護與唱腔潤飾技巧在表演專業教學中形成特色模塊。跨學科資源整合催生出音樂學視角下的聲腔頻譜分析與舞蹈解剖學對“壓花場”程式的解構研究,數字媒體實驗室里學生帶著動作捕捉設備還原《皮秀英四告》中甩發跪步的力學軌跡,這種將身體記憶轉化為可視化數據的過程意外激活了傳統程式在虛擬現實中的演繹可能。圖書館特藏部收存的民國時期手抄本經過數字化處理,與青年教師田野調查錄制的傳承人口述史共同構成立體化教學資源庫,戲曲社團排演的《催租》片段通過短視頻平臺傳播時,彈幕里年輕觀眾對蘇北方言韻白的考據式討論折射出新媒體時代的傳承新生態。
(二)青年群體對淮海戲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分析
當代青年群體在短視頻平臺接觸淮海戲時普遍存在符號化認知傾向,碎片化傳播模式使得唱腔韻律與肢體程式被抽離原生文化語境,轉化為視覺奇觀層面的瞬時消費對象。高校戲曲社團中淮海戲元素的融入呈現選擇性吸收特征,青年創作者更傾向提取水袖技法或方言念白等具象符號融入現代舞臺劇,較少觸及劇種背后的農耕文化敘事邏輯。非遺進校園活動中青年觀眾對即興互動環節表現出較高參與度,其興趣點聚焦于角色裝扮的體驗性與唱腔旋律的現代改編,但對劇目文本承載的倫理觀念與歷史記憶缺乏深層解碼能力。部分地方高校將淮海戲經典折子戲編入通識教育模塊后,學生在跨文化比較視野中開始關注其聲腔系統與蘇北民間說唱的親緣關系,這種認知遷移現象折射出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傳播路徑的潛在轉向。青年戲曲愛好者自發組建的網絡社群內部,淮海戲的傳播內容逐漸從完整劇目轉向唱段混剪與行當科普,這種解構式傳播在擴大受眾覆蓋面的同時重塑著劇種的接受美學標準。
(三)數字化時代對傳統戲曲傳播的雙重影響
在數字化浪潮與傳統藝術形態的交匯點上,淮海戲的傳播生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圖景(如表1所示)。短視頻平臺與直播技術的普及重構了戲曲接觸場景,青年群體原本疏離的審美距離被手機屏幕間流轉的唱腔選段悄然拉近,這種即時性的傳播方式使地方劇種突破地理限制進入跨地域視野,高校學生在社交媒體互動中形成自發傳播鏈,部分戲曲社團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將經典劇目轉化為沉浸式視聽體驗。教學領域同步發生著技術滲透,多媒體課件替代紙質曲譜成為課堂常態,動作捕捉系統輔助身段教學提升訓練精準度,線上慕課資源打破實體課堂壁壘,實現開放性傳承。技術賦能的另一面是藝術完整性的潛在消解,五分鐘剪輯版《皮秀英四告》難以承載原劇情感張力,算法推送形成的碎片化認知削弱了觀眾對戲曲文學價值的理解深度,高清修復版影像雖保留表演細節卻無法復刻劇場空間的集體共鳴。某些高校嘗試將AI作曲引入唱腔設計引發爭議,智能生成的旋律雖符合程式規范卻缺少傳統師徒授受過程中積淀的人文溫度,這種創新與守正之間的張力折射出數字工具介入傳統藝術時的身份困惑。檔案數字化工程使瀕危劇本獲得永久保存的同時,也暴露出老藝人立體化表演經驗在二維掃描過程中的信息損耗,技術團隊與戲曲專家在動作數據庫建設標準上的分歧反映 出兩種思維模式的碰撞。
表1數字化技術對淮海戲傳播的影響維度

三、高校傳承淮海戲的實踐路徑探索
(一)課程體系構建與跨學科教學模式創新
高校在構建淮海戲課程體系時可依托音樂學專業基礎課搭建戲曲通識框架,例如在《民族音樂概論》模塊嵌入淮海戲聲腔分析單元,由戲曲表演教師與音樂理論教師共同設計方言音韻與曲式結構的對照練習。跨學科教學需要打破藝術院系與文學專業的壁壘,建議將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元雜劇文本與淮海戲傳統劇自進行平行解讀,安排學生比較《竇娥冤》與淮海戲《皮秀英四告》在敘事結構上的承襲關系。實踐類課程應當建立階梯式培養機制,初級班側重“打哩螂”虛詞襯腔的咬字訓練,高級班引入現代劇場導演技法指導經典折子戲創排,使表演教學既保持劇種韻味又契合當代審美。此外,可應用數字技術在音樂制作課程中設置淮海戲元素電子編曲項目,鼓勵學生采樣三弦與月琴音色進行實驗性混音創作,這類作業既鍛煉學生專業技能又促進傳統音樂語匯的現代轉換。校地合作方面宜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定期邀請劇團藝人駐校開展工作坊,重點傳授“壓花場”步法中的農耕勞作動態模擬技巧,同時組織學生參與劇團下鄉演出前的妝造準備工作。考核評價體系需突破試卷測試模式,采用過程性評估方式記錄學生在社團展演中的即興創作能力,并將非遺傳承基地的田野調查筆記納入學分認定范圍。
(二)校園戲曲社團與非遺活態傳承相結合 策略
高校傳承淮海戲可依托戲曲社團搭建常態化實踐平臺,邀請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定期駐校指導,手把手教學生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在每周固定排練時段穿插講解經典劇目背后的農耕文化內涵。教師團隊需要將傳統唱腔與現代音樂元素融合,針對學生音域特點重新編配適合集體傳唱的簡化版曲調,結合校園生活素材創編反映青年價值觀的新劇目,比如用《樊梨花點兵》的曲牌填詞改編成展現大學生軍訓風采的折子戲。社團活動要突破單向傳授模式,設計帶有游戲性質的沉浸式體驗環節,讓學生在方言對白接龍、水袖擊鼓傳花等趣味互動中自然掌握戲曲程式,非遺傳承人可帶著自制柳琴、三弦等樂器參與即興伴奏,用接地氣的排練方式消除學生與傳統藝術的距離感。教師還可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田野采風,安排學生跟隨劇團下鄉演出,在廟會舞臺實地觀察民間藝人如何根據觀眾反應調整表演節奏,返校后結合采風素材開發方言表情包、戲曲工尺譜手機殼等文創產品。宣傳推廣側重新媒體傳播,由學生自主運營短視頻賬號,用豎屏構圖拍攝后臺化妝花絮、行當切換挑戰等碎片化內容,在直播中設置彈幕點唱功能增強互動性,定期發布帶方言字幕的經典唱段卡點視頻,借助算法推薦觸達更廣泛的青年群體。
(三)校地合作與淮海戲文化生態圈營造
高校與屬地文化部門共建淮海戲傳承基地時可采取項目制管理模式,由戲劇專業教師牽頭對接市縣劇團制定年度傳承計劃,例如每年春季學期安排學生參與劇團新編劇本的讀本會,秋季學期組織師生觀摩劇團下鄉巡演的田野工作流程。地方劇團藝人進校園不宜局限于示范演出,可設計為期兩周的深度工作坊,上午在排練廳分解丑行“三踐”身段中的市井人物塑造技巧,下午在文史課堂結合蘇北民俗講解程式動作的生活原型,晚間開放即興對談環節讓學生直面行業生存現狀。學生田野調查應當嵌入劇團日常運營,安排音樂學專業學生跟隨劇團琴師記錄不同村鎮演出時的曲牌變異現象,戲劇影視專業學生用影像日記方式追蹤民間戲班跨區域演出的交通動線,這些鮮活素材經過整理既可充實校本教材又能反哺劇團藝術創新。校園文化生態營造需要激活物理空間的戲曲屬性,建議將食堂過道改造為淮海戲臉譜涂鴉墻,并由學生定期更新內容,利用宿舍區空地搭建可移動式戲臺供社團開展月末擂臺賽,在圖書館地方文獻專區增設戲曲互動裝置還原運河碼頭的戲班交易場景。社區輻射方面可建立高校與街道文化站的聯動機制,戲劇教育專業學生在社區老年大學開設淮海戲身段保健課程,美術專業師生協助設計社區公園座椅設計將戲曲砌末圖案融入其中,這種雙向滲透使校園傳承成果自然流入城市肌理。非遺傳承人的養老保障議題可作為公共管理專業實踐項目,指導學生調研民間老藝人醫療保障現狀并形成政策建議報告,既深化學生的專業認知,又為戲曲傳承注入人文關懷維度。
(四)建立淮海戲傳承的長效機制
高校建立淮海戲傳承長效機制需要將戲曲元素深度融人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學分制框架下設置包含方言正音訓練、傳統身段研習、經典劇目解析的階梯式課程模塊,由專職教師與劇團演員組成復合型教學團隊,分階段開展從興趣啟蒙到專業提升的系統化訓練。師資培養側重雙向賦能,定期派遣青年教師赴劇團參與創排實踐以積累舞臺經驗,同時為非遺傳承人開設教育心理學與課堂管理培訓,消除傳統口傳心授模式與現代教學場景的適配障礙。教學資源配置需突破院系壁壘,聯合音樂系開發唱腔聲樂化訓練方案,與美術學院合作建立戲曲服飾紋樣數據庫,同文學院共建方言語音檔案庫,形成跨學科支撐的立體化傳承網絡。建立動態評價體系,將學生參與戲曲工作坊的活躍度納入綜合素質考評,對持續開展淮海戲研習的社團給予排練場地優先使用權,設立專項獎學金激勵原創劇目編排。構建數字化資源中樞,系統整理老藝人演出影像與口述史料,利用動作捕捉技術留存經典身段數據,開發包含互動式工尺譜教學功能的移動應用。校地合作層面需與地方文旅部門建立人才聯合培養通道,使高校成為劇團青年演員學歷提升的定點單位,劇團則為學生提供寒暑假跟團實習崗位,形成雙向輸送的良性循環。校園文化生態培育應當注重日常滲透,在食堂廣播穿插戲曲選段作為背景音樂,將戲曲臉譜元素融入校園導視系統設計,利用開學典禮等儀式場合安排短小精悍的折子戲表演,使傳統文化基因自然流淌于校園生活肌理之中。
四、結語
高校作為傳統戲曲傳承的學術樞紐,其任務在于突破局限于單一的技藝傳授的狀況,進而建構涵蓋戲曲文學、音樂理論以及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復合型課程體系。淮海戲活態傳承的本質是對文化基因進行現代轉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既要確保“九腔十八調”的藝術本真性得以保持,又要讓其能夠適應多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后續研究應把關注點聚焦在數字化技術給戲曲本體美學所帶來的深層影響之上,對虛擬現實技術與傳統表演程式之間的融合邊界展開探索,在保持戲曲文化DNA穩定性的基礎上,培育出符合青年審美的現代表達形態。
[課題項目:2024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淮海戲在地方高校傳承與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 B-b/2024/ 02/42) ]
(作者單位:宿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曹士忠.地方戲曲在當今社會的發展方向——淮海戲的發展趨勢[J].中國文藝家,2017(4): 95+160
[2]陳昊.淮海戲—連云港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與發展[J].北方音樂,2020(18):39-40.
[3]趙寶新,楊麗娜,趙麗新,等.堅定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職能實現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3): 4-5+16
[4]閆玲玲.地方戲曲承文脈薪火相傳向未來——淮海戲進校園的現狀及建議探索[J].戲劇之家,2022(8):57-59.
[5]鄭聯珠.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策略研究——以淮海戲為例[J].大觀(論壇),2023(5):117-119.
[6]周博,黃玉琰,林相紅.數字化視域下國家級非遺江蘇淮海戲的保護研究[J].戲劇之家,2023(36):21-23.
[7]袁琳玲,肖璇.淮海戲在大學校園的傳播及進校園實踐可行性調查[J].三角洲,2024(21):120-122.
[8]肖雯,李芳芳.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路徑[J].新傳奇,2024(2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