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系列是自2021年推出的全景音樂競演綜藝,經筆者研究發現,其在音樂編創、表演形式及舞臺呈現等多個制作層面均展現出顯著的創新特質。目前學界對于音樂綜藝的研究體現在現象解析、敘事手法和傳播策略上,主要聚焦綜藝劇情設計、藝人形象以及符號文化等方面,對于制作創新性方面的研究相對匱乏。因此,2021年這一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探索空間。本文將從新視角出發,通過案例分析、對比研究等方法,挖掘整理節目制作的創新性,并探討其帶來的啟示與思考。這些創新點不僅提升了節自的觀賞性和藝術融合性,也為未來音樂綜藝等相關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一、《披荊斬棘》節目概述
綜藝節目是指綜合多種藝術的娛樂性節目,音樂綜藝是一種結合音樂表演、娛樂元素及互動環節的電視或網絡節目。中國大陸音樂綜藝經歷不同階段的繁榮和發展,不斷適應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在當前媒介融合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受眾對音樂消費的期待已超越傳統聽覺享受,追求更加創新、多元和沉浸式的藝術體驗。音樂綜藝節自呈現出內容多樣性和形式復雜性特點,展現出鮮明的媒介融合特色。
《披荊斬棘》現已播出四季,每季節目遴選超過30名不同領域的男性藝人(涵蓋演員、歌手、舞者及音樂人等),歷經多輪競技,組建17人的“全能唱演家族”。據《馬欄山綜藝資訊》2024年5月發布的統計數據,該節目前三季累計播放量超186億次,全網熱搜量達9622項,微博主話題討論量破200億次,抖音主話題播放量亦超205億次,彰顯出其廣泛的話題度與社會影響力。第四季播出期間微博平臺累計討論量達8853萬次,雙榜熱搜1140個,這些表明《披荊斬棘》經過多季考驗在觀眾群體中依然有著顯著地位與傳播效應。
二、音樂編創創新
作為音樂綜藝節目,《披荊斬棘》賦予嘉賓極大的音樂創作空間,鼓勵他們打破圈層壁壘,實現風格碰撞,解鎖歌曲的多種形態。
(一)多樣化選曲與改編
《披荊斬棘》音樂總監陳偉倫在采訪中表示:節自組傾向選擇非普通綜藝常見的歌曲或唱跳類風格歌曲,而是追求曲目多樣化,涵蓋經典和創新作品,帶領觀眾欣賞不同音樂風格的魅力。節目中歌曲演繹并非停留在翻唱層面,而是歷經嘉賓與節目組多次研討和改編,賦予歌曲全新意境。例如,第一季中的《什么是快樂星球》原是兒童劇歌曲,經由嘉賓重新譜曲,結合方言說唱與水鼓打擊樂,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改編;第二季中的《風的季節》創作以“風”為主題的旋律動機,構建鮮明的聽覺印記,增加記憶點;第四季中的《流行》重復演唱“當嘀哩當當”,并逐漸加入和聲,既為副歌鋪墊,又表達順應流行的舞臺主題。總之,多樣化選曲與改編不僅促進了經典作品的傳唱與創新,也助力新作品的推廣,展現出更多元的音樂風格。
(二)創置\"X-part\"環節
為鼓勵嘉賓施展個人魅力和創作才華,節目組在賽制上創置“X-part”環節:每首歌曲有一段創意部分,嘉賓進行個性化詮釋,為歌曲增添新的表演維度。例如,第一季《如果還有明天》“X-part”部分,黃飛鴻的飾演者趙文卓用古琴彈奏《男兒當自強》開場,黃貫中模仿古琴姿勢橫彈吉他,融合中西方樂器、搖滾、說唱,弘揚“龍的傳人”精神;第四季《表白》“X-part”部分,鳳小岳與石原貴雅分別演奏中日兩國傳統樂器,古琴的溫潤與三味線的清亮相互包容,配合三位嘉賓齊舞,帶來全新演繹。創置“X-part”環節鼓勵歌曲的二度創新,這種沖破局限、不被定義的段落,不僅能夠滿足嘉賓的創作和表達欲,而且推動了音樂與其他藝術(舞蹈、演奏、武術、戲劇等)的交融。
(三)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節目甄選國風歌曲,積極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推動藝術家與表演者之間的協作與交流。例如第三季的《東海老人》,伴隨魏巡高亢的嗩吶演奏,中國傳統非遺戲曲安順地戲《奉軍令調北征南》唱段融入樂曲,帶來磅礴的將士之氣。第四季的閩南語歌曲《求不來》,運用同根同源的非遺民俗“官將首”表演與南音琵琶,展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同時運用京劇《霸王別姬》唱段的《蘭亭序》和國風歌曲《劍魂》均在本季中獲年度最佳,這些足以表明觀眾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也表明了音樂綜藝逐漸擺脫單一娛樂屬性。通過文化賦能,節目既促進音樂作品質量和層次的雙重提升,也使得藝術審美和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到年輕群體。
三、表演形式創新
同為《乘風》《披荊斬棘》兩檔節目的舞臺總監陳琦沅在《新京報》專訪中提到:“前者是典型的音樂綜藝節目,是女團唱跳水平的‘秀場’,而后者更像一個創意劇場。《披荊斬棘》的表演形式中,除傳統的唱歌、唱跳、唱樂外,還著重設置“唱演”的表演形式。
(一)“唱演”概述
“唱演”是一種集演唱、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唱是基礎,提供聲音層面的審美體驗;演是手段,豐富視覺層面的情感與故事性,兩者同等重要,這一過程實現了音樂的具象化轉化,共同服務于音樂主題與內容的深刻表達。《湖南日報》評論指出,所謂“唱演”,即融合話劇、舞劇、音樂劇等表現形式,將不同類型的音樂、歌聲、舞蹈作為塑造人物、表達情感的手段,打造“短而美”的音樂舞臺故事,營造全方位視聽新模式。節目最終遴選出“全能唱演家族”的評選機制,也凸顯“唱演”作為節目核心構成形式的不可替代性。
節目中的第一個“唱演”作品《往事只能回味》以張智霖為主線,其他人演繹不同時空的人物情境,借助方言說唱、電光鏡以及復古元素,與多年齡段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唱演”增強了音樂的戲劇表現力,嘉賓將內心情感和對歌曲的理解以藝術化、視覺化的方式直觀呈現,與觀眾產生情感鏈接。
(二)觀眾視角下的\"唱演”
筆者依據節目中的投票指標—觀眾喜愛度,分析整理出表1和排名走勢圖(見圖1)。
表1表演突出的嘉賓個人喜愛度排名前后對比
依據表格可以看出,在現場和網絡關注度較高 的舞臺中,由于主演者表演能力出眾,觀眾喜愛度排名往往獲得極大提升。
圖1《披荊斬棘》第一季五位主要嘉賓的排名走勢圖
圖中,以第一季的五位嘉賓為例,除林志炫是專業歌手外,其余嘉賓皆有豐富的表演經歷,排名也呈現出整體上升趨勢。其中陳小春、李承鉉唱跳俱佳,最終成為年度滾燙“X-Fire\"(年度最佳),張晉成為年度滾燙“X-Leader\"(年度隊長)。可見有一定表演功力的嘉賓可以提升觀眾的關注度。第四季在評選年度最佳舞臺時,更是為唱演類單獨設立獎項,足見節目組對“唱演”的重視。
(三)“唱演”為內容服務
在藝術創作領域,若單純依賴形式手段的創新,難以支撐作品的整體藝術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最終都是為內容服務的,都是為了更鮮明、更獨特、更透徹地說人說事說理。”優秀的“唱演”作品以細膩的身體語言與聲音表達,講述富含深刻人文思考與真情流露的故事,實現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與觀眾產生情感鏈接,帶來更深層次的思想碰撞與審美體驗。例如,《男人哭吧不是罪》以詼諧的風格鼓勵奮斗者直面生活挑戰;《落葉歸根》表達了對親人、家鄉的愛與思念;《給電影人的情書》則結合嘉賓經歷,講述追夢之路的艱辛與執著。這些作品通過“唱演”的形式,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將深刻內涵與豐富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二季中的《鳳毛麟角》作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唱演”作品之一,展現了兩位表演者優秀的唱功、演技以及舞蹈,生動演繹出人偶師的控制與人偶的反抗精神。精湛的機械舞、細膩的眼神戲表演、人偶力竭倒下的悲劇收場,為觀眾帶來視覺沖擊與情感共鳴。這部作品內容完整而深刻,引發觀眾對于自由、掌控與反抗、自我與本我等多主題的深入思考,體會屬于自己的人生感悟。這種藝術與現實之間的互動與思考,正是“唱演”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四、舞臺呈現創新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以視覺為載體,能使音樂之美外化于形。
(一)注重舞臺美術
舞臺美術泛指舞臺上除表演外的整體視覺呈現。《披荊斬棘》運用國內頂尖的舞美設計、置景特效、音響攝像、服飾化妝以及舞臺機械(含升降、隱形軌道、威亞、激光)等專業團隊。每場表演都圍繞歌曲,打造符合氛圍的舞臺美術,最大化滿足觀眾所需的沉浸感與震撼感。第二季《新地球》舞臺利用真實水池模擬海洋,實景呈現浪潮、暴雨閃電、枯木礁石等場景,并融入機械、雷鳴等環境音效,以暗黑色調營造“末日”氛圍,最后用鮮亮的花朵和真實的動物代表希望。盡管是首個表演,但由于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嘉賓優秀的唱功,收獲全場最高分。而同場競技的《忽然之間》取消節目組原計劃營造的地震場景,僅保留聲、光、電及腳踩航空箱的形式,在全場八組表演中排名倒數第三。對比發現,盡管兩組均以歌手為核心,且演唱水平相近,但觀眾喜愛度卻相距甚遠,可見舞臺美術在節目中的重要性。
(二)舞臺美術想象力
藝術想象力決定著作品的特點和價值。節目組致力于用技術還原想象,通過布景、道具、色彩、光影等元素打造巨型場景,使音樂蘊含的情感有物可依,促成舞臺表演的質感升級。第一季中的《凄美地》將真實的草皮、灌木、樹叢搬上高低錯落的升降平臺,隨著歌曲情感遞進最終匯聚在一起;第三季中的《賬號已注銷》用成山的紙張隱喻網絡流言,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第四季中的《隱隱作秀》運用光源、顏色的改變及道具的移動重組,將廢棄古堡轉變為華麗劇院。除大型舞美設計外,一些簡約但具有設計感的場景也會留給觀眾更多想象空間。第三季中的《行走的魚》以黑白色為主調,僅依靠升降臺和燈光調度,構建不同的視覺空間。幾束不斷變化的白光成為視覺焦點,照射出迷宮般復雜遷回的行走路線,呼應“在人生中探索前行”的表演主題。
(三)舞臺美術電影感
音樂綜藝除舞臺本身的敘事元素外,還包含銀幕所具備的視聽語言,通過鏡頭、構圖、剪輯等表現手法,使舞臺敘事更加流暢。在節目中,為詮釋嘉賓的精彩演繹、還原真實妝造和舞臺設計,拍攝團隊在不同角度和景別上,運用多種型號的攝像機,還額外組成了一個“電影組”團隊。音樂是情感抒發的有力工具,影像也能成為情感宣泄的出口。第二季中的《狂流》致敬電影《盜夢空間》,高度還原電梯、浴缸、陀螺等場景,利用升格鏡頭,放大嘉賓在高壓水槍中的表演細節;《袖手旁觀》整體以黑白色為主調,加入灰綠色與暖黃色的光線對比,通過光影和鏡頭強化構圖;第四季中的《逆流而上》將武打動作搬上舞臺,在復雜的腳手架、廠房等場景中,運用具有沖擊力的鏡頭語言,為觀眾帶來視聽震撼。節目組和嘉賓運用影視化表演的思維及能力,使觀眾感受到的已不僅是綜藝節目,仿佛在欣賞一段電影。
五、結語
音樂綜藝《披荊斬棘》四季以來在多個層面實現創新:音樂編創上,節目通過多樣化選曲改編、創置“X-part”環節、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鼓勵二度創作;表演形式上,創新“唱演”模式,強調表演與聲樂并重,講述富有內涵和情感的故事,實現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舞臺呈現上,注重沉浸式舞臺美術,發揮藝術想象力,打造電影感十足的視聽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也對創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一定思考:在音樂上,應持續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鼓勵創新,設立國風音樂專項賽道,配備專業師資打造高質量作品,培養年輕觀眾的藝術審美與文化認同;在形式上,藝術表達應適度留白、突出主題,促使各類藝術元素自然融合,避免無實質內涵的情感抒發,達到和諧共生的藝術效果;在呈現上,藝術強調綜合性,亦需注重協調性,應避免過度包裝、喧賓奪主,以免阻礙表演內容的有效傳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披荊斬棘》的制作創新為音樂綜藝注人新的活力與創意,回應當代觀眾日益豐富的審美與精神追求,推動音樂創作多元化,對音樂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展現文藝創新的潛力與社會價值。在我國音樂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音樂綜藝作為音樂行業的重要驅動力,還有更多領域等待發掘和創新,需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和更深層次的內涵觸動人心、引領潮流。未來,我們期待音樂綜藝能夠進一步傳承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融合現代科技與創新理念,開創出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形態。文藝創新道路任重而道遠,但前景可期,未來無限。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參考文獻:
[1]金婷婷.音樂綜藝節目發展歷程及趨勢探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20.
[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新聞發布(實務版),2024(11):3-12.
[3]潘永盈.電視綜藝舞美視覺空間的“形”與“色”[J].演藝科技,2020(6):11-13.
[4]李建結.電視綜藝節目舞臺敘事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